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氏溯源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吴加信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2/25 23:53:56  文章录入:gohwu  责任编辑:gohwu
 

 

开姓始祖吴泰伯

泰伯是吴氏始祖。《史记》说:“泰伯之奔荆蛮,自号勾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泰伯。”他的一生,是谦让、开拓的一生。并非只是远避周室,碌碌无为。

一、以孝尽忠,忠孝两全

古公亶父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部族首领。他有三个儿子,长泰伯,次仲雍,幼季历。

古公早有“翦商”之志,晚年更为坚定。季历娶商朝贵族女儿太任为妻,生子姬昌。《史记正义》载,姬昌出世时,传说有“赤爵(一种吉祥鸟)衔丹书入于丰(周地),止于昌户(昌的家里)。”丹书上鲜红的十七句话(敬胜怠者吉,怠胜敬者灭。义胜欲者从,欲胜义者凶。凡事不强则枉,不敬则不正。枉者废灭,敬者万世。以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百世。以不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十世。以不仁得之,不仁守之,不及其世。),都是写的为君之道。古公认为这是“圣瑞”,姬昌是周室兴邦灭商的希望所在。姬昌稍长后聪颖过人,有王者风范和伟人气质。古公常赞赏说:“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并将三子的名字改成“历”。《论衡》认为:历者,适也。古公有意要将王位传给季历而后传给昌。但是按照当时的王室传统,王位只能由长子泰伯继承,而季历居少,没有资格承嗣。为此,古公左右为难,既不能违背王室的传统,又不能如愿传位,于是,终日闷闷不乐,竟然病倒在床。

古公的心事,已为泰伯觉察,他与仲雍商定,以替父采药为托辞,离开周原。避居“吴山”,让季历继任王位,以遂父愿,史称一让王位

“吴山”即今陕西宝鸡县、陇县交界处,距周原约100千米。那里一直是古老的狩猎部落吴(虞)人居住地。泰伯、仲雍、勤奋谦让,有所作为,很快成了吴(虞)人部落酋长。《诗经·皇矣》载:“帝作邦作对,自泰伯王季。维此王季,因心则友。则友其兄,则笃其庆,载锡之光。”“邦”是周王室,“对”是配。道出了吴人部落与周王室相互呼应、相互关照的亲密关系。

不久古公病逝,泰伯、仲雍含悲而奔丧周原。季历劝慰泰伯继承王位,而泰伯坚辞不受。史称二让王位。这以后,泰伯决心更大,不比寻常,而是向东南远走高飞。他带领部分“吴山”族人,跋山涉水,披荆斩棘,辗转数千里,到达长江三角洲的太湖之滨,定居江苏无锡梅里,开创新生活。

商末时的无锡梅里,古称蕃离,较多沼泽,百姓“断发文身”、“捕鱼捉鳖”。这种水乡习俗,与周原民俗迥然不同。周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损伤肌肤,皆为刑余之人。可是泰伯、仲雍却毅然易服毁容,完全改从当地习俗,并向季历传言:我已到遥远的梅里,断发文身,成为“刑馀之人,不可为宗庙社稷之主”(见《论衡·四纬篇》),悲壮至极!于是季历即位莅政,史称泰伯三让王位

泰伯遂父愿,“孝”之诚诚;让王位“忠”之贞贞,不知感动了多少中国人!历史上,为了争夺王位,父子相戮,弟兄相残,屡见不鲜。难怪被尊为“至圣”的孔子讲到这段历史时,也为之感动,为之敬仰,为之赞叹:“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在孔子看来,泰伯崇高的谦让品德和伟大的人格,已达到了极高的境界,人世间,再也找不到任何合适的词语来形容了。司马迁又把他列为“世家第一”,对他赞叹不已。唐司马贞在《索隐·述赞》中说:“泰伯作吴,高让雄图。”

自古忠孝难两全,然而泰伯虽然生活在古代,却把两者完美、和谐地统一了。“三让王位”,为周朝的建立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