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姓历史名人(3)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華之骨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11/12 11:01:10  文章录入:gohwu  责任编辑:gohwu
 
:质量较好的七十年代以后建的房屋予以保留;现存较好的四合院经修缮加以利用;破旧危房予以拆除重建。重新修建的菊儿胡同按照“类四合院”模式进行设计,高度基本上是二~三层,维持了原有的胡同、院落体系,同时兼收了单元楼和四合院的优点,既合理安排了每一户的室内空间,保障居民对现代生活的需要,又通过院落形成相对独立的邻里结构,提供居民交往的公共空间。

菊儿胡同改造得到国内外建筑学界的充分肯定。1991年菊儿胡同试点被评为北京市优秀设计一等奖,获1992年度亚洲建筑师协会金质奖和世界人居奖。1990年英国一位知名建筑评论家曾说,菊儿胡同的改造对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危改都具有指导作用。吴良镛认为,这才是菊儿胡同改造的实质所在。他所做的项目,都是依据这种思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先生强调说,现在大家都在说创造性,不能只说空话,而要做实事。最近二十年来,吴良镛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找到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建设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形形色色的建筑流派蜂拥而至,对我国的城市建设产生了很大影响。短短二十年时间里,尽管房子盖了不少,但是“千城一面”,这些未经消化的舶来品破坏了城市原有的文脉与肌理,以致中国的一些城市成了外国建筑大师或准大师“标新立异”的建筑设计的“实验场”。谈到这个问题,先生不免有些神情激愤,“并不是说不能借鉴西方,我也不是反对标新立异,恰恰这是文化艺术最需要的。我本人就是留学生,也经常出国和国外的建筑师接触。这其中当然得学习国外的东西,但不能照抄照搬。他们有些是成功的,也有些是不成功的,我们有的人甚至认为昙花一现的东西也是中国的未来,这是不能认同的。”失去建筑的一些基本准则,漠视中国文化,无视历史文脉的继承和发展,放弃对中国历史文化内涵的探索,显然是一种误解与迷失。可惜我们自己的建筑师对中国文化的认识还不够,钻研不深。吴良镛对此深为担忧:“我们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学习吸取先进的科学技术,创造全球的优秀文化的同时,更要有一种文化自觉意识、文化自尊态度、文化自强的精神。'中学''西学'要结合起来”。

山东曲阜孔子研究院是由吴良镛主持设计的。吴良镛说:“现在有些建设本来位于非常好的地点,特别是一些文化建筑,却没有中国文化的内涵在里面,我心里很难受。我们做孔子研究院的设计,就把其定位于在特殊地点(孔子家乡)的特殊功能的建筑(以研究和发挥儒学文化为内容)。它必须是一座现代建筑,又屹立在这个文化之乡,必须具备特有的文化内涵。在对战国时代的建筑文化以及对中国书院建筑发展的沿革、形制进行一番探讨之后,从建筑构图、总体布局、室内外造型包括装饰纹样等,都做了一定的探索。然后再运用西方和中国建筑的技巧予以现代形象表达,创造一种'欢乐的圣地感'。”整个设计独树一帜,被誉为该市的现代标志性建筑。

先生认为,像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可以让建筑师、规划师“借题发挥做文章”的城市、地段几乎所在皆是。有了丰富的历史、地理、文化知识,就好像顿生慧眼,山还是那个山,水还是那个水,但有了李、杜题韵,东坡记游,即刻光彩照人。“科学和艺术在建筑上应是统一的,二十一世纪建筑需要科学的拓展,也需要艺术的创造。艺术追求的高低、文野、功力等一经比较即可显现,这是我们的建筑师必须补上的课。”先生谆谆告诫。

蓝天、绿地、碧水,清洁、安宁、宜人的环境,是全人类共同的渴望,也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然而,近半个世纪人类对资源的消耗以及对环境的破坏,几乎相当于有史以来的总和。人类在享受人类大脑所创造文明的同时,也在遭遇大自然的惩罚。在付出惨重的代价之后,人类终于认识到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必须改变。如何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