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姓历史名人(1)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華之骨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11/12 10:55:25  文章录入:gohwu  责任编辑:gohwu
 
农历320日,李自成军进京的第二大,便将京中原存明吏登记姓名,拘禁起来,用夹棍严刑追赃银、派饷。仅大将刘宗敏府中,就拘禁了三百余人,吴三桂的父亲也在其中。吴襄只拿出五千两银子,远远不够,整天被拷打不休。除了追赃逼饷之外,李自成本人及众将还大肆搜罗美女。刘宗敏占据了田弘遇宅,也掳走了陈圆圆等歌伎。一个简单的行动,暴露了李自成农民军低下的素质;一个愚蠢的行为,失去了一统天下的大好时机。

吴三桂一怒之下,杀回山海关,将守关的唐通杀得只剩八骑逃回北京。这时,吴三桂的兵力已达五万,他在演武场阅兵誓师,将李自成的使节李甲斩首,陈乙割两耳后放回。他亲自给父亲吴襄写了回信,表明与李自成彻底决裂。到那个时候,他已没有退路,为了可以报仇,他不惜任何代价。是李自成、刘宗敏的错误行为将已经决心投降的吴三桂重新逼反,是李自成大顺政权种下了灭亡的祸根,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又出现了一次大倒退,是李自成、刘宗敏等人给清军打开了国门。这一深重的历史教训值得永远借鉴。

明崇祯皇帝十七年(公元1644)农历46,李自成了解使节被处死的消息,9日又看到了吴三桂给父亲吴襄的信。他感到了问题的严重,他非常震怒,责备刘宗敏误事误国。李自成甚至亲自将吴襄释放出狱,并设宴招待,以示笼络。但一切都太晚了,一失足成千古恨,在历史的重要关头,时机稍纵即逝。李自成只剩下一条路:出兵讨伐吴三桂。

吴三桂既然已与农民军决裂,就不能不考虑后路问题,他虽然到处发檄文,要“乾坤再整,日月重光”,但他自己也明白,凭自己手上的五万人马,决不是李自成农民军的对手,他只有一个选择,即是投靠正在勃兴的清朝。降清,并非他心中所愿;投降他与之交战了十数年的大清朝廷,他与他做为明朝的忠臣之初衷相违;投降异族也与他的思想观念不同;谁愿背千古骂名?但他不得不这么做,仅靠他自己的力量,是无论怎样无法对抗农民军的,而万一被农民军歼灭,他自己的荣华富贵、封妻荫子岂不全成了泡影?他前半生辛苦聚集起来的武装岂不是白忙一场?为了他的自身利益,为了解燃眉之急,吴三桂做出了他人生的又一选择,降清,他命书吏起草了一封向清摄政王多尔衮请兵的信,遣副将杨坤、游击郭云龙星夜赴沈阳面呈。

李自成也估计出吴三桂降而复叛的分量,虽然百官日日劝他登基,他却无心登机。他明白山海关的重要地位,他担心吴三桂与清军的联合,他从大局考虑,决定尽快以军事手段解决吴三桂的问题。他不顾李岩、牛金星、宋献策等重要谋臣的反对,决定亲自领兵讨伐吴三桂。农历413李自成率马步兵十万,带领刘宗敏、李过第一班大将,亲领精兵七千,出正阳门,向山海关迸发。他将崇祯皇帝的三个儿子,太子朱慈烺、永王、定王带在军中,盼望吴三桂还眷恋故主之情;他将三桂父吴襄也押在军中,希望吴三桂还顾虑父子之念。一场关系着大顺政权命运的决战马上就要在山海关展开。

大明政权寿终正寝,关外经营多年的清朝也急迫地向北京扑来,志在逐鹿中原,夺取天下。摄政王多尔衮采纳了谋臣范文程的建议,乘明朝刚被推翻,大顺政权未稳之际,挥师入关,获得全国政权。多尔衮亲率十万精兵,带领多铎、阿济格第一批猛将,倾其举国之力,于农历49从沈阳誓师出发。留守沈阳的只有很少的老弱残兵,多尔衮已是孤注一掷,成败在此一举,他率军从蓟州、密云方向,依据过去清军屡次进攻明军的老路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