吴姓历史名人(1)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華之骨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11/12 10:55:25  文章录入:gohwu  责任编辑:gohwu
 
农历415清军进至翁后(今辽宁北镇附近),突然停止前进,原来替吴三桂送信的使者郭云龙、杨坤已赶到此地。多尔衮看了吴三桂请兵的信后,未敢轻信,迟疑不决。他觉得这确是千载难逢之良机,吴三桂竟会送上门来;同时,他对多年来拒绝投降、一直与清军作战的吴三桂还抱有戒心,其中是否有诈?多尔衮思虑再三,决定将杨坤留作人质,派其妻弟拜然与郭云龙一起回山海关探看虚实。同时,多尔衮采取了两个行动,一是改变行军路线,直趋山海关,二是调取攻城用的红衣大炮,发往山海关。这两个措施后来都被表明,是非常及时的,对农民军来说,则是致命的。多尔衮给吴三桂复了信,并从第二天开始,加快行军速度,于19日赶到锦州。20日中午在连山驿(今辽宁锦西)碰到了吴三桂派来送信的郭云龙与孙文焕,信中请求多尔衮速速发兵到山海关。多尔衮虽未得到吴三桂归降的明确回答,但他仍以一个战略家的眼光,判断出形势的端倪,做出了正确的决定,清军日夜赶路,从而提高了行军的速度,一日一夜行一百余公里,于21日凌晨赶到了山海关外。多尔衮望着面前这清军数代攻伐、想尽办法而未得到的雄关,感到夙愿即将实现,一统天下已不再是梦想。

与多尔衮神速发兵的行动相反,李自成的大军却行动迟缓。山海关距北京仅三百五十公里,农民军却按常规走了九天。李自成一边亲率大军来征讨,一边却仍对吴三桂抱有幻想,希望吴三桂不战而降,他在行军路上几次写信向吴三桂劝降。吴三桂为了迷惑李白成,派了高选、李友松等六将前往大顺军诈降。李自成虽对六将心存戒备,但由于仍对吴三桂存有希望,因此把这六人留在军中,并且没有急于行军,而是心存侥幸。这就在客观上给吴三桂留出了请清兵与备战的时间,主观上也未做具体打大仗的充分准备,李自成与城府很深的多尔衮相比,在战略眼光、胆识与魄力上,自然是稍逊一等。

农历421李自成大军抵达山海关,不见投降的吴三桂,迎接他的是全副武装的辽兵。李自成马上识破了六将诈降的诡计,将六人杀掉(其中一人跑掉),然后最后一次派使者劝降,遭到吴三桂拒绝后,便布置攻关。双方当天在关外石河西(今山海关燕塞湖一带)爆发了一场激战。农民军英勇冲击,几次攻人关内,辽兵凶悍善战,几次击败农民军的进攻,双方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当晚,吴三桂将队伍撤回关城。

当晚,吴三桂彻夜未眠,他已感到形势的严峻和紧迫,他派佘一元等五名士绅再去见多尔衮。多尔衮虽率军到达了离山海关七公里的欢喜岭,但因为他对吴三桂、李自成都产生了疑虑,故停驻不进。多尔衮安慰了众士绅,并派亲信范文程与五名士绅一同回见吴三桂。吴三桂已顾不得再摆什么架子,他马上飞马去面见多尔衮。多尔衮喜出望外,他这时才相信吴三桂是真心投清,他与洪承畴一起见吴三桂,他哈哈大笑,说:“天下在掌中矣!”一句话,表明他深知吴三桂的重要,也反映出他夺取天下的远大志向,他不愧为清朝一统中国的核心人物。

吴三桂与多尔衮相约事成后,以黄河为界,南北分治,并马上与多尔衮歃血订盟、折箭为誓,亲自剃发,以示永不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