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政治风云浮萍--建始吴国桢家族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豢美  文章来源:《中华名门才俊·吴氏名门》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1/7 11:24:46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第二十五章 政治风云浮萍--建始吴国桢家族

政治风云浮萍

--建始吴国桢家族

吴国桢是国民党败逃台湾前后被蒋介石依如股肱的少数谋臣之一。他早年以清华才子留学美国,之后成为国民党政要,在战乱、动荡中担任重庆市长、上海市长,跟随蒋介石迁台后,任台湾省主席,后因反对蒋介石的特务和独裁统治而离台赴美,在回祖国的愿望即将实现之前怀着遗憾逝世于美国。

(一)家族渊源

吴国桢于1903年10月21日出生于群山环抱的湖北建始县红岩寺凉水埠。他就是从这样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地方走出来,走上动荡的中国政坛,成为国民党统治下的汉口市长、上海市长和台湾省长。

吴国桢虽然出生于湖北建始,但实际上他的祖籍却是江西,是渊源久远的江西吴姓的一支。

江西是吴姓最早的分布地区之一。吴国灭亡后,夫差的后代便迁入江西,此后不久,季子的后裔也辗转进入江西。到汉代,以吴芮为代表的江西吴姓成为吴姓后裔中的重要支派。这两支吴姓后裔在江西不断迁徙繁衍,至近代几乎遍及江西全省。明末,吴国桢的祖先为避战乱,从江西迁入湖北荆州江陵,继迁监利。1704年(清乾隆五年)长江大水,始祖吴大智再迁四川奉节,转徙恩施。吴大智次子吴士安经商致富,置田于建始红岩寺凉水埠。此后,世居于此。

吴国桢的父亲吴经明生于1876年,卒于1970年,享年九十四岁高龄。他是清末秀才,后被推荐到两湖总督张之洞在武昌创办的经心书院学习。经心书院是张之洞为实现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政治主张而创办的一所新式学堂。学院学制二~三年,各方面条件也较为优裕,学生毕业后择优派往日本或欧洲深造,学习西方科技。吴经明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被派往日本,在日本士官学校学习陆军。在留学日本期间,吴经明有机会结纳了以后在中国政坛上风云一时的人物,如程潜、何应钦、阎锡山等。虽然吴经明一生在政坛上并无多么显赫的声名,但他的特殊经历却为后来吴国桢的从政历程奠定了基础。

(二)国民党政要

1.山村"神童"

吴国桢三岁开始进入建始凉水埠私塾读书。由于他生性聪颖,领悟力极强,很快,诸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蒙学读物便都熟练地掌握下来,当地人无不为其聪明而感惊讶,号之为"神童"。

吴国桢的母亲朱芷英,是一位善良贤淑的家庭妇女,在吴经明学习和出国期间,独自带着吴国桢和他的哥哥吴国柄,教子持家,尽一个母亲、妻子的职责。1908年,吴经明学成归国,被安排到北京陆军部段祺瑞属下,先后担任教育科长、军学司司长,官位虽不显赫,但掌握地方各军队的军需分配,为地方各督军极力巴结的对象,因此结识了不少地方军政要员。1909年,吴经明在北京的工作已基本稳定,便借叔父吴经铨从日本留学归国返乡探亲之机将母子三人送到北京。从此,从小与大山为伴的吴国桢走出了山村,来到了天子脚下的北京城,繁华的京城使他大开了眼界,为他提供了将来施展抱负和才华的机缘和条件。初到京城的吴国桢先是与哥哥一同在附近的小学就读。几年后,十岁的吴国桢和长他五岁的哥哥一起进入天津南开中学。秉性聪慧的吴国桢成为南开中学最小的学生,在同级孩子中特别惹眼,时周恩来也在南开中学就读,对这个比他小五岁的"小弟弟"也照顾有加,两人感情日笃。后来吴国桢还加入了周恩来等发起的"敬业乐群会",在学业和交友方面得到了锻炼。

2.清华才子

从南开中学毕业后,吴国桢于1917年考入了清华学校。

清华学校是美国用庚子赔款的"余额"办起来的中高等学府,学制八年(中等科四年,高等科四年,毕业后相当于正规大学的一、二年级)。其学子学成之后,多有机会到美国留学,所以,当时的清华实际上等于是一所留美预备学校。学校的学生系按各省庚子赔款数额多少不等分摊到各省招收。吴国桢从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考入清华高等科就读。当时,吴国桢的年龄还不到十四岁。由于清华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是留学美国,因而在学习内容和管理方式上具有较为浓厚的西方特色。学校采用学分制,考试非常频繁和严格,淘汰率极高(约占四分之一左右),而吴国桢最终以优异的成绩圆满完成了四年的学业,获得了留学美国的资格。

3.留学美国

经过四年的艰苦拼搏,1921年,吴国桢旭利从清华毕业。在父亲的陪伴下,乘火车经哇上海取道海路,开始了美国留学生涯。吴国杠初到美国后,按照清华留美的不成文惯例,宦先到中部的爱阿华州的格林奈尔学院学习吴国桢在此学习了两年,主修经济、兼修市政两年后,以优异成绩获得了硕士学位。

1923年,从格林奈尔毕业的吴国桢,来至了美国新泽西州的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博士等位。普林斯顿大学是美国一所古老而知名白一流女堂一堂柿堂制=年空行学铸制.兽茹

得博士学位必须修满三十六学分,修满规定学分后,才开始选题,完成博士论文。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吴国桢又以优异成绩顺利修完学分,并于1926年通过了博士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

4.初露锋芒 '

1926年8月,留美五年的吴国桢踏上了回国的归途。年轻有为的吴

国桢渴望着能在国家建设中用其所学,施展抱负。但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中,直、奉两系军阀操纵政治,控制局势。在政坛上找不到7s向的吴国桢在与北京父母稍事团聚后,只身来到上海应聘为国立政治大学教授。次年,又以美国同学郭泰桢的关系,受聘担任国民政府外交部下属的江苏交涉公署秘书兼交际科长。

1926年国民革命军的北伐战争,在打下武汉进入长江流域后,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一方面,外国帝国主义开始加紧干涉,另一方面,统一战线内部矛盾冲突进一步发展,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右派积极谋划清党反共。1927年4月初,蒋介石在上海与国民党将领李宗仁、白崇禧、李济深及右派政客张静江、吴稚晖等密谋清党反共计划。其中吴稚晖表现尤为积极。4月12日蒋介石突然袭击上海工人纠察队,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政变后,蒋介石于4月18日在南京另立"国民政府",与武汉国民政府相对立。由于共产党的领导人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路线,武汉地区的局势也越来越严峻。政府内部以汪精卫为首的右派在镇压工农运动的同时也开始谋划与蒋介石合作,宁汉合流,共同反共。7月15日,汪精卫召集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扩大会议,正式宣布与共产党决裂,这就是"七一五"反革命政变。至此,由国共两党合作发动的国民革命宣告失败。国民党在清除共产党的同时,内部也不断争权夺利,矛盾重重。1927年8月,蒋介石被桂系李宗仁和汪精卫联合排挤"下野",辞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的职务,前往日本。10月,李宗仁与汪精卫之间的宁汉之战又爆发。不久,蒋介石由日返沪,先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