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方便!欢迎您用QQ登录华夏吴氏网 会员区*发表文章   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用户登录 我要投稿

 | 首页 | 资讯 | 图库 | 社区 | 祝福 | 故事 | 企业 | 书籍 | 网建 | 纪念馆 | 手机站 | 
您现在的位置: 吴氏网 >> 资讯 >> 资讯 >> 考古 >> 正文
泰伯奔吴
作者:至德WUZJ    文章来源:博客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11-9         ★★★★★

 

如何建成"句吴"小国 

在当时的部落社会,按惯例王位都传给长子,泰伯是当然的接班人。

他很明智,觉得父亲已经萌生灭商的念头,希望有更贤能的子孙继承他的事业,自己就干脆避让。这是"三让"中的首让。吴泰伯到达江南后不久,父亲周太王去世。他和居住在常熟的二弟仲雍回去奔丧。三弟季历和众臣要求他接位,泰伯坚决不从,料理完丧事后立即重返江南,王位仍由季历继承。季历坐上王位后,花大力气整肃朝政,讨伐外贼,扩大领土,结果遭到商朝统治者的嫉恨,被暗害致死。泰伯又一次回岐山奔丧,群臣再次要他继位,他依然不为所动,丧事结束后立马返回,王位自然落到姬昌手中。这位姬昌就是后来显赫一时的周文王,他灭掉了商王朝,建立了周朝。 

吴泰伯三让天下的德行,为历代文人学士、骚人墨客所景仰。孔子在《论语》中说:"泰伯可谓至德也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司马迁在《史记》中大加称赞,并特意把吴泰伯排列为吴氏世家位次之首。

 "其实,吴泰伯三让天下,不仅成全了父亲的意愿,最终为三弟和侄子推翻商朝奠定了基础,而且以自己崇高的德行,得到了土著居民的拥戴,在江南成立了句吴国,无意中也成就了自己的霸业。"李桂林笑着说。在泰伯的教化下,江南一代经济社会发展迅猛,越来越多的人相继归顺他,等达到1000多户规模时,大家一致拥立他做了君长,建立了一个号称"句吴"的蛮夷小国。于是,江南第一个国家雏形开始形成。为了防御强敌入侵,吴泰伯动员并率领当地老百姓硬是靠肩挑人抬,就地取土,在梅村一带构筑了一座周长为三里二百步(约1530米)、外廓三十余里(约1.5万米)的土城,这也就是后人所称的"吴城"。城内建有住宅,凿有水井,居民生产生活无忧。泰伯95岁过世后,由于他没有子孙,他的二弟仲雍从常熟前来继承了君位。周灭商后,封仲雍后代周章为诸侯,国号改称吴,并追封泰伯为"吴伯"。在梅村,自泰伯到王辽前后有23位国君皆建都于此,历时580多年。在此期间,这里曾发生过"专诸刺王辽"、"孙子演阵斩美计"、"要离独臂刺庆忌"等著名历史事件。

 "披麻戴孝"从何而来

车出梅村镇上的泰伯庙,不出5公里,便到了风景秀丽的鸿山。占地3亩的泰伯墓依山而建,现存月牙池、棂星门、享堂、祭台、四陵牌及茔域罗城。"泰伯墓是江南最古老、规模最宏大、最具影响力的名人墓葬之一。"李桂林指着四陵牌的"泰伯墓"三个篆体大字对笔者说。 

史载,当年泰伯去世后,吴人哭声震天。他们念及泰伯德行高尚,洁白无瑕,纷纷上山采集白色鲜花献到泰伯墓前,又因泰伯生前酷爱种麻,腰束丝麻以示哀悼,这一习俗沿袭至今。专家认为,中国人流传甚广的"披麻戴孝"丧礼即源自于此。

后人缅怀吴泰伯的丰功伟绩。东汉永兴二年(公元154年),桓帝派人把泰伯故居改建成庙,把他的墓地扩建成大型墓葬。每逢农历正月初九泰伯的诞辰之日和农历三月初三、后来改为清明节的泰伯忌日,一些帝王将相和八方人士纷纷涌到泰伯庙、泰伯墓朝拜、祭吊。孔子在祭祀泰伯庙时手书的"至德名邦"四个大字被刻在石牌坊上,至今清晰可见。历来人们习惯把山东的"孔庙"称为"北方第一府",而把无锡的"泰伯庙"称之为"南方第一家"。 

新中国成立后,当地政府对屡经战火、破败不堪的泰伯庙、泰伯墓进行大规模整修,恢复了往日容貌。1982年,省政府把两者同时列为重点文物加以保护。改革开放以来,侨居海外的吴氏后裔成群结队到梅村寻根祭祖。1992年10月20日,世界至德宗亲总会首次组织198名分布在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和中国香港、台湾等地区的吴、周、曹、柯等12个公认吴泰伯为其始祖的姓氏的后裔,专程到无锡祭庙谒墓,旨在弘扬"敦睦亲宜"的精神,促进居住地与泰伯祖地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据不完全统计,近二三十年来,大约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联合国有关组织的6000多位官员、专家前来考察参观。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等世界名人也曾在这里留下了寻根访祖的足迹。

近年来,附近的人们在传统焚香祭拜的基础上,逐渐把农历正月初九、清明节打造成赶场庙会和泰伯祭祖节。今年正月初九,十多万人前来庆祝吴泰伯3291岁"生日",整个泰伯庙、墓景区,人挨人,人挤人。

 

文章录入:芥子    责任编辑:芥子 

 我要投稿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吴氏网二维码免责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有来自本站特约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有部分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图文,在此发布作品、留言、评论等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互联网规则。作品中 所涉及的思想、内容、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 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发表评论
    昵 称: 验证码:
    评 分:
    内 容:
    0/1000)

    提示:Alt+S快速发表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服务专用QQ :116539779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101565648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7-2014 China Mrs.Wu,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152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