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是非非的吴三桂 |
|
作者:gohwu 文章来源:新浪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10-5 热 ★★★ |
|
|
不待言也。念系骨肉至亲,故尔披肝沥胆,非为大清之说客耳。惟贤甥熟思之!虎骨靶小刀一柄,是贤甥素常见者,故寄以取信。《清太宗实录》,卷63,17页。
综观祖大寿全信,通篇从他个人的经历,明朝的颓势,讲到清朝的远大前程,绝非言过其实之词,虽声明不为大清说客,但仍用“仆从田庐”、“分茅裂土”、“至亲骨肉”等利害关系打动吴三桂,吴三桂心非铁石,焉能无动于衷。
次年(1643年)正月,吴三桂派蒙古人索内复信祖大寿,信的内容史无记载。但祖大寿将吴三桂来信交给皇太极看了之后,皇太极立即给吴三桂去了一封长信。皇太极在信中说:
尔遣使遗尔舅祖总兵书,朕已洞悉,将军之心,犹豫未决,朕恐将军失此机会,殊可惜耳。我国自兴师征明以来,攻城略地,历有年所,明之将士,至今有能立功名,保身家全忠义者乎?非阵亡于我军,即受戮于尔主。军机一失,峻法随之,良将劲兵,殆将尽矣。将军知此,何为昧于从事,蹈覆车之辙哉!祖总兵初不携其妻子来归,今悔之无及,料将军亦所悉知。当祖总兵被围锦州时,明以各省镇兵倾国来援,一朝覆败,锦州、松山、杏山、塔山,俱已失守。今我军围困宁远,不知更有何处援兵,以解将军之厄耶?若不乘此时急图归顺,勉立功名,傥我国蒙天眷佑,南北两都,皆为我有,蕞尔宁远,岂能独立乎?逮至糗粮罄绝,阽危待毙之际,将军悔不可追矣!此非朕自为矜诩,实至论也。我国原以武力精强,言词谦逊者为贵,若徒为大言,又何益于胜负之数哉!将军试思之。《清太宗实录》,卷64,5~6页。
从皇太极的信中可以知道吴三桂此时对清朝的态度,既有“犹豫未决”,表现出了想要归服之意,但又不很明朗,处于十分矛盾的状态。这也符合他自身所处的环境。祖氏是他的母家,大都投降了清朝,他的一家数十口则仍留在北京,当然更重要的是他本人在明朝的地位正处在上升阶段,他没有投降清朝的必要。而在皇太极给吴三桂写信的前几天,祖大寿提出了先攻取中后所,收吴总兵家属,扰乱吴三桂之心的策略,可以证明吴三桂是不打算降清的。
崇德八年(1643年)十月,清军按照祖大寿的计划,由郑亲王济尔哈朗率领攻下中后所、前屯卫、中前所三城。关外明军仅剩下宁远和中右所两城,形势虽然更加危急,吴三桂仍没有投降的表示。
顺治元年(1644年)二月,大顺军攻下太原,北京告急。崇祯帝起用吴襄提督京营,为调吴三桂军入援做铺垫,三月初五日,封吴三桂为平西伯,正式下令吴三桂放弃宁远,入援京师,率兵勤王。吴三桂徙宁远兵民50万,日行数十里,三月十六日入关,二十日抵丰润,知北京已落入大顺军手中,吴三桂勒马停止前进。《庭闻录》,卷1,3页。
这时吴三桂军真的是走到了进退维谷的绝路,前面是大顺军,后面是清军,二者都是吴三桂的死对头,他到了必须选择的时刻。而现在所看到的许多资料有的可以证明,吴三桂和关内的多数明朝官员一样,是向投降李自成的路上迈进,有意把大顺政权作为保护自家生命财产的新主人。《小腆纪年附考》有载:
三桂徙宁远五十万众日行五十里,比至丰润,而京师已陷,遂顿兵山海关,犹豫未有所决。自成执襄,令作书招三桂曰:“汝以君恩特简,得专阃任,非真累战功历年岁也;不过为强敌在前,非有异恩激劝,不足诱致,此管子所以行素赏之计,而汉高一见韩、彭即予重任,盖类此也……我为尔计,不若反手衔壁,负锧舆棺,及今早降,不失通侯之赏,而犹全孝子之名。万一徒恃愤骄,全无节制,主客之势既殊,众寡之形不敌,顿甲坚城,一朝歼尽,使尔父无辜并受戮辱,身名俱丧,臣子均失,不亦大可痛哉!……”遣降将唐通赍书并银四万两犒师,而
|
|
文章录入:gohwu 责任编辑:gohwu |
我要投稿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有来自本站特约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有部分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图文,在此发布作品、留言、评论等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互联网规则。作品中
所涉及的思想、内容、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
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