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传媒类 吴女名集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吴志刚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12/27 17:45:07  文章录入:gohwu  责任编辑:gohwu
 

 

历经风雨见虹

绘画的确支撑着吴逸波的内心世界,但画饼充饥毕竟不是长久之计。走下讲台后,吴逸波不得不放下知识分子的架子,她要为一家8口的生计苦苦奔波。

没有钱买肉、奶和糖等生活必需品,孩子们的营养状况很差,吴逸波经常挑起箩筐到几里外去赶集,买回一担担黄豆和番薯给孩子们补充蛋白质和糖分;没有钱买市场上供应的煤球,她拉着架子车去煤场买煤面,带着孩子们一起光着脚丫踩煤巴;没有钱给孩子们买衣服,她省吃俭用买了几尺蓝色帆布,自己亲手给孩子们做了一件公用礼服,谁有集体活动就让谁穿,个子小的,就把袖子和裤脚卷起来;没有钱给孩子交学费,她带着孩子们上山砍柴、割草卖,可还是只能凑足两个孩子的学费。开学前,吴逸波把孩子们叫到一起商量,看怎么样才能解决这个难题。7个孩子都很懂事,他们明白妈妈或婶婶的不容易,最后一致决定:男孩子脸皮厚一些,不怕老师刮胡子,就让女孩子拿上卖草的钱去报名,男孩子刮过胡子后再想办法补上学费。但女孩子有3个,怎么办呢?吴逸波就让两个大点的姑娘先拿上学费去报名,因为她们懂事了,脸皮薄。而那个没拿到学费、准备去挨刮的小姑娘,就是吴逸波唯一的亲生女儿!

即便如此困难,吴逸波还是牢牢记住父亲曾经教育贫贱不能移的话语,无论是自己的5个孩子,还是2个侄女,吴逸波都不允许他们随便接受别人的施舍,更不允许乱拿别人的东西,她告诫孩子们:人穷不怕,怕的是穷得没有骨气和志气,没有骨气和志气一辈子就完了。在吴逸波身体力行的影响下,7个孩子经常在贵州大学附近捡拾玻璃渣、牙膏皮卖钱交学费;需要补充营养,他们自己会去野外挖野菜、拿着撮箕下河抓鱼、提着篮子上山采香菇;衣服破了,他们自己缝补,开始时总是把窟窿补成一个大疙瘩,慢慢的还缝补得很好了;头发长了,他们拿着剪刀一个帮一个理发……

在艰苦的岁月,吴逸波自力更生、直面着生活的艰辛。正是在童年时代和青年时期品尝了酸甜苦辣的生活,她那我愿以我沸腾的体液去荡击人心之间的长城的人生哲学逐渐形成。在她的影响和教育下,她的5个孩子和2个侄女,成长得一个比一个出色,大儿子邓沙陵是贵阳某企业的高级工程师;二儿子邓访陵从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毕业,现在美国生物化学研究院工作;三儿子邓华陵兰州大学毕业后,曾在中国驻英国大使馆工作,现在西北师范大学担任副校长;四儿子邓在田曾经留学日本,现在贵阳从事房地产物业管理方面的工作;小女儿邓丽亚成都地质学院毕业后,现在是成都理工大学的教授;两个侄女也分别在广东和美国工作和生活。她的孙子中有三个博士研究生、两个硕士研究生和两个本科大学生。

吴逸波是一位具有坚定信念和崇高理想的知名画家。虽然她的人生道路极为坎坷曲折,但她对生活和艺术一往情深,在她笔下,总是洋溢着对美好事物的希翼和追求。在漫长的艺术生涯中,吴逸波博采各家之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吴逸波首创蜡染国画、蜡染书法和水蜡画,产品在国内外畅销不衰。她的多幅蜡染国画作品被收编入专著《中国蜡染》一书中,并参加了1976年全国美展和1982年北京第一届全国工艺美术展,此外还多次参加省内外美展、出口展、广交会展销等。

1986年我国拍摄影片《中国蜡染》参加十四国博览会,曾将吴逸波部分作品摄入该片,并拍摄了绘画实况。她本人也因首创中国蜡染国画、蜡染书法和水蜡画被评选为1985年先进工作者。吴逸波的国画、蜡染作品发表在许多报刊、杂志上,多次作为现代名家书画作品展览,被一些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画苑收藏,作为国家礼品远播欧美,并为国内外一些收藏家所喜爱。我国著名书法家、书画鉴赏家爱新觉罗溥杰曾挥毫题赞:慧心辉妙手,万象喜更新;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原农工民主党中央主席、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也曾题赠:临摹见创作,写实可传神。这可谓是对吴逸波近半个世纪绘画艺术的中肯评价。

也正因为吴逸波在绘画和首创蜡染书法等方面有如此高的造诣,她被辑入《中国妇女500杰》、《走向世界——中华女英才》、《中国世纪英才荟萃》、《世界名人录中国卷》和《共和国专家成就博览》等多部辞书和专著中。

(《百度网》实习记者 刘小东20096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