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字的由来与谦让开拓的和谐統一
呉文化渊远流长,在‘吳’ 字探源中可知,‘吳’ 既是表声字,又是会意字、象形字。‘吴’是‘吳’的简写,通‘虞’。 早在原始人类演化进程中,原始吳人在发现猎物时,披着虎皮,举着‘矢’ 向同类疾声呼唤,边奔跑边回头反顾,像是在招呼同伴做好进攻或防御的准备,这种震慑野兽,大声发出的‘喔’、 ‘哦’、‘ 喂’、‘ 呜’ 的语言,后发展成现代汉语的‘wu’ 音,那种举着箭奔跑和不时回顾的象形动作,便渐渐形成了‘吳’字。披着虎皮(或御寒、或为装饰、或蒙惑野兽)便形成今天的‘虞’ 字。‘吳’于是慢慢地成为了本氏族的称号与图腾,为了在氏族部落内区分彼此,便产生了氏族符号--姓名。古时‘吴’、‘ 吳’、‘ 虞’ 相通,后又派生出‘吳人’、‘ 虞人’、‘ 虞神’、‘ 天吳’、‘ 驺虞’、‘ 䲣人’、‘ 敔’、‘ 鱼’ 等等。这从【说文解字】、【越绝书】、【山海经】、【集韵】、甲骨文、壁画及近年出土的吴釒文、足以证明。从另一个角度也可看出,原始吳人那大声喊叫、奔跑的狩猎行为,本身便是冒险与开拓的化身。自已冒险疾声呼唤,引起同伴警惕或进攻或退避。何尝又不是-种‘谦让’ 舍己 的精神和高尚风格。吴氏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同时将谦让与开拓进取两种美德有机的融合统一在了一起,并自然地形成了同-宗族文化的两个不同方面。就是这种谦让协作、冒险开拓的精神,使吳氏部族从原始狩猎的陕北高原向江南海滨开拓发展。更有夫差失囯之后,为了至德宗族的延续,大批吴姓子民又向西南开拓,甚至东渡扶桑、北上齐鲁、南下百越、徙居皖浙、甚至再度隐姓埋名,保全家国,忍让图强。
远古吳姓与至德分支
【路史. 国名记】载:吳权,系炎帝之臣,最初从属于炎帝、黄帝部族集団。
又:轩辕黃帝,出自有熊之君,母曰吴枢。
又:商纣时,亦有吳伯。
又: 炎帝, 少典之子, 姓姜氏,号为神农, 死祀南方, 为火徳之帝. 祝融者, 颛顼氏后, 老童之子, 吳回也.
[ 后汉书. 南蛮传]: 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冦, 帝患其侵暴而征伐, 不克. 乃访募天下, 有能得犬戎将吳将军头者, 赐黄金千镒, 邑万家, 妻以少女…..
[中囯姓氏大全]:夏少康时, 有吳贺, 其后有吳氏
.[ 说文解字]: 昆吾, 圜器也, 衍生出昆吾、樊、昆、吾等姓氏
.[ 山海经]、[ 大荒东经] 记: 有虞氏是东夷中的-支,舜的长子商均后任有虞氏首领, 国号‘虞’ 以吳虞为氏, 至商后才衰落.
[元和姓纂] 记: 舜有天 下, 号曰虞, 子商均因以为氏…..
[姓氏]、[ 史记] 记: 黃帝, 姓公孙, 名曰轩辕, 生于寿丘, 居于姬水, 故后人以姬为姓. 有四妻二十五子……
[国语. 晋语] 载: 黄帝之子二十五宗, 其得姓者十四人, 为十二姓: 姬、酉、祁、滕、箴、任、荀、僖、姞、儇、依是也.
[中华吳氏大统宗谱]: 吳氏源远流长, 始于姬姓, 为黃帝苗裔.
[统谱]:至德支姓: 泰伯氏\阎氏\常寿氏\虞氏\厥由氏\盖余氏\烛庸氏\夫余氏\棠溪氏\庆忌氏\延氏\延陵氏\濮氏\曹氏\樊氏
胥门氏\庆师氏\公冶氏\公祖氏\公相氏\公刘氏\太后氏\漆雕氏\唐溪氏\郁闾氏\郁 氐\柯氏\冶氏\阖氏\梦氏\余氏\勾氏\寿氏\畨氏\等, 都是至德分支.
清明节—是为纪念和祭祀至德始祖泰伯
【史记】:‘泰伯之奔荆蛮,自号勾吳。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吳泰伯。’事出三千二百年前,泰伯之父古公亶父,早有‘翦商’ 之志,见其孙<三儿季历之子姬昌>出世时,有圣瑞【王者之兆】,古公对姬昌更是宠爱有加,想把王位传于姬昌。但又苦于礼制(王位当时只能由嫡长子泰伯继承),大王因此終日愁眉不展,郁久成疾。泰伯至孝,为顺其父意,于是说通二弟仲雍,借去衡山为父釆药为名,结伴退避。隐迹于距周原100余千米的荆蛮之地,【今陕西陇县的吴山,又名吳岳,一名西吳】史称‘一让’。 兄弟俩直 至古公去世,才回周原奔丧。丧毕,季历执意要将王位还给泰伯,泰伯不依,史称‘二让’。 后季历登位后因遭商王暗害,于是大家又要立泰伯为君,泰伯坚辞不受。于是与仲雍远离周原,逃奔东吳【今江苏无锡梅里】史称‘三让’。 泰伯为表示不再受王位和无反顾之心,遂随乡入俗,断发纹身,融入荆蛮,与蛮民一起开湖疏江凿河,大兴水利,并将中原先进的农耕稻作文化传授给蛮民,教人垦荒耕种,植桑养蚕,使荆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得到有机融合,吴地经济得到空前发展。数年间,民人殷富。因泰伯的忠孝、仁爱、谦让和开拓之举,赢得了人民的爱戴和拥护,‘从而归之者千余家,立为吳泰伯’。 从此,江南第-个国家雏形基本形成。 但泰伯从不以君王自居,自号‘勾吳’, 吳人或问?泰伯答:‘吾以伯长居国,绝嗣者也,其当有封者,吳仲也,故自号勾吳,非其方乎’。 他的意思是说,我不能以长自居,论能力和功绩,应该是我=弟仲雍,拥立仲雍才符合道理。泰伯一生谦让,不求封赐。泰伯在位四十余年。终年九十五岁。泰伯死后,葬于鸿山。泰伯其三让天下的崇高德行和开发江南的丰功伟绩,不仅为江南百姓所崇拜,更倍受天下人所敬仰。
有关赞颂泰伯的诗作甚多,特别是历代帝王届时到[泰伯墓] [泰伯庙]【至德殿】朝拜祭吊、赠封赐号、题匾勒碑更是前所未有。今古有关纪念泰伯的名胜遗迹,其规模盛况空前。毎年举办的泰伯祭祀典礼与吳文化节最受人们关注。 尤其泰伯忌日三月初三【后改为清明节】成为大众祭奠泰伯之日,并演变成江南百姓踏青扫墓的节日。
泰伯生前喜欢种麻,于是大家便在腰间系一束麻,以表达对泰伯的怀念和哀思。‘束麻’为葬礼,后来形成了中华民族为去世的长辈披麻戴孝的丧葬风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