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10月18日,吴清源与母亲张舒文和大哥吴浣三人在天津塘沽港坐上了前往日本的船。
之前,母亲张舒文对于去日本一事一直很苦恼,翻来覆去地思考着一个问题,就是在语言不通的异国他乡该怎么生活。而且周围的人也劝她,去了日本很有可能会受到迫害。现在,虽然终于下定了决心,心里却依然忐忑不安,晚上一夜无眠。
因为在这一年里,日中之间发生了两起严重的事件--济南事件和张作霖被炸事件。
1928年4月,已经就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的蒋介石再次进行北伐。为了实现中国统一的目标,北伐军于两年前离开广东,出兵武汉三镇、南昌和上海,并且已经进入了南京。如果再把坐镇北京的张作霖等北方军阀打下去,那么就可以实现全国统一的目标。
但是,企图阻止北伐的日本田中义一内阁在1928年的4月,以保护侨民的名目,向山东省派驻了熊本的第六师团。前一年已经向山东派兵,这一次就是第二次出兵了。在省府济南,日军单方面发动进攻,打死的老百姓人数达二千人之多。
另一方面,蒋介石下令国民革命军撤出济南,从济南迂回,继续进行北伐。北伐军接近北京时,当时在北京的张作霖坐上专列,向满洲的奉天逃去。6月4日一早,这趟专列在奉天附近发生爆炸,张作霖当场被炸死。这次事件是关东军高级参谋河本大作的"杰作"。
事件发生的当天,吴家门卫就在嚷嚷,说:
"张作霖被炸是日本人干的。"
吴清源正逢日中关系日趋紧张的时候东渡日本的。
不久,日本又在中国挑起事端,九·一八事变(即"九·一八事变"--译者注)爆发。之后发生的卢沟桥事变更是导致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抗日战争。济南事件和张作霖被害事件就是不详的预兆。
吴家的亲戚中,有人担心吴清源去了日本会不会遭暗杀。仅仅这一个担心,就让母亲张舒文对于去日本之事犹豫再三。
但是吴家的生活此时仍然看不到一丝好转的迹象也是事实。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去日本无疑是一条出路。虽然现在看不出前面会是什么情况,却也有可能前途一片光明。
下定了去日本的决心后,母亲张舒文戒掉了吸食鸦片的毛病,并把家里仅有的一点点家俱也处理了。然后,在天津塘沽港登上了前往日本的"长安丸"。
离开渤海,横跨黄海,船向着门司港开去。14岁的天才少年,在这样一个火药味极浓的、苦难的岁月里,通过围棋担负起了日中关系和睦的微弱的希望。
波浪一起一伏。船上,吴清源想起了母亲做扶箕时得到的预言:
"山穷水尽疑无路,
风送帆来又一天"
到国外开辟出一片新的天地,不就是指前往日本这块新天地的自己吗?神灵是在引导自己走向新的人生。吴清源没有感到一丝一毫的不安,他觉得新的风似乎要把自己送往幸福的彼岸。一波又一波的波浪涛带走的是心中的不安,在大海的东方彼岸他看到了希望。
这时候,福州的半野轩,吴继籛得知了侄子东渡日本的消息。
1914年,吴继籛去上海的时候出了交通事故,有轨电车把他的右腿压断,从此落下了严重的残疾。对于此时的他来说,最大的喜讯就来自吴清源。
"在不远的将来,这个家里会出一个非比寻常的天才。"
吴继籛情不自禁地想起了算命先生曾经说过的这一预言。第二章烈日炎炎天津上空总是笼罩着一层薄薄的雾。
2003年10月上旬,我在天津作了短暂的停留。在我逗留期间,天空没有一天是放晴的。陪同我前来的北京翻译对我说:"是雾气。"走在大街上,你会发现许多行人都戴着口罩,而马路两侧的树叶也灰蒙蒙的,满是尘土。漂浮在大气中的微小颗粒覆盖了整座城市。即使在阳光本应该普照大地的时分,太阳也显得萎靡不振,看上去朦朦胧胧的,似乎比正常时分的太阳大了一圈,微弱的阳光懒懒散散地洒在地面上。
坐车沿着宽阔的鞍山西路向前行驶,在天津大学附近的一个街区,我们看到了一扇铁门。从这扇门进去,就是府湖里居民小区。我此行来中国的目的就是拜访吴炎。这是一栋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旧式建筑,有六层楼高,没有电梯。吴炎的家在这栋楼的二层。年已91岁高龄的这位老人,每天扶着生了锈的铁制栏杆,上下楼梯。
妻子已经去世了,老人独自一人住在这里。吴炎说:"保姆每天都来,所以生活上没有什么不方便的。"
一年前,我去北京时,住在钓鱼台大酒店,采访了同住在这家饭店里的吴炎。我要记录下的发生在吴炎身上的故事都是基于对吴炎的若干次采访,以及吴炎送给我的他的著作《吴清源与我》一书。
我很想从他这里了解有关吴清源来日本一事。在日中关系日趋紧张,接着爆发了战事,并逐渐演变成战争泥潭的那个年代里,吴炎参加了抗日战争,而他的家人却去了日本。不仅母亲张舒文和哥哥吴浣陪同弟弟吴清源去了日本,就连三个妹妹后来也相继离开了中国,全家只剩下吴炎一个人留了下来。
吴炎究竟是如何看待一家人东渡日本的呢?为什么只有他一个人留在中国,而没有一起去日本呢?我很想知道答案。
"我把日本看成是中国最大的敌人。"吴炎说。
"当我得知弟弟要去日本时,心情非常复杂。对于曾经关照过弟弟的段祺瑞,我也没有什么好印象。1926年发生了"三o一八"事件。这是为抗议日本侵犯中国主权而在北京举行的一次大规模游行示威活动。段祺瑞却下令炮打游行队伍,导致47人因此丧命。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鲁迅的学生也在那次游行中惨遭杀害,事后,鲁迅痛骂了段祺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