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北京临时政府迁往重庆。1938年10月中旬,武汉告急。吴兆麟举家离开武汉,前往重庆避乱,但由于吴兆麟身患哮喘,无法忍受船上的嘈杂和拥挤,只得由二女儿祖芳搀扶上岸。从此与夫人分离。10月下旬,日寇的铁蹄贱踏了武汉三镇,日本侵华特务部部长柴山与附敌之汉奸,多次找到吴兆麟,要求他出任伪军司令,吴坚决不从,身遭软禁。期间,吴兆麟二儿子祖善复旦大学毕业后,先在上海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938年转回武汉。1940年吴祖善在汉从事救亡活动时被日本宪兵队发现,遭拳打脚踢而死。国恨家仇,加重了吴兆麟的哮喘病。1942年10月17日,在汉口唐家墩木板厂楼上,吴兆麟吐血而亡,享年60岁。吴兆麟遗体,暂厝鄂城吴氏祖山之上五年多。1948年公葬于武昌卓刀泉方家嘴墓地。全国解放后,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对吴兆麟将军倍加敬仰。1981年重修吴兆麟将军墓,并将其移入武昌卓刀泉公园辛亥革命烈士公墓。
吴兆麟属马,有人说,60年前他骑一匹瘦马来到人间,60年后又骑一匹瘦马离开人世。他确实生于贫困,逝于病痛,然而当人们回想他在辛亥革命之中挺身而出,叱咤风云的气慨,谁不认为他是一匹勇猛强悍的劲马呢?吴兆麟生命虽然终结,然而他救国救民的英雄事迹,忧国忧民的精神永远留在了家谱之中。家谱是以文字作为载体进行传播的,家谱不仅折射了辛亥革命的历史风云,而且承载了许多社会职责,由此我顿悟到家谱的诸多重要性。
首先,家谱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见证。社会历史的发展离不开人们的参入。辛亥革命虽然过去了一百年之久,而家谱却可以复活辛亥革命波澜壮国的斗争场景,真枪实弹的拼杀,能使我们重温历史,牢记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道理。
家谱是家庭教育的传家宝。吴兆麟父亲吴其意言:“贫者士之常,何足介意?人生在世,亦惟有勤操作,务节俭,乃其分内事;一切分外之财奚取焉!昔人有云:士贫然后见节义,此物志也。”父亲的操守与品格,对吴兆麟人生观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吴兆麟年少立志,就是佐证。民国十三年(1924年)冬,鄂州吴氏六修宗谱,吴兆麟为纪念父亲写过一篇悼文《先严讳其意府君传略》,综述父亲“事上以孝,抚下以慈,和睦乡里”的美德,以及对自己人生的深远影响。吴兆麟的儿子吴祖善在抗日战争中以身殉国。吴兆麟的孙子吴德立受先辈影响,自筹资金,在鄂州兴建吴兆麟将军纪念馆,设立了吴兆麟基金会,都是为了更好弘扬辛亥革命精神,教育下一代。
家谱是宗族血脉传承的纽带。人之有姓,与生俱来,家谱以真实父系血缘关系为主脉,真实记载着历朝历代,家族世系繁衍,人口迁徏,血脉的传承。家谱随社会的发展而推进,昭穆有序,瓜瓞绵延,源远流长。凡有族人的地方,族谱就会在那里延续,宗族是血缘的群体。常言道:“没有千年的王朝,只有千年的宗族”。家谱为后人寻根问祖导航,为游子落叶归根引路,总之,家谱有益于增进族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家谱是氏族文化的聚宝盆。家谱中涉及的氏族文化丰富多彩。家谱中保存有大量的社会、历史、民俗、地理、人口、经济、人物、宗教、伦理、教育、家训、族规等等文化信息。国学大师梁启超先生曾大声疾呼:“能尽集天下之家谱,俾学者分科研究,实不朽之盛业也。”
家谱最重要的莫过于它是构成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三大支柱之一。古代历史文献有三大来源:国史、方志、家谱。一般来讲,正史不载者求诸方志,方志不载者求诸于宗谱。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有时国史、方志中,有意或无意,或遗漏,或缺失,或歪曲了的历史,就有可能在家谱中找到事实的真相。家谱是一种特殊的历史文献,它具有原生态、草根性、平民化的特点,正由于它的特殊性,才可以对国史、方志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
总之,在纪念辛亥革命百年历史的今天,我们重读家谱,能唤起我们对历史的关注,对我们家族中出类拔萃的,改变中国历史命运的英雄人物的崇敬,从而激发我们的自豪感、自尊心和上进心。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家谱,修好家谱,对祖先负责,对后代负责,对历史负责,继续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延续添光增彩。
吴氏泰伯公下第一百零四世孙女 吴志刚
2011年5月16日
附:参考书目
1、《湖北鄂州吴氏宗谱》 1995年12月版
2、《吴兆麟传》吴德志著 1996年版
3、《中华名门才俊·吴氏名门》总主编车吉心 2005年版
4、《中国近代史》徐中约著 2008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