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郑亲王济尔哈朗与和硕睿亲王多尔衮摄政。农历9月郑亲王济尔哈朗、多罗武英郡王阿济格便除丧服,率大军攻击宁远以西至山海关的中后所、中前所、前屯卫三小城。
农历9月24日,清军用红衣大炮轰开城墙,攻占中后所,斩明将吴良弼等二十令人,歼明军四千五百余人,俘四千余人,农历9月29日~10月1日又攻破前屯卫,斩明将李辅明、袁尚红等三十余人,歼明军四千余人,俘二千余人。中前所明守将总兵黄色见二城已失,便离开了城市逃跑了,清兵就轻易地得到了城池不久又得到了中前所和明兵一千多人。
这三城的失陷使宁远与山海关二百公里间的明军防线彻底瓦解,宁远已成为真正的孤城,明军已不堪一击。此时。宁远已彻底处于清军的控制与包围之中,守城军民已是人心惶惶。明崇祯皇帝十六年(公元1643年)农历12月,明守备孙友白便从宁远逃出,投降了清朝。但吃惊的是,吴三桂仍拒不投降,欣喜的是清军也没有再向宁远发动攻击。
吴三桂这样执著拒不降清的原因有两条。一是明朝的忠君思想束缚着他,在明朝,名节非常重要,儒家的教育尤以忠君为先。在明朝高级将吏中除非被俘或走投无路者,极少自动降清者。吴三桂自幼受儒学教育,不乏忠君思想。尤其是做为汉人,投降少数民族的清朝,在当时士大夫官吏中,一般是很难接受的。非万不得已,是不愿失去名节的。二是明帝于吴三桂父子有恩。吴三桂父子相继任职总兵,是大明朝廷特别的恩遇。三桂父亲吴襄在大凌河战役中,临阵脱逃,朝廷仅降职处理,很快又恢复了原职。三桂本人松山一役中败逃,也只降职处分,仍命其负全责守宁远。三桂的许多亲属降清,皇帝也未连累吴三桂。皇恩独厚,是他此时拒不降清的第二个理由。
明崇祯皇帝十七年(公元1644年)农历1月1日,李自成农民军在西安正式建立政权,国号大顺,改元永昌。农历1月8日李自成率百万大军东渡黄河,分两批向明朝首都北京进发。农民军摧枯拉朽,明军已如强弩之末,大明朝廷已危若累卵。
此时,明崇祯皇帝已无计可施,又加上国库亏空,士兵得不到兵饷因此士兵们都不愿再听他的号令,将领也不愿再为他卖命。万般无奈之际,他又想起了吴三桂父子。崇祯皇帝于正月初将已闲居在家的吴襄招进京,命他提督御营。这显然是因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