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方民族要从“貊”族说起。
貊是我国北方和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公元前11世纪以后(西周时期),史书已有其活动的记载。在先秦文献中,通常单称貊。《吕氏春秋·持君览》、《逸周书·王会篇》等亦作“秽”,《周礼》、《战国策》、《孟子》、《荀子》、《管子》等有关篇章中亦写作“貉”,汉以后的史书或写作“貉”,或写作“貊”。
有人猜测,貊族的来源,似与商族有一定联系,至少有一部分是商族。但学术界对其渊源的看法并不一致,有说貊与山戎同出一源,或说由古肃慎和东胡两族系融合而成、有说其发源秦晋高原,后来进入黄河下游,其中一支进入东北地区,等等。
据说,殷周时,貊居山东半岛一带。在周灭商之际,为周人东进所迫,散居在今河北省东北部与南部。后来,燕国北破东胡,居住在今河北省的大部分貊民又被迫由陆路向东北迁徙,散布在今辽河以东及吉林省西北部地区。至此,史书中貊成了专指东北夷或东夷的称呼。今东北地区的松嫩、松辽平原,鸭绿江、辉发河、图们江流域以及朝鲜半岛北半部,皆有貊人在那里劳动、生息、繁衍。
西周时,貊人为狩猎民族,所以拿貔皮、赤豹、黄罴向周王室贡献。
公元前4世纪(吴国亡国、吴国王室成员开始流散,是在公元前473年),貊已有原始农业,但主要生活资料还是依赖渔猎和畜牧生产。由于经常迁徙,无宫室、城郭建筑,不行宗庙祭祀之礼,氏族、部落制度是其社会制度的基本形态。随着社会进步,初期出现的新称号有发、高夷、橐离(亦作槀离、索离)。战国时期,先后出现的新族称又有夫余、高句骊、沃沮等等。橐离是貊族迁居东北地区最北的一支,《论衡》称之为北夷。据传,橐离王室后人建立夫余,夫余的王室后人---朱蒙建立了高句丽。朱蒙的次子建立了百济。夫余和高句骊先后建立过国家政权,对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的早期开发影响颇大。
(这个时期与吴国王室成员的流散时间相吻合,战国时期,在卫国,有吴起,吴起在鲁国、魏国与楚国建立了巨大功勋,可见吴国王室成员的后人,在这个时期,在各个地方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不仅仅是在卫国,还有在燕国以北的民族中建立国家组织---出现夫余这个族号。有人说:吴王阖闾之弟夫概,因政变失败逃亡至楚,其子孙在吴国者改姓夫余氏,为吴姓的一分支姓氏。如果这种说法可靠,那么北方民族中出现夫余这个族号,就很有可能与此有关,因为在事件发生的时间与发展状态上相吻合。夫余族称最早见于《史记·货殖列传》,有燕“北邻乌桓、夫余”之语。但也有说西周时古九夷之一的“凫臾”即夫余的异写)。
----------------
关于夫余:
夫余是历史上东北腹部地区第一个建立政权的古代民族。它的兴起,是伴随着夫余国的建立才为中原人所知的。
西汉初,夫余族建立夫余国。夫余国疆域包括今吉林大部分,黑龙江省一部分和辽宁省一小部分,其中心则在吉林--长春地区
夫余王城
夫余国建有许多城镇,其王城有两个。
“西徒”前,王城建在今吉林市,称夫余前期王城。
“西徒”后,王城迁至今农安县,称夫余后期王城。
夫余王城在当时东北各少数民族所建的城市中,仍居领先地位,是古代东北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
夫余王城是吉林长春地区步入奴隶社会后出现的,特别是“西徒”农安后,正是长春原始聚落完成了向古代城市的转变,揭开了长春城市历史发展的序幕。
兴盛后的夫余,共有8万户,大体分布于东近今张广才岭与挹娄接壤,西至今吉林省双辽县至白城市一线与鲜卑相邻,北达小兴安岭以南的松嫩平原,南抵辽宁开原县北,中心地区则位于今吉林农安县境。
两汉时期,夫余族的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