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政治风云浮萍--建始吴国桢家族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豢美  文章来源:《中华名门才俊·吴氏名门》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1/7 11:24:46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不轻言放弃,常将他们请到家中,以循循善诱的方式,耐心作细致的思想工作。吴国桢的努力赢得了校方和学生、家长的爱戴,1971年,吴国桢已年满六十七岁,按照美国当局规定,必须退休,经家长和学生的请愿,被破格推延至七十岁。校长亨利在后来的一次回忆中说:"吴博士是一位伟大的人物,我认为他是我所认识的两位伟大的知识分子之一。作为州立大学的校长,我认识许多我认为有高度才智的教授,但只有两位我认为是有真才实学的人","他的学生都热爱他,并将他列为大学中最好的教授之一"。

11.心怀故国

1982年,吴国桢耗费近十年时间和精力写成的《中国的传统》在纽约出版。吴国桢自称他写这本书的目的在于"对于中国最古之事实,往圣之遗绪,尽我所知,探赜索隐,藉以宣扬我民族之伟大。"这部著作虽然并没有引起美国学术界的认可,但从这部书中我们可以窥见吴国桢对祖国的怀恋之情。应该说,这是他晚年借助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忆而表达他思念祖国的心愿,虽然他对大陆,对共产党仍抱有成见。而这份华夏子孙的故土之情,无论如何是难以释怀的,这表现在他时刻关注着祖国的变化。1971年,基辛格访问中国后,吴国桢就以一个政治家敏锐的洞察力预见到:中国即将进入联合国;中美将会建交;美国与北京即将建立外交关系。以后的历史发展证实了吴国桢预测的准确。1978年底,中美正式建交,从此,中美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

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吴国桢从报纸和居美友人那里得知了大陆发生巨大变化,对中国共产党的看法开始转变,郁结在胸中多年的坚冰开始融化。1982年,吴国桢的大女婿俞益元博士回国观光,返美后,将大陆近些年发生的重大变化和大陆的政策以及政府故友对吴国桢夫妇的问候向他详细地作了汇报,使他对大陆的情况有了更直接的了解,作为一个游子,他为大陆发生的巨大变化感到由衷的高兴。

1983年2月,吴国桢南开中学时期的同学杜建时给他去信,他在给杜的回信中流露出了对故友的思念,对故国的怀恋。后来,杜建时将这封信转交给中央统战部相关领导,信辗转送到负责统战工作的廖承志副委员长手中,廖副委员长阅信后,提出邀请吴国桢夫妇回国观光的意见,决定届时由政府负责全程招待。同年3月,杜建时将上述情况写信转告了在美国的吴国桢。吴国桢接信后,饱含激情回了一封长信,简单总结了自己的一生,表示了对大陆邀请的感激之情,同时,也婉转地表达了自己因以往在大陆追随蒋介石的所作所为而产生的思想顾虑。而在这封信中有一点却是极为坚定的,就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内地政策调整的肯定与赞同,他在信中以极其乐观的情绪表达到:"盖以弟对中国前途失望,其年数几与在美时间相等。绝望之后,忽显曙光,恰在此半年间,弟对邓小平先生之措施,无论大小,莫不留意;对于胡、赵二位之党政报告,亦曾字字诵读。其枝节细目,事非亲历,游夏之徒自不能措一辞。但对年来施政大纲,实感所见相同。若能照此方针按步推进,不曲不折,既周且彻,一代坚持,一代继行,不出二代,中华神州当可成为廿一世纪中世界上最富强康乐一国。弟虽身入美籍,然仍炎黄血裔,能不为之欣然。"

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和进步,是使像吴国桢一样心系祖国的海外游子改变以往看法的根本原因,他透露出了自己想回国的意愿,但由于对自己的过去还心存顾虑,决定先让自己的大儿子吴修广回国一趟,以投石问路。杜建时将这封长信辗转交给了廖承志,廖极为重视,亲自批示中央统战部与北京大学联系,由北京大学出面邀请吴修广博士回国讲学。

1983年12月16日,吴国桢的长子吴修广夫妇应邀正式来到北京。他们在北京受到相关方面人员的热情接待,除讲学外,还游览了武汉、南京、上海等地,拜访了大陆的亲朋好友。三周后,吴修广夫妇圆满结束了大陆访问,顺利返回美国。夫妇二人将大陆的巨大变化及在大陆受到的热情接待向吴国桢作了汇报。至此,吴国桢的思想顾虑已完全打消。1984年春节期间,中央统战部长杨静仁和邓颖超联名邀请吴国桢夫妇携子女在新中国国庆三十五周年纪念日时回国观光,吴国桢欣然应允。但不幸的是,在这一魂牵梦绕的愿望终于要实现时,吴国桢竟于1984年6月6日因突发心脏病而去世,享年八十四岁。没有能够亲眼看一看大陆的变化,成了吴国桢永远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