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氏父子与《时务报》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高茂兵 刘…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2/2 7:36:13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故在此仅就其中一些涉及吴氏父子的关键问题略作评述。

 

第一,吴氏父子对调解汪梁矛盾起到较大作用的原因

研究《时务报》和戊戌变法期间历史者均知在调解汪粱矛盾中,吴氏父子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可以说,对《时务报》的几次内部危机,如丙申年的梁启超二次欲出洋,丁酉年的决策与经营权之争等等,吴氏父子都进行了有效的化解。特别是对梁第二次出洋风波的解决,更几乎是全凭吴德  氵肃  一人之力。吴氏父子之所以能扮演这样一个角色,与他们二人的身份、地位及与各方的关系密切相关。吴樵与梁启超、谭嗣同在京师时,“连舆接席,未尝一日相离也” ,又与汪私交甚笃。而最重要的,则是《时务报》同样凝聚着他的心血,所言句句皆出自赤心。有此三层关系,故他居中劝解,二人均能听进一二。吴德  氵肃  长汪康年12岁,长梁启超28岁,就年龄而言.可为汪兄而为梁父。特别是由于吴樵的关系,梁启超“父事”德  氵肃  ”,这就使他对梁有了更权威的发言权。加之吴与汪关系既深,资历亦老。长者风范,老谋深虑,真心关怀,都不得不使汪重视他的意见。在这里,特别值得强调的是,吴氏父子在化解矛盾时,许多时候都是从大局出发,如:

外侮尚不易御,万不可再添同人意见。鄙意中国旧习办事最可恨,幸有我辈数人,尚能成此一事,其妙处正在无中国旧习,如此数人竟不能持之永久,更复何望?窃愿与公(指汪康年)共持之,恨不即与公度(黄遵宪)面谈也。此馆创之,实费万千气力,如此毁了, 岂不令万万人笑话。⋯⋯ 以颂公或能鉴  氵肃 一片血诚也” (P444)

为了达成调解矛盾、化解纷争的目的,吴德  氵肃  可谓是不计一切,以其长辈之尊,动不动在信中就是“千叩万叩,乃至磕头如捣蒜”“竭诚涕泣”,正是这种赤诚之心,打动了诸人的心扉。

第二,在自己陷入矛盾的旋涡时吴氏父子的态度和处理方式

在汪梁之争中,较之其父吴德  氵肃  ,吴樵的地位似乎要尴尬一些,其原因在于在梁的第一次出国风波中,黄遵宪欲带他和粱一起出国;”“在1897年二月,黄又致信汪,在对馆中事务进行指责,褒梁贬汪之际,又提出让吴樵“总司一切”报内事务,汪只管“联络馆外之友,伺察馆中之事”,而原来管理报馆庶务的汪诒年则专“司校对”

这两件事,都似乎给人一种吴樵是黄的人而欲取汪而代之的印象。这对吴氏父子调解报馆内的矛盾是不利的。但在这些问题上,吴氏父子表现出了良好的大局观和出自公心的以诚待人。吴樵作为一个年仅30岁的年轻人,在面·临能出国深造的机会时,高兴之余,随即想到的便是报社事务,致函汪康年云:

卓如出洋,骤闻之极喜,细思之于馆事大有关碍, 以吾辈行后,仅公掌天柱一枝也。公度丈调之,必有布置,公曾问之否?

吴樵出国之事,后随黄遵宪未成行而作罢,但无论如何,在这样一个极大诱惑面前,能首先想到报馆事务,吴樵的态度是值得肯定的。

在“二月危机” 中,吴德浦的表现则更令人赞赏。在这次危机中,他完全以大局为重,从报社的生存发展出发,坚定不移地支持汪氏兄弟,几次在信中表态:

颂弟辞职事,闻之心慌,读之气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