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是非非的吴三桂 |
|
作者:gohwu 文章来源:新浪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10-5 热 ★★★ |
|
|
别令贼帅率兵二万,守关拒之。三桂得书,遂令贼将入关代守,而自率精锐赴燕京降。《小腆纪年附考》,卷4,135~136页。
该书作者徐鼒经过考证,认为是李自成通过吴襄出面,答应“通侯之赏”,并派唐通带去四万两犒军银,吴三桂见到其父书信就投降了李自成,把山海关防务交给大顺将领,亲自带精锐部队入京见李自成。
《流寇志》一书则比较清楚地说明了吴三桂投降李自成的基本原因。作者彭孙贻曾遇到一个叫马大令的德安人,亲口告诉他下面这段史实:
有客平西(吴三桂)幕者云,世传吴襄作书招平西,平西告绝于父,起兵勤王,非也。都城既陷,三桂屯山海,自成遣使招三桂。三桂秘之,大集将士。告之曰:“都城失守,先帝宾天,三桂受国恩,宜以死报国,然非藉将士力,不能以破敌,今将若之何?”将士皆默然。三问不敢应。三桂曰:“闯王势大,唐通、姜瓖皆降,我孤军不能自立。今闯王使至,其斩之乎,抑迎之乎?”诸将同声应曰:“今日死生唯将军命。”三桂乃报使于自成,卷甲入朝。《流寇志》,卷11,177页。
根据这条史料,不但证明吴三桂投降了,而且看出其原因如下:一、即使吴三桂想以死报效明朝,所辖将士已不为所用。二、投降李自成是大势所趋,特别是和吴三桂差不多一样有名的边将唐通、姜瓖等人都投降了,吴三桂投降李自成也是顺理成章之事。三、吴三桂通过将士“皆默然”到“同声应”的情绪变化中下了投降的决心,并立刻付诸行动。
其实,吴三桂选择李自成作他的新主人,有其思想根源和形势所迫。这个思想根源就是对满族崛起和清朝入关抱有成见,以中国传统的“华夷之分”,认为清朝不应当在中国建立政权,满族无资格成为全中国的统治者。这可以从30年后“三藩之乱”时,吴三桂发布的檄文中得到证实。如以讨虏大将军吴三桂名义发布的一份檄文称:“……不得已歃血订盟,许虏藩封,暂借夷兵十万,身为前驱,斩将入关。李贼逃遁,痛心君父,重仇冤不共戴,誓必亲擒贼帅,斩首太庙,以谢先帝之灵。幸而贼遁冰消,渠魁授首,政欲择立嗣君,更承宗社封藩.割地以谢夷人。不意狡虏遂再逆天背盟,乘我内虚,雄据燕都,窃我先朝神器,变我中国冠裳,方知拒虎进狼之非,莫挽抱薪救火之误。”另一份发自云南的檄文也说吴三桂在与李自成作战“矢尽兵穷”之际,“暂借夷兵十万”,打败了李自成,正欲择立嗣君,“封藩割地,以谢夷人,不意天下甫定,彼遂正位南面,雄据燕都”榎一雄:《华夷变态》,卷2,53、84页。在吴三桂的心目中,他同李自成固然也有深仇大恨,但毕竟同属一族,在大的方面有别于“夷”、“虏”,所以他可以在战败时归降。至于对清朝,则只能是借兵,不能接受其统治。面对大顺和大清,只要有两种选择,他那对中国少数民族满族的根深蒂固的歧视思想.必然使他宁可选择大顺。
再就形势而言,大顺军一经攻下北京城,吴三桂便夹在大顺和大清两大政治势力之间了。他一军“不能自立”,无论当时拥有多少军队的骄兵悍将,尚无一人开自立先例,他也必须投靠二者之一;而且他的军民逾50万,军用民食皆需供应。当年二月份,崇祯帝召吴襄欲调吴三桂入卫京师时,其麾下一军已缺饷14个月了。李自成给吴三桂军送去4万两犒军银,正是求之不得之事。清军远在关外,吴三桂负责守卫的宁远城打了十几年都没攻下。两相比较之下,吴三桂自然选择了李自成。
然而,吴三桂率军行至途中,又突然变卦了,这可不是小事,实是吴三桂又来了个第二次选择。同前次不一样,此时不是二者选择其一,而是只有一条道路可走。《小腆纪年附考》说:吴三桂到达滦州时,“途遇其父妾某与一逃奴偕,问曰:‘吾家无恙乎?’曰:‘籍
|
|
文章录入:gohwu 责任编辑:gohwu |
我要投稿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有来自本站特约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有部分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图文,在此发布作品、留言、评论等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互联网规则。作品中
所涉及的思想、内容、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
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