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伯奔吴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至德WUZJ  文章来源:博客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11/9 17:12:37  文章录入:芥子  责任编辑:芥子
 

      《史记·吴太伯世家》:"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

泰伯奔荆蛮,自号句吴(勾吴),其所居之处到底在哪里呢﹖《史记》张守节《正义》解释:"太伯奔吴所居城在苏州城北五十里,常州无锡县梅里村,其城及家见存。""太伯居梅里,在常州无锡县东南六十里。至十九孙寿梦居之,号句吴。"这说明泰伯所居一直在无锡梅里,至十九世寿梦还在那里。据有关资料记载,泰伯所建的城到唐、宋时还在。

 现代一些浮躁的研究者,不相信泰伯会千里迢迢从陕西岐山来到江苏无锡,他们认为泰伯奔吴的"吴"不是在无锡,而是在陕西,或认为是在安徽、在镇江南京地区等。但是,他们拿不出具有说服力的证据。而无锡,既有历史文献记载,又有泰伯墓、泰伯庙在此,当地有关泰伯的许多故事、传说,也决不会是先人凭空编造。关于文献,除《史记》之外,较早的还有《左传》,《左传·昭公三十年》:"吴,周之胄裔也,而奔在海滨,不与姬通。""海滨"当然是在无锡一带吴的疆域后来扩展至东海边,而不会是在陕西、安徽、宁镇等地。《左传·哀公十三年》:"吴人曰:'于周室,我为长。'"说明吴是泰伯之后,故辈份居长。稍晚的记载有《后汉书·郡国志》注引刘昭云:"臣昭按:无锡县东皇山有太伯冢,民世敬修焉。去墓十里有旧宅、井犹存。"可见当地人世世代代都恭敬地祭扫泰伯墓;泰伯的旧宅、井也一直保存着。还有《吴越春秋》及后代的许多地方志,都有记载。吴国从泰伯、仲雍到夫差,共二十五世,六百余年,历历可考,皆在锡、苏含常熟、江阴、吴县,而"宫城"绝大部分时间在无锡梅里,并没有从外地迁来之说。从地名来说,无锡梅里,汉朝以后,一直到唐、末、元、明、清都叫梅里乡后不知何故改为梅村,其为泰伯居地无疑。而常熟简称虞又是仲雍的封地和葬地。因此,泰伯在无锡梅里创建勾吴是无可辩驳的历史事实。

那么,泰伯为何要沿着长江流域长途跋涉,来到无锡呢﹖目前还没有发现直接的资料,我们只能依照情理,作如下推测:一是因为周太王要废长立幼,泰伯既要成全父王的意愿,又不想惹出任何麻烦,就必须做得彻底一些,即远离周围,断绝往来。二是无锡一带属于荆蛮之地蛮是一种似龙似蛇、四足的动物图腾,宜兴闸口镇有唐代石刻为证,该地还有"岁末祭蛮"的习俗,这里的土著居民,可能和泰伯、仲雍封地的一些氏族有某种渊源。泰伯的封地为弓魚音姜,在今陕西宝鸡,仲雍的封地为虞今陕西陇县西南。弓魚、虞都和鱼图腾有关,而鱼、蛇都是龙图腾的组成部分。鱼族、蛇族蛮族在中华大地上都有较广的分布,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进行交流、融合。中华民族统一的图腾龙的出现,正是各个氏族、部落互相融合的结果。泰伯、仲雍千里迢迢来到无锡而不是到别的地方,可能有氏族联系的因素。泰伯断发纹身,表示自己己脱离周族,彻底放弃了继承权。三是当时泰伯要在中华大地上寻找一块安身立命之地,并进行长远发展,也确实不易。长江以北是殷的统治地盘,殷、周有矛盾,泰伯不会到殷人统治区去;长江以南是苗、越等民族,各有自己的势力范围当时在中华大地上有数以千计的"方国",直到周武王灭殷时,还和"八百诸侯"会盟;至于西北地区的戎狄,更是经常侵扰周族,周人避之犹恐不及。而太湖流域的无锡一带呢﹖这里在原始社会末期文明程度原本不低,是当时世界上少数发达地区之一,后来由于遭受洪水侵袭,社会生产力遭到破坏,成为一块有待开发的处女地。泰伯来到这里,正可以开拓经营,进行发展。

