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 对招股方法做了重大修正,汪来信拟每股为三百元。而黄、吴等从集资难易考虑,提出以小额招股为好, 数目从数十、十乃至五元。
吴樵参议此事的具体时间不详。但从他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三月信中所称“欲如吾辈去年所议”之语看,他至少在1895年间即已经参与了《时务报》的筹划活动。光绪二十二年初。办报事进入了实质性操作阶段,二月二十一日.吴樵回函汪康年,就办报的具体做法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其要点是:第一。以京师官书局分局的名义恢复学会,但不受京师诸人的干预。第二。主要业务为译报,汪信中所言译《礼拜报》的意见甚好,但“不可言教”。即不宣扬康有为的“孔教”理论。第三,根据财力,出版方式以旬报为佳,汪言办报地点设在租界甚好,但规模不宜过于宏大。第四,在资金筹集上,各省分别招股不如以一“交游广而喜言时事者”总领招股为妙 ”
在吴氏父子关于办报的方针中,值得注意的是其策略思想,即办报之初,要低调、循序渐进。
第一是要小规模,不要过于张扬。在三月十三日信中,吴樵再次强调了这一点,他说:顷与卓(梁启超)言:不可太恢张, 当徐徐图之,以渐扩充。公来书以小为嫌。樵意中国此时做事,欲如吾辈去年所议,一时断不能行,惟此小规模或不为人所忌,可以渐增渐大。
第二即是“不可言教” ,或日“但开报馆,不言讲学” 。
二者意思一样,都是指在报纸中不涉及、不宣扬康有为的“孔教”理论(如孔子改制、孔子纪年等)。除了提出办报的基本策略方针外,吴氏父子在办报的筹款、人选、争取官方认可方面,也颇有贡献。在筹款事宜上,吴德 氵肃 曾为汪康年出主意:鄙意译报事何不谋之公度文于北洋筹款。公度文北洋新用事,为之想易。况有慕韩为之助。然如此办法,又恐于鄂事有碍,好在公于仁和有连,惟公能之,想亦无碍” 。又称:沪款如不能挽回,何妨弃之别图,或觅谋于仁和如何?
吴樵也为汪献策:刘云搏太守者,丹徒人,与家君多年至交,伉爽能留心时务,现谋办芦汉铁路,在申集赀,公不可不往访之,第言与家君至交,渠必能为公奔走,筹款一切可与谋之 。
《时务报》创办,资金最堪担忧,汪为此几至绝望。吴氏父子以上建议,既是对“沪款不能挽回”现实状况的变通解决方法。又是吴樵对前信中建议改“各省分招” 集资为以一“交游广而喜言时事者”总领招股方法的具体实施。他们提出的两个人选—— 黄遵宪(公度)和刘鹗(云搏),也非常有价值:由黄可求助于时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的王文韶(仁和)筹款。通过刘则可借芦汉铁路之集而招股。这些都是切实可行的办法。
在办报人选方面,吴氏父子最大的贡献则是促进了汪梁的合作。在1896年元月至三月期间,他们为梁启超加入办报一事不断与汪通信。先是吴樵向汪推荐梁启超:卓如近在间住,意欲到沪助公,或在鄂译书局觅一事。渠未写信,属代致,均望公筹之。康徒惟此人可与也。”继而代为汪梁转交信件,在致汪康年的信中,吴樵几次提到:公书卓已借去“梁卓如函以交。”
在二月二十一日的函中,吴樵仍然十分关心汪的决断,去信催促道:卓如日来惘惘,欲出京,樵约其同行,渠有函致公,请公以何途为佳,代其酌定。按汪、梁虽早已相互认识,但汪在筹划办报时,对梁在京受排挤,并有心向外发展之事是不太了解的,正是吴樵的推荐,才促使了汪康年邀梁赴沪创报。可以说,汪梁合作,吴氏父子在中间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1896年四月,吴氏父子由京返沪,此期他们更直接参加了《时务报》创刊的一些具体活动,其中最重要的则是使《时务报》获得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