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得自己写信给老家,让老娘给做冬衣,让老爹给送过来——曾出土过这样的信笺),真是赔本又赔命啊。打完仗,征发来的兵员,如果摸摸脑袋还在地华,就各回各家继续从事乡间劳动。战场上的事,好像梦一场,只把那黄沙战血染过的武器,藏在地窖里,希望再也不要拿出来用他。
好在当时的战车兵都是素质比较高的“国人”,把“执干戈以卫社稷”,当作荣誉。而那些被征发自乡下的步兵,则要放下手中的农活,出来扛戟,他们有没有这样的积极,就不知道了。
魏国的“武卒”在当时诸侯各国引起很大反响。列国看到了这种军队好用,相续花钱组建常备军。齐的“技击”、秦的“锐士”、韩的“材士”、赵的“百金之士”、楚的“选练之士”,等等,都是。军队走向职业化、专业化。
当然,这种招募来的常备军也有缺点,就是因为他们成本高,有家产工资,所以打起仗来也许怕死,一旦死了,意味着再也领不到工资了,家里面的福利,也打折扣了。所以他们无论如何,不能死,一定要把自己打活(办法有两个,一是打仗时候躲着点儿,把头猫着点儿;二是要打必须打胜,否则军队覆灭,老家破产)。募兵制令一个问题是,兵员年龄越来越大,战斗力会下降,而且老兵油子,打仗更惜力(因为家里有地,他们还是地主,这帮上战场的,都是地主,打仗能玩命吗?弄不好,他会雇个长工来,替他上战场)。还有,军官也会中饱私囊,克扣兵饷,弄不好激起哗变;军官还可以虚报5000人,只招1000人,侵吞兵饷,总之,办法很多,都是后代军队里的可耻花样。
吴起对自己这只能征惯战的队伍,像眼睛一样爱护。他处处以身作则,为人表率,睡觉不设席子,和普通士兵吃相同的饭菜,穿一样的衣服,行军时不骑马,不乘车,而是背负干粮,坚持与士卒一道步行,从不搞特殊化。他关怀体恤普通士卒的疾苦,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为卒吮脓”一事。
据说,有一个士兵身上长了毒疮,脓血满身,辗转呻吟,痛苦不堪。吴起发现这一情况后,便毫不犹豫地跪下身子,把这位士兵身上毒疮中的脓血一口一口吸吮出来,解除了这位士兵的痛苦。吴起这种率先垂范、爱兵如子的行为,极大地感动了全军上下,增强了部队的凝聚力,魏军官兵士气大振,斗志高昂,听从吴起的号令,出生入死,英勇杀敌,夺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据说这个士卒的母亲知道这件事后号啕大哭,说:“往年,将军为孩子的父亲吮过疮上的脓,他父亲作战一往无前,决不后退,所以就战死了。现在将军又为我儿子吸脓,我不知道儿子又将死到哪里,哇~~~”
吴起治军思想的另一方面就是“严法”。对秦作战中,两军列阵,一个士卒还没得到命令就奋勇冲向敌阵,斩获敌人两首级提回来,吴起不但不给赏,反而命令将他立即斩首。掌管军法的官吏劝说道:“这个人是难得的材士,杀了太可惜,不能斩。”吴起回答说:“他是材士没错,但是不遵守我的命令任意行动,就必须处死。”吴起用这种“爱卒”、“严法”并施的思想带兵,大家无不“感恩”、“服威”,形成了强大的战斗力。
吴起是兵家大师,但他也推祟法家,在治理西河时大量采用示信给赏的手段。他把一个柱子放在东门外,下令:“有谁能把它搬到西门之外的,行赏。”老百姓争先去搬。吴起认为民心可用,于是下令“明天将攻打某某个哨亭,能首先登上去的,授官国大夫,赏赐上等的田宅。”
到进攻时,人人争先,于是攻亭一朝而拔之。
吴起善用兵,廉平,尽得士心。驻守西河期间,吴起统率魏军与秦军多次交锋,不断给对手以重创,使骄横好战的秦军不能东进一步,保卫了魏国的西部领土。
吴起并且也随后参加了乐羊对中山的攻灭战。
公元前403年,齐国发生内乱。
由于叛乱者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