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恩庆家世
费县南乡,群山起伏,参差簇拥。在群山拱托中,巍峨壮观的龙君崮(又名刘家崮,为蒙山七十二崮之一,海拔409米)拔地而起,势如鹤立鸡群。龙君崮林麓青松依依,劲柏苍苍,与环抱的山峦组成怀中抱珠之势。山前有一田园山庄,分前后两个村子,村前一宽阔大道向东西伸延。
在这山青水秀美丽富饶的沃土上,黎民耕耘,风雨沧桑,蕴藏了几多奥秘,谁能知晓呢?
在这神秘的东流村,有一吴氏大户,先祖吴雍裔(字荆仲)是大清康熙年间圣天子嘉奖为忠孝节义的教育家。其后代有兴有衰,历代繁衍。到了第五世上,士佩秉性质朴忠厚。其长子敬止(乡钦介宾)在咸丰末年为躲避粤匪居龙君崮聚众抗匪。次子敬久、三子敬诚均为乡钦介宾。
敬久一支由于勤俭持家,发展为一像样的家庭。敬久娶妻孟家庄村孟氏女,生一子一女。其子清芳更是效仿父风,以贩猪为业。娶妻下庄村王氏女,生二女四子。长子广运,次子广涵,三子广德,四子广心。当时在群匪蜂起,民不聊生的世道,风雨侵袭,岁月无情,厄运接踵而来。清芳四十三岁去世,长子和四子不幸夭折,家业由广涵、广德兄弟二人操持。
广涵娶妻西葛郎村刘氏,生一女二子。长子保珍,次子保全。广德娶妻王家尚庄王氏,生子名保合。
保珍娶妻柱子村孙氏,生二子,长子恩曾,次子恩庆。保全娶妻接舆村杨氏(无子)。
民国三年(1914年),吴恩庆就降生在这三百亩土地的家庭里。恩庆刚来到人间,父亲保珍二十六岁去世,母亲孙氏及兄长恩曾不久也相继回归黄泉,叔父保全(26岁)也踏上了阴间之路。才咿呀学语的恩庆由婶母杨氏抚养。婶母虽识字不多,但知情达理。她处事善良,行事有德,清洁怜悯于贫,常用祖辈战匪的故事来激励恩庆这一幼小的心灵。从伦理道德,到走路做人,婶母杨氏真是含辛茹苦费尽了心机,为恩庆的成长播下了纯真的种子。
在恩庆六岁时,婶母把他送进学堂,让他苦读孔孟之道十二年。十八岁娶南坡村王守卫公之女为妻(生四女)。恩庆成家后,他勤俭耕读,谨守正气,立德教人,见贫相助,博得了众人敬仰。
当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沂蒙大地的时候,恩庆卖地置枪,聚众守圩。
民国二十七年腊月十一(1939年1月30日)为阻击日寇西进,率领东流村民歼敌七十八人。恩庆本人就歼敌二十一人,壮烈牺牲时年仅二十五岁。后葬在龙君崮右翼的小山前。四五、四六年间,婶母杨氏为费县参议员,王林秋县长、尹廉玉参议长深情地说:“杨老的孩子为抗战捐躯了,这样的‘开明地主’是值得我们尊敬的”。
因历史问题,吴恩庆这一伟大的抗日英雄长眠于地下已六十三个春秋无人问津,至到现在由堂叔吴保合公之曾长孙殿宏承嗣。从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看,当时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期间,东流战斗为沂蒙山区村民自发抗日打响了第一枪。敢于指挥这样的战斗的人,其功绩是不可磨灭的。再说,虽然吴恩庆出生在富裕家庭,但他自幼父母双亡,由婶母杨氏抚养成人,从小就没有剥削思想。牺牲时又在建国之前,没有经过土改运动划为地主成分,怎能给戴上“地主”帽子呢?无论后人怎样评说,吴恩庆的爱国之心是伟大的。他把年轻的生命献给中华民族,其精神可共日月争辉,同天地长存,实可名芳万古,千秋称颂。
————————————
* 杨氏:吴保全妻(1901—1986),1945、1946年间为费县参议员。
* 1946年阴历8月中旬为纪念抗战胜利一周年,原温河县宣传部长朱奇民代表县委、县府,召集了轴沟、晁岭、崇山头、官庄、上河、下崖、石龙、郑庄、朱庄、藏庄等村的青年民兵前来东流,为东流抗日阵亡村民召开追悼大会,会上朱奇民充分肯定了吴恩庆和东流村民的抗日功绩。当时民兵队长吴树成拿到会场上焚烧的纸碑上,记载着抗日阵亡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