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佩孚公葬纪实:不是国葬胜似国葬 空前绝后备极优隆的大发丧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3-30 荐 ★★★★★ |
|
|
最终公葬 千古长扃玉泉山
民国 34 年(1945“八·一五”抗战胜利,国土重光。国民政府(指国民 党南京中央国民政府——下同)认为“故吴上将军佩孚,于沦陷期间,忠贞 不屈,大节凛然,为国殒殁。为表彰忠烈,追赠陆军上将衔”并以“故旧袍 泽”及“平市各界”名义发起公葬。 12 月 9 日,贵州省省主席杨森为主持吴的公葬从沈阳返平,下榻吴宅, 研究公葬具体事宜。旋即组成以孔洋熙、李宗仁为主任委员的“蓬莱吴上将 军营葬委员会”,并于平市《华北日报》、《世界日报》、《北平日报》、 《北平新报》等报纸发表启事,订于 12 月 15 日(星期日)下午 1 时至 3 时 在拈花寺公祭,16 日安葬于玉泉山西麓。同时,将此次营葬的经费也初步定 了下来,总额为法币 5000 万元。 吴氏公葬的消息传出后,马上成了北平茶楼酒肆中人们议论的话题。一 些市民很羡慕吴氏的身后哀荣,说:“日伪给他举行一次国葬,现在中央(国 民政府)又给他举行一次国葬,他倒干着啦!”并预言说这次“国葬”一定 比日伪时期那次还要隆重。 过去,无论国葬、公葬,均是在民葬的基础上进行的,即按民间传统的 风俗习惯办理。尤其是对有功勋业绩者表彰型的公葬,照例是繁文缛节,力 求空前绝后。 但出乎人们意料之外,这次国民政府以“故旧袍泽”及平市各界名义所 举行的公葬,在当年说来,不是什么“俭朴”,而是简陋。说实在的,这也 是国民党政府在处理这类事情时,区别于满清、北洋、日伪诸政权的地方, 不事传统排场,要求简单隆重。 12 月 15 日是北平市各界公祭吴氏的日子,是日,武圣祠门口照例摆了 大鼓锣架,设了门前的官鼓大乐,搭了黄、红两色的花牌楼。而且有一色新 装的士兵为之站岗。凡来祭的汽车一停,对儿岗立即高喊“立正,敬礼!”鼓手马上击鼓鸣号,为之传报。营葬委员会礼宾人员马上长揖相迎,同至礼 宾处,双手送上一朵黄、红两色的纸菊花,下边缀以黄绫带。除了收受花圈、 挽联外,像“奠敬”札金及其它实物性的奠礼一概壁谢。同时营葬委员会和 本家也不预备茶饭。 前院墙壁上贴着用黄纸腾写的国民政府当天发来的明令褒扬的电文;营 葬委员会发布的明日发引路线图(绕内城一周),并敬告诸友好说:“墓远 天寒,请勿送殡”。另外还贴了大幅黄纸报子,列出几位旧部下送来的“番 经一永日”、“禅经一永日”。 二门以内,甬路两旁,摆满了红漆木质的执事架,上面插立着历届政府 和各界赠给吴氏的大型彩缎锦旗、锦标、万名旗、万名伞。还有花圈和挽联。 北殿正中,吴氏的灵柩上扣着一卷黄色的“堂罩”,上面绣满了带有莲 花座的佛字。大殿正面搭了三门四柱式的花牌楼,正中挂着一块白布正楷字 的大匾,上书“正气长存”,上款是“吴上将军千古”;下款为“蒋中正”。 灵柩前是一张供桌,上面摆了五碗苹果,五碗用粉条烧成的《西游记》点景 的“艺术品”。前设景泰蓝五供,一对红供花,一对红蜡。桌前挂了一幅蓝 缎绣花的桌帘。 灵堂的对面是雍和宫的喇嘛经和拈花寺的禅经各一台(均为平地座)。 下午 1 点以后,华北行营主任李宗仁、总务处处长张寿龄,十一战区副 长官陈廷杰、副长官马法五,第二战区驻平办事处黄处长,第十二战区副长 官马占山,以及吴氏的旧部、生前友好均陆续莅临致祭。吴大公子道时,站 在灵前一一答礼。 下午 2 时,一辆市府小卧车驶入大门,只听鼓乐齐呜,礼宾人员率所有 前来致祭的来宾列队迎接“蒋主席的代表”市长何思源,鼓乐前引至灵堂。 何思源首先上香行礼,然后,展读了《蒋主席祭文》: “祭陆军上将吴子玉文:惟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十二月十五日,北平市市 长何思源谨代表国民政府主席蒋,以清酌庶满之奠,致祭于陆军上将吴公之 灵曰:蓬莱古郡,实生异人,蜚声中外,良非无因。溯公少时,建业衣序, 学剑学书,允文允武。四方多故,慨想澄清。请缨投笔,久典甲兵。归隐旧 京,功成身退。书画怡情,遵时养晦。天祸中国,日寇侵凌。偶樱牙疾,遂 殒大星。 不为势屈,不为利诱。大节坚贞,洵堪不朽。玉泉山侧,瘗公之灵。 穹宫幽遂,千古长扁。呜呼哀哉,尚飨!” 礼毕,全体合影留念。随后,焚化花红纸钱于铁笼内。燃放万头铁鞭一挂。次日,吴氏发引。国民政府通令全国下半旗致哀。 上午 10 点。由官鼓大乐参灵后,从拈花寺起灵,由吴大公子道时执幡前 导,拈花寺 13 名和尚搭衣送殡,首先上 32 人杠,高扬花红纸钱(按旧时风 俗,死丧不满三年的,扬白纸钱,三年以上的扬花红纸钱)。 