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纲,以使朝政焕发出新的活力。吴达可关心朝政,忧国忧民,矢志不移。万历二十八年正月,吴达司又上疏皇帝,请求新春伊始,朝廷应发布政令,力争年内完成三件大事:一是把皇长子册立为太子,并举行成婚大礼;二是精简朝廷辅政大臣,增力谏官;三是撤除为虐地方,由宦官担任的矿监税使。这三件大事,在一定意义上关系到明朝政权的巩固与否。皇太子不立,不仅皇族内部后妃及宦官们之间内争不停,就是朝廷大臣们也会争论不休。谏官数量太少,对朝政监督不力,辅政大臣们纷争不已,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而矿监税使如同虎狼,残害百姓,为虐地方,早已激起了人民的普遍反抗。如万历二十七年,就爆发了临清商民焚烧税署,驱逐税使宦官马堂的事件,武昌、汉阳也发生了商民击伤税使陈丰的事件。这种官逼民反的情况的进一步发展必将动摇明王朝的统治基础。吴达可的这本奏疏虽然仍被执政大臣扣压,没有上报皇帝,但更明白地显示了吴达可敏锐的政治眼光,显示了他对明王朝的忠贞。
不久,吴达可被派往长芦(今河北沧州市)盐区巡视盐灶情况。该年盐区受灾,吴达可将灾民告贷无门,骨瘦如柴,被迫吃树皮野菜充饥的状况绘了十四幅图画,上报朝廷请求发贷赈济。然而,就是在这种饥民求生无望的状况下,宦官税使马堂、张月华等还丧心病狂地提出要增加盐税,一批奸商也趁火打劫,妄称嘉靖年间朝廷对蒙古俺达汗用兵,曾借了他们三万六千两黄金,请求用盐税来偿还。对此,户部不加详察,竟然批准了他们的请求。吴达可听说后,怒不可遏,他不顾权势的威吓,急切上疏抗争,终于阻止了这两件事情的实施。
后来,吴达可又改任江西巡按。宦官税使潘相横行民间,皇族宗人、辅国将军谋圮看不惯,稍加劝阻,竟被潘相指挥爪牙侍从将其四肢打断,并把他的族人宗达逮捕下狱,诬陷他们欲抢劫官税。同时,潘相还上疏皇帝,声言谋圮等劫税是受上饶知县李鸿主使的。万历皇帝下诏,严厉指责谋圮等阻挠税使办税,并下令罢免了李鸿的官职。在此情况下,吴达可不畏权势,不计个人安危,为伸张正义,依然上疏朝廷,他说:"皇族宗人无故受刑,又受到皇上严厉的追查责备,必将使皇族国姓人人自危,李鸿无辜被贬官,也是极不应该的。愿皇上严厉制裁潘相的罪行,恢复李鸿的官职。"与吴达可同在江西为官的汤兆京还进一步指出全国的矿监税使如辽阳的高淮、陕西的梁永、山东的陈增、广东的李凤、云南的杨荣"皆元恶",都是残戕商民的首犯,为害国家的罪魁,不可留其一。但是皇上只图聚敛钱财以供个人玩乐,舍不得撤回为其敛财的宦官们,所以,对他们的意见。并没有放在心上。
由于皇帝的纵容和支持,潘相等人更加有恃无恐,又变本加厉地提出开广信(治所今江西上饶市)铜塘山,采伐木材,开凿泰和(江西今县)斌老山的石膏,以加收其税。吴达可前疏无效,并不气馁,再次上疏朝廷,竭尽全力加以阻止,这时,朝廷内阁大臣们也站在吴达可一边进谏,最终潘相等人的主张也没有得以实行。吴达可与宦官势力的斗争,是清廉与腐朽,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他义无反顾,屡次上疏,据理力争,虽然未必能辅正朝纲,挽救危局,但其光明磊落的一身正气,确为封建士大夫的楷模。
