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氏溯源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吴加信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2/25 23:53:56  文章录入:gohwu  责任编辑:gohwu
 

 

二、以仁致爱,仁爱俱在

据考,15,000年以前,江苏无锡地区开始露出水面,成为长江三角洲最古老的一部分,直到3000多年以前,梅里仍多沼泽,苇草丛生。泰伯来到这里,要在这比较后进的环境中扎下根来,极为不易!因此,泰伯到梅里的第一件要事,就是断发文身,改从当地习俗。这样,遂能够与当地百姓接近,并取得大家的认同。当人们得知这位周太王长子,因尊父意而三让王位,不远千里,历经艰险来到梅里时,他们感动了,敬佩了!

泰伯“让国南奔”之前,一直生活在古公身边,懂得兴邦治国之道,莫过于造福人民。泰伯来到梅里,不光是成全父意消极地避让,而是积极地开拓前进。他的事业对发展地方经济产生了巨大的作用。首先是交流周部族的礼仪和先进生产技术。他审时度势,率领百姓“风里来,雨里去”,群策群力,奋战艰辛,开凿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条人工运河,后人称“泰伯渎”。那时仅有落后的工具,要进行如此巨大的工程,难度可想而知。《梅里志》载:“泰伯渎,西连运河,东进蠡河,而梅里当其中。长八十七里,广十二丈,起自无锡县东南五里许,历景云、泰伯、垂庆、延祥等五乡,入长洲界。”即从现在无锡市清名桥南入口,经过坊前、梅村、鸿声、荡口,入鹅湖。继而又开凿香泾、洋泾、龙泾、梅泾等九条渠泾,让低洼淤积之水流入大江大海,呈现大片陆地。泰伯渎既利于种植水稻和桑麻,发展农业生产,又有利于航运和灌溉。直到今天,它还是沟通东乡与外界联系的主要水道之一。这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两地经济文化的大融会,使荆蛮大地产生了深刻的变化,带来了富蔗的希望曙光。因此,“数年之间,民人殷富。”(汉糜豹《泰伯墓碑记》)泰伯仁爱的胸怀,卓越的才干,艰苦的开拓精神,赢得了百姓的拥戴,“从而归之者千余家,立为吴泰伯”(《史记》)。但是,他不是以君主自居,也不称“君王”(《国语》),而将自己一手创建起来的国家自号“勾吴”。“吴人或问:何据而为勾吴?”泰伯曰:‘吾以伯长居国,绝嗣者也。其当有封者,吴仲也。故自号勾吴。非其方乎?’”(《吴越春秋》)可见,他还是不忘当年的吴山。同时,他自称“绝嗣者也”,不求封赐,而是交权给了弟弟仲雍(指吴仲)。

3000多年过去了,泰伯那种谦让而又开拓进取的精神一直影响并激励着人们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