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起的故事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潇水  文章来源:吴氏故事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11/15 18:37:32  文章录入:潇水  责任编辑:gohwu
 
吴起的故事 作者:潇水 李悝的法变得差不多的时候,一个29岁的年轻人,留着一撇轻胡子,从远东来到了魏氏的安邑。他骨骼肃穆,神色超远,目光扫视着这个新兴的城市。如今城里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宫殿区还是壁垒森严,单手工业作坊区和市场交易区却熙熙攘攘。“鬻金者”、“沽酒者”、“卖履者”、“卖骏马者”、“贩茅者”,“卖卜、屠狗者”,都在这里谋生活。市场的喧嚣取代了从前城堡那种肃杀的景象。 这个生逢其时的年轻人拿着自己的名策,径直投向魏文侯的府邸。他不是别人,他就是那个被“尉缭子”设问为——“有提七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 曰:吴起也。 吴起,卫国人。 卫国这种三流小国,夹缝中生存,受狄人打击,被迫东迁,向齐国看齐,东迁到滑县,最终定都濮阳(河南省东北部)。濮阳可是人杰地灵之处,商鞅、张仪、吕不韦都是这儿的人,后来还有僧一行,南霁云(南八),以及传说中的“造字家”仓颉等等。当然还有接受了三陪女的性按摩而不见效果,“坐怀不乱”的柳下惠先生(前一时间被凭为“中国古代十大杰出青年”)。 但吴起没有这么杰出,年轻的吴起是个游仕求索,出头无路的家伙。他的老家也不在濮阳,而要从濮阳西南行200里,进入山东定陶(据说是宇宙的中心,天下的中点,既然是中点,那就是倒爷的聚集地,范蠡就在这里)。 吴起的爹爹也是个倒爷,家里存款达到“千金”,有钱。当商人当牛了,就要想着运动王侯,作磨着当官了。吴起就是在这样的家教中长大的,他按照父母意愿,把爹的存款拿出来,到处托关系,想当官。可是家财散尽,依旧找不到“人上人”的工作。想换掉身上这件布衣,真是不容易啊。 虽然衣服没有换成带绣花的,但吴起却娶到一个老婆。这个可怜的妹妹在家给吴起织带子,织完了一量,比政府规定的窄。于是吴起要求她拆了重织,妻子点头答应。 织完吴起再一量,还是不达标。吴起大怒。妻子赶紧解释:“经线固定好了,你叫改的时候已经没法改了。” 吴起说:“没法改,你答应干吗?”吴起不能原谅妻子的欺骗行为,拿出结婚证,还给妻子,说,咱们离婚吧。 妻子赶紧请自己的兄长去求情,她兄长说:“吴起这个人我知道,他推崇法家,法无私情,包括要在最亲近的人身上实行,然后再推广。所以,你不要再想着给他当老婆了。” 法家就是这样,不分贵贱亲疏,一律断于法。 老婆没有了以后,这个年轻人陷入了苦闷、踌躇和轻微的落魄,不过他也不需要老婆,只想干一番事业。一般想干一番事业的人的特点,就是不叠被,早上爬起来就出去奔走,一整天在外边求师结友。有一天,吴起遇上一个好的,吴起说:“朋友,我家里没有老婆吵,你晚上来吃饭,一起谈事业吧。” 结果这晚上哥们爽约了,没来谈事业。吴起竟坚持等了一夜,不动饭菜,直到第二天亮,专去把朋友请来,才一起进餐谈事业。(韩非子说:“小信成则大信立,是以吴起须故人而食。”) 吴起谈论很多事业以后,终于悟出来一个道理,那就是自己空有满腹才华,但是没有文凭,这是万万要不得的。 吴起想读书,首选就是去礼仪之邦的鲁国(鲁国一直是教育出口,很多人到国外去招生讲学,比如子夏,就去了山西当教授,教了魏文侯、李悝)。 临行,吴起发了狠,用牙齿咬破自己的臂膀,向其母发誓:“我——吴起,如果不能成就事业,身居卿相,决不回卫国来。” 于是26岁的吴起先生东行300里,跋涉到鲁国的曲阜。他听说著名教育家孔子——的徒孙——“曾申”先生,正在招收新一届学员,根据广告上说:“火车站向西100米,车站有人接,包吃包住,学不会,免交下一学期学费,循环教学,中间不清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