吴达可从江西被召回京后任职河南道御史。在明代,河南道御史与一般道的御史不同,另有专司内外官员考察的特殊任务。万历三十三年,吴达可辅助左都御史温纯考察京官。内阁首辅大臣沈一贯庇护的朝臣钟兆斗、钱梦皋等皆考绩劣等,按规定应在贬谪之列。当温纯、吴达可将奏疏报告朝廷后"久之忽降旨切责,尽留被查科道官,而察疏仍不下"。最后,不是考绩劣等的官员被贬职,而是"清白奉公,五主南北考察,澄汰悉当,肃百僚振风纪、时称名臣"的主察官、左都御使温纯被迫离职。吴达可对此极为不满,他上疏朝廷,讲述朝廷自万历三十年罢矿监税使后"新政"的要点,彻底揭露内阁首辅大臣沈一贯的种种违法违规事项。结果,他的奏疏被"留中",即留在宫中不下发。虽然明神宗并不支持吴达可的意见,一批考绩低劣的官员未受处罚,但为了朝臣间的制衡,宋神宗仍然重用与温纯一同考察的部分官员。随后不久,吴达可被提升为太仆少卿,再升任南京太仆卿。不久,吴达可又被召回北京,改任光禄寺卿,再晋升为通政使。
吴达可在通政使任内,多次上疏朝廷,请求规范厘正朝臣上疏的格式,斥退朝廷中的奸邪之人,请求朝廷重视朝臣奏疏的驳正,以便公正地对待受到弹劾的政府官员。请求朝廷严厉惩处狡诈奸邪、妄造事端、犯法作乱之人,以扶持朝中正气。这些主张大多被采纳。
后来吴达可因年老请求致仕被批准,回家享天伦之乐,颐养天年,死后被赠官右副都御史。
从吴俨到吴达可,其家族培植了一种崇尚正义,不畏强权,敢于直谏的抗争精神,赢得了社会各界的敬重,为宜兴吴氏家族争得了声望,成为宜兴吴氏家族在明朝中后期的优秀代表和宗族象征。
(三)晚明忠臣吴炳
当吴达可致仕,吴俨家族趋向衰落的时候,宜兴吴氏宗族又出现了一门忠烈吴炳。
吴炳,万历末年中进士,授官蒲忻(湖北今市)知县。至明思宗崇祯中期,吴炳已累迁至江西提学副使。明朝灭亡,清军定鼎北京,江西为清军占领,吴炳流亡到广东,投奔了晚明桂王政权。桂王朱由榔在清顺治三年十月(1646)监国于广东肇庆,十一月称帝并改元永历,以明年(清顺治四年)为永历元年。吴炳来奔,永历帝大喜,将他提升为兵部右侍郎。此时,清将李成栋率军由福建入广东,攻陷广州后又进攻肇庆。永历帝闻讯又逃到广西梧州,李成栋军攻克肇庆后,又紧追永历不舍,永历帝只得由梧州再奔平乐,由平乐再逃桂林。在桂林,永历帝令吴炳以兵部右侍郎职衔兼任东阁大学士,仍然掌握兵部事务。由于清军又进攻桂林,吴炳只好再率兵保护永历帝由桂林避难全州,由全州逃奔湖南武冈。
永历帝驻武冈时,清廷派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三个降清后封王的明将进攻湖南。他们由岳州连下长沙、衡州等地,又攻克宝庆,进逼武冈。永历帝在武冈立足未稳,清军已经逼近,更糟糕的是明将刘承胤举武冈城投降清军,永历帝在仓促之中逃奔靖州(今湖南靖县),同时委托吴炳保护太子走城步(今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双方约定到广西会齐。吴炳在吏部主事侯伟时协同下护送太子出行,当他们赶到城步时,城步已为清军占领。吴炳、侯伟时和太子等一行人为清军俘虏,清军把他们押送到衡州监禁。吴炳被俘后即绝食,在湘山寺自杀而亡。侯伟时亦随同吴炳为国殉职。作为明朝忠臣的吴炳在国难当头之时,敢于赴汤蹈火,精神可嘉。虽然凭他能力,不能改变当时的局势,但他忠君爱国,视死如归的精神,却使宜兴吴氏这个在明代长盛不衰的望族,再闪光芒。
(四)抗清志士吴贞毓
宜兴吴氏宗族中,同吴炳一起辅佐南明永历帝政权的著名人物,还有其族人吴贞毓。
吴贞毓,字元生,崇祯十六年(1643)进士。1644年北京城为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破,明朝灭亡后。唐王朱聿键于清顺治二年(16.45)闰六月称帝于福州,建元隆武。吴贞毓逃离北京到福州后,被隆武帝授官吏部文选主事。隆武帝受制于军阀郑芝龙、郑鸿逵兄弟,虽然本人欲有所作为,也曾想御驾亲征,但却为郑芝龙阻拦而不得行。
顺治三年(1646)二月,清廷以贝勒博洛为征南大将军南征浙江、福建。四月清军兵临钱塘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