本来,吴氏的旧部几个军长,主张用 64 人大杠,已经与地安门内西黄城 根信成杠房讲妥。但吴道时等均说:“不能按日伪时期旧例行事,应一切从 简”遂改用西四丁字街永吉杠房的 32 人杠,连一卷官罩也没用,只用了一幅 较为体统的过棺罩片。从庙里抬出,经八道湾至鼓楼西大街武庙前,换上了 载重汽车。 一辆美式十轮大卡,拉着吴氏的灵柩,上面扎了松木枝的棺罩,正面挂了吴氏遗像。另一辆挂着蒋送的“正气长存”匾额和国民政府褒扬令。后面 便是孝属、营葬委员会成员以及“蒋主席代表”何思源、吴铸人、陈廷杰等 人的送殡汽车,行列长达一里多地。 殡仪行列沿着鼓楼西大街浩浩荡荡向东行进,经过鼓楼前、鼓楼东大街、 交道口南下,经交道口南大街、大佛寺东街(这样走大约是什锦花园口上有 路祭)、马市大街、王府大街、八面槽、王府井大街、向西而行,经东长安 街、天安门、西长安街、至西单北行,经西四、新街口、出西直门、经万牲 园(今北京动物园)、白石桥、黄庄、海淀镇、西苑、颐和园后身、青龙桥。 下午 2 点最终到达玉泉山的西北麓墓地。 阜成门内大街妙应寺的喇嘛;西便门外白云观的老道;西郊皇姑寺的尼 姑;旧鼓楼大街大石桥拈花寺的和尚各九众,各执法器,搭衣迎灵。 下葬后,举行了简单的祭礼,由华北行营主任李宗仁主祭,何思源、吴 铸人、陈廷杰等陪祭。李宗仁、吴铸人分别致了词。然后,由僧、尼、喇嘛 分别唪诵了《心经》、《大悲咒》、《七佛灭罪真言》;道士唪诵了《升天 得道真经》,下午 2 时半礼成。 吴氏的墓地坐落在一片果园中,葬后修成一个大宝顶,高三米,直径两 米半。墓门朝东。墓前立着一块刻有“孚威上将军吴公之墓”九个字。墓地 四周围有松树墙子。当年,由吴氏手下的一位师长,在墓地建了两间房舍, 自愿充任守墓人,长年居住、守护在此。 ①吴佩孚在“九·一八”事变后所填的《满江红》词共两阕。本文所引 为上阕。全文为:“北望满洲,渤海中,风潮大作。想当年,吉江辽沈,人 民安乐。长白山前设藩篱,黑龙江畔列城廓。到而今口外人纵横,风云恶。 甲午役,土地消;甲辰役,主权堕。叹江山如故一族错落。何时奉命提锐旅, 一战恢复旧山河。却归来,永作蓬山游,念弥陀。”后来,国民党军队在行 军中与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并列而唱。 ②俗传人死“五七”(三十五天)时,要过五殿阎君的关。五殿阎君乃 包公(即包文正)一转,一生无女,因此,他很喜欢女儿和花朵,如果亡人 若用插上花朵的伞盖把身子遮挡起来,让老包误以为是少女,就可以顺利地 通过。所以,照例由姑奶奶(已出门子的女儿)出钱给糊一把大伞,并插上 五朵石榴花,送到坟地焚化,谓之“烧伞”。丧家如果在家停灵三十五天, 烧伞仪式则在发引之日下葬时举行。如果在家停灵四十九天的,烧伞仪式则 结合“五七”送库的仪式举行。 ③早年有种仿真绸真缎的高级彩纸,谓其折叠后以吐沫一抿即可裁开, 故名。前门外瑞蚨祥等绸布店均有出售。冥衣铺用它来糊成有关衣服、被褥、 幔帐,以及各种■片(如幡、伞之类)的纸活,即按真绸真缎收费。 ④筒子幡:引魂幡的一种。上端为八角形的架子,每角垂褂八绺白穗, 每穗之间有白花一朵。架子中间挂有独条式的长幡,上书亡人名讳,外罩不 同彩色纸剪成的“网套”,下垂三尺。据民间老人讲,此系明代皇家以及亲 王家“奉安”时用的魂帛。这种幡从“网套”上区别嗣皇是否已经继位。如 嗣皇未继位为黄色;嗣皇已继位的为红色;王爷用绿色“网套”。民间豪华 型的大殡也有用这种幡的,不过用的是白“网套”。明代,有的皇帝崇尚道 教,用此八角,代表八卦,每角八穗,象征八八六十四卦,打出这种幡,意 为向天下十方为亡者招魂。清末民初,京津一带,民间华豪型的大殡,还有 用这种筒子幡的。
|
|
文章录入:gohwu 责任编辑:gohwu |
我要投稿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有来自本站特约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有部分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图文,在此发布作品、留言、评论等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互联网规则。作品中
所涉及的思想、内容、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
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