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十一月十三日给汪康年的信中建议: “下次可于报尾定一章:凡各处派报, (馆中曾与薪水者)。在城内不得过期二日,百里内不得过期三日。又派报之人,当以报数定薪水,能多派十分,加钱若干”并提出若是送报不力者,即应“严行申饬,或竞撤差”。他们的这些实际行动和建议,都对扩大《时务报》的影响、增加其发行量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筹办新报,与《时务报》互为表里在《时务报》成功创刊不久,吴樵也在考虑于湖北办新报的问题。丙申(1896年)十一月十三日,他在致汪康年信中说:思另辟一报馆, ( 汉报 将辟, 拟另开一报馆, 已撰章程集股矣。与 时务 表里。时务 ,士大夫之报; 此报,商贾之报也。凡 时务 所及者, 皆不复,而又用英商字样,有 时务报 所不能言者, 此报能言之。此间与商者,王芑丞、张伯纯、谭复生、刘淞芙诸君。
吴樵有这种想法,当因梁启超在澳门助办《广时务报》而起。在吴樵看来, 《广时务报》创办,虽是“办法极好” , “能言《时务报》所不能言” 。但也可能由其言论过于激进,将会招致对《时务报》的攻击,即所谓“我堂堂大国于澳门只可瞠目而视,然《时务》必任其咎矣”。故他一方面建议二报在名称上不宜重合,梁启超也“不宜兼衔” ,以防不测。另一方面,为了进退有据, “多营其窟” ,再办一个较之《时务报》,激进色彩更淡的报纸似乎就有了必要。
樵拟在此创一报,名日《民听报 ,用美商招牌,其议论一切,面貌专不与沪、澳两馆相符,暗中声气必须相通。章程若得, 即送上核定。三馆以神合貌离为主,若是则鼎足之势成矣。
从中可以看出,吴樵的设想是:三地办三份报纸,澳报由于清廷鞭长莫及,可以无忌惮地宣传维新思想; 沪报面貌居中,思想较时论稍超前即可;而鄂报则为“商贾之报” ,维新色彩更淡。这样,三馆“神合貌离” ,互为“鼎足之势” ,进退有据,报馆的阵地也就稳固了。但是由于吴樵过于坚持“宁慎于始,以期持久”的方针,报馆人选的确定上也有一 定困难。而最重要的一个原因, 则是报馆的筹款遇到困难,所以一直到次年春,报纸的筹办工作仍然进展缓慢。至1897年四月吴樵去世, 办新报之事就自然夭折了。
三、吴氏父子与“汪梁之争"及其他
《时务报》创办后不久即产生了经理汪康年和主笔梁启超之间的矛盾和摩擦,这已为学人所熟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