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传媒类 吴女名集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吴志刚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12/27 17:45:07  文章录入:gohwu  责任编辑:gohwu
 

 

47吴骊珠(1968—   )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甘肃籍学者。

第七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颁奖典礼2011年1月11日在京举行,10位青年女科学家获此殊荣。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超分子光化学专业研究员吴骊珠博士榜上有名。

据悉,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每年评选一次,获奖者年龄不超过45周岁,名额不超过10名,其中至少1名为在西部地区工作的女性科技工作者,评选范围包括香港、澳门地区。本届共有77个单位推荐候选人165人次,实际有效候选人163名,均为1965年1月1日以后出生。经过评审委员会评审、媒体公示,评选产生了10位中国青年女科学家获奖者。

中学时期的吴骊珠梦想着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1986年高中毕业时毅然放弃保送名额,想报考北京大学医学部。也许是命中注定,高考那年,北京大学医学部没有在甘肃招生,于是她选择了兰州大学化学系,一个离医学不算太远,同样可以体现人生价值的中心学科。                    

吴骊珠1990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系,1995年在中国科学院感光化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并留所工作。1996年被破格提升为副研究员,1998年被破格提升为研究员。1997-1998年在香港大学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为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超分子光化学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

吴骊珠博士长期致力于超分子体系中光物理和光化学过程的研究,在超分子体系中的光诱导电子转移、能量传递和化学反应,不饱和金属铂(II)配合物的光物理和光化学等方面取得突出的创新研究结果,已在国内外核心刊物Acc. Chem. Res、J. Am. Chem. Soc.等发表论文100余篇,多次应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上报告工作,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关注。2001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资助,结题被评为优秀并获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06)后续支持,2004年入选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6年荣获“第三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提名奖”,2006年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2007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海外青年基金”资助,2007年荣获“第十届中国青年科技奖”。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及面上项目,参与了国家 “973” 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和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等。作为第二完成人,获得200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一项。

吴骊珠说:“我生在天水,长在兰州,上中学是在甘报社附近的27中,上大学是在盘旋路旁边的兰州大学。可以说,兰州是我的家乡,兰州的学习、生活经历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今天能获得这项奖,我非常高兴!因为这是专门为知识女性设立的,是对女性从事科学研究的鼓励和认可!”面对来自家乡的媒体,吴骊珠平静而不乏自信地说。

 “搞科研好比种树。当我们种了一些树之后,就要选一棵根深、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的树,这就好比科研工作的系统性。我扔不下科研的原因就在这里,做完了一部分还有相关的工作可以做。工作越做越深,自己也很有兴致。千万不要因为自己是女孩子就觉得很多事情都做不好。”年幼时父母的教诲一直激励着吴骊珠取得一个个科研成果。

现年43岁的吴骊珠说,和谐的家庭氛围是促使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为此,她做出了不少“牺牲”。年轻时吴骊珠爱好广泛,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如今,为了陪儿子共同成长,她把儿子的业余爱好变成了自己的爱好,每天晚上坐在钢琴前听儿子弹奏,是她最幸福的时刻。

也许,高考那年,北京大学医学部在甘肃没有招生的巧合使中国少了一位出色的女医生,但中国科学光化学领域却多了一位杰出的女科学家。

(兰州晨报 记者 武永明   2011.1.12)

【记者手记】

女性离科学再近些

采访吴骊珠之前,记者对女科学家就心怀敬意,因为女科学家在我们的生活中实在是太少了。据统计,从1901年诺贝尔奖开始颁发,迄今为止,只有17位女科学家获此殊荣,仅占全部获奖者的2.8%。数据显示,在中国两院院士中,女性所占比例只有5%;“97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的175位首席科学家中,女性只有8人,占4.6%;“长江学者”中,女性占3.9%;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奖者中,女性占8.4%。

所有的数字背后都有着现实的原因,从小我们就时常听到这样的说法:“女生理科不如男生。”长大后,报考大学时又会得到这样的忠告:“女孩子适合学文科。”于是,上大学理科或工科的女生已是凤毛麟角,出个科学家哪会那么容易!对吴骊珠的采访解构着记者的日常经验:女科学家是科学需要的,女科学家是自信的、是美丽的,女科学家也可以家庭和事业都很幸福的。因为科学研究需要多种不同的思考方式,女性的加入为科学事业增加了新的色彩。既然女性丰富了科学众多领域的研究,那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拒绝科学呢?

在这个世界上,应该让一个口号叫得更响,那就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莱雅奖”的口号:世界需要科学,科学需要女性。

(中国妇女报 记者 金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