还有一个问题是:在当时落后的交通条件下,泰伯迁吴是否有可能﹖答案是肯定的。翻阅史料,我们可以知道,周族历史上曾有过两次较大的迁移。第一次是公刘从戎狄之地的甘肃庆阳迁移到豳今陕西彬县,第二次是古公亶父从豳迁徙到周原今陕西岐山县。两次迁移,都是带着整个部族,跋山涉水长途迁徙。周人因曾和戎狄游牧民族相处,长途迁徙对他们来说不算困难。泰伯作为古公之子,可能也经历了从豳到周原的迁徒,从中获得了长途迁移的经验。

勾吴的最初疆域

泰伯到梅里,给自己起了个名号叫"句吴"亦作勾吴。他还在这里筑城,该城周长三里二百步,外郭三百余里。后来,勾吴成为这个国家的国号,这是继承了原始社会氏族酋长名兼作氏族名的遗风。泰伯所筑之城,叫勾吴城,后来也叫"故吴城"。勾和故乃一音之转。

泰伯为什么要给自己起名叫"句吴"﹖"句吴"的最初疆域是有多大﹖

泰伯自称句吴,并不是随口说说,而是具有特定的含义,其意思就是"干鱼"或"鱼干"。古代的语言文字很不规范,加上方言的因素,一字多种写法很为普遍。"句"和"工"、"攻"、"干"可通,乃一字多形。句吴即干吴,后世也称吴为干。如《庄子·刻意》:"夫有干越之剑者,柙而藏之,不敢用也,宝之至也。"《释文》引司马彪云:"干,吴也。"《淮南子·原道训》:"干越生葛纬。"高诱注:"干,吴也。"《吕氏春秋·疑似》:"相剑之所患,患剑之似吴干者。""吴干"即"干吴"的倒写。此类例子很多,不一一列举。而干吴即"干鱼"或"鱼干"之意。吴是鱼族的一个分支,金文的吴都写弓魚、弓魚等,即鱼;水神天吴的图案原来是鱼;吴、鱼同音,泰伯等周族人读吴作yu,吴常写作余、禺等,如余皇大舟即吴王大舟,禺邗王即吴干王,而当地土著居民用方言读吴则如"鱼"无锡人、"河"苏州人。泰伯之所以起这个名号,是因为他的封地在弓鱼,弓鱼、即干鱼或鱼干的意思。据《吴越春秋》载,吴人间泰伯:为什么要起"勾吴"这个名号﹖泰伯回答说:"自己是因为长兄的缘故才做了这个国家的首领,但是我没有后代。真正应该受封的是吴仲仲雍。所以,我自号勾吴,这不是一个很好的比方吗﹖"原来,泰伯起这个名号,有两层意思,一是不忘故土,二是因绝嗣而把自己比作干鱼,预示着将把吴国君位传给仲雍。

泰伯在梅里安顿下来以后,周围的土著居民都很钦佩他,有一千多家归附于他。这"一千多家"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一千多户人家,而是一千多个氏族,也许相当于一千多个自然村。

关于勾吴的最初疆域,《吴越春秋》载:"……故太伯起城周三里二百步,外郭三百余里,在西北隅,名曰故吴"。泰伯在梅里所筑的周长三里二百步的小城,是勾吴的"王城"。至于"外郭三百余里",汉以前一里约合现在415,8米,则三百余里约为125公里。需要说明的是,当时的"外郭"并不是后世所谓外城,而是以山、川等地形为天然屏障,辅以篱笆、石墙、土坝等简陋的防御设施而形成的边界线。有些人不懂"外郭"的含义,怀疑泰伯那时不会有三百里的外城,因而擅自改为"外郭三十里"。岂知历史是不能随意更改的。要说"外城",泰伯那时根本没有能力建造三十里的外城。勾吴最初疆域为三百里范围,由于古今地理情况变化较大,加上古迹遗存已无,其具体四至己较难考证,我们只能作一个大致的勾勒:勾吴以梅村为中心,东至常熟练塘、杨园、吴县黄埭、浒墅关、通安一带,南至太湖沿岸,西至惠山、舜柯山、桃花山一线,北至东北塘、查桥、安镇、羊尖一带。这一带的地理特点是水网密布,湖泊纵横,间有丘陵,而且处在太湖和芙蓉湖之间,不易遭受外地势力的侵袭;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是个鱼米之乡;人口己较多一千余家约有三、五万人,但发展情况还较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