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方便!欢迎您用QQ登录华夏吴氏网 会员区*发表文章   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用户登录 我要投稿

 | 首页 | 资讯 | 图库 | 社区 | 祝福 | 故事 | 企业 | 书籍 | 网建 | 纪念馆 | 手机站 | 
您现在的位置: 吴氏网 >> 资讯 >> 统谱 >> 江苏 >> 正文
(一)千一公支源流繁衍考略
作者:吴文华    文章来源:永兴吴氏良材公系总会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7-17         ★★★★★

五、宿松吴氏分支源流繁衍考略

 

(一)千一公支源流繁衍考略

 

据千一公支宗谱,千一公支吴氏,源自泰伯仲雍。吴氏自泰伯仲雍立族,传至八十世而有伯一公。伯一公生子四:千一,千二,千三,千四。明朝初年,千一公兄弟四人,自祖居之地江西联袂北迁。据族谱记载,千一迁宿松,千二迁蕲州,千三迁太湖,千四迁黄梅。千三公支宗谱载:“明洪武二年,诏徙鄱阳、乐乡二县民,以充实太宿县境。我祖千三公奉诏始迁太邑、后迁宿松枚墩道字湾。”自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计算,千一公迁松至今已640余年;640余年中传世27代,后裔分布于宿松境内长溪山、高墩山、团林山、隘口、北浴、二郎及江西、湖北、陕西、河南、山东等地,人口已超过四万。

千一公迁松后,开始定居于宿松县油榨岭“花桥畈”(今名新垦畈),生子华兴公。华兴公字嵩乔,生子五:宗一、宗二、宗三、宗四、宗五。宗一偕宗二、宗三、宗四兄弟四人同由花桥畈迁至宿松西北乡长溪山封火屋(此屋仿江西民居而建,四围青砖,火不内延,故名“封火”),又名“夹门楼”定居。这四支后来衍生出五大股:宗一公生福一字蓝轩;宗二公生福七字松窗;宗三公生福五(字失考);宗四公生二子,长福六字锦堂,幼福八字云阶。这五大股俗称“长溪山吴氏”。宗五公则由新垦畈迁往县城南九姑新前乡高墩山吴家大屋,生三子,长福九字天朗,次世江字天月,幼世庸字光远。俗称高墩山吴氏。后高登山吴氏只存福九一房。千一公支吴氏修谱之时,一直按福一、福七、福五、福六、福八、福九这六大房划分;而这六大房的排列顺序,则按其父辈排行而定。

由于战乱等原因,长溪山吴氏与高墩山吴氏渐渐失去联系,两地各修宗谱;直至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千一公支八修宗谱时,高墩山福九股才与长溪山各股取得联系,千一公支下福一、福七、福五、福六、福八、福九六大房方得团聚。

千一公葬花桥畈地名“渴象饮泉”处。宗一、宗二、宗三、宗四,同葬在封火屋后山拜台下。宗五公、福九公之墓原在新垦畈之月山,2000年迁葬至高墩山吴家大屋老坟峦安葬。世江公葬兔儿墩中排恩让公墓右极北,卯酉兼乙辛向;世庸公葬兔儿墩路下田旁,辰戌兼乙辛向。

 

 

 

雨花菜    雨花菜采自柳坪邱山一种灌木。此灌木逢谷雨开花,故名“雨花”;采其花叶晒干成菜,名“雨花菜”,呈褐色。以猪肉、羊肉、鲜鱼炖煮,味道鲜美,且可疗治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深受中老年消费群体欢迎。台胞邓兴汉老先生称赞:“我跑遍世界百余国家,都不见我们家乡的雨花菜。”(补白)

附千一公支前五代世系图如下:

 

81代

82代

83代

84代

85代

 

千  一  公

华  兴  公

宗一公

福一公,字蓝轩

长子朝宗公

俗称“长溪山吴氏”。 福一公支、福七公支、福六公支、福八公支主要集居于长溪山,即今柳坪乡。福五公支主要集居于团林山,即今趾风乡。

幼子朝祖公

宗二公

福七公,字松窗

忠浩公

宗三公

福五公

宗四公

福六公,字锦堂

长子忠会公

幼子忠环公

福八公,字云阶

长子忠松公

幼子忠武公

宗五公

福九公,讳世海,又字天朗

长子代庠

俗称“高敦山吴氏”,主要集居于高墩山,位于今木梓乡。

幼子代序

世江公,字天月

长子代学公

幼子代校公

世庸公,字光远

无子


 

 

长溪山吴氏开始定居于封火屋,后人口迅速繁衍,于是大多数便由封火屋外迁,各寻福址安居。福一公迁至离老屋一华里之保障湾、宋家岭,传二十二世,人口4920人(包括南北冲一股);福七公迁至离老屋南十华里之大地埂古亩山,传二十二世,人口4156人;福五公之子忠汉公迁趾凤河团林山定居,传二十二世,人口892人;福六公下仕汉、仕汛、仕炳自封火屋迁邱家山,仕炳公后裔后又自邱家山迁薛家坞,仕治公则自封火屋迁上、下鸭蛋河,四房传一十九世,人口4456人;福八公开始留居封火屋,后人口繁衍,又分出大部迁至今柳坪乡之大新屋、石壁河、蒲家河、黄梅白石洞、后山岭,隘口乡之燃灯寺,北浴乡之黄家山,二郎乡之南北冲,传二十二世,人口6426人。今天,长溪山吴氏遍布整个柳坪乡乃至全县各地。高墩山吴氏今存福九股一支,传二十二代,人口1040人。总计千一公支下留居宿松者22000余人。

六百余年之中,六大房中均有因经商、谋生而外出未归者;清朝顺治年间,大批南民西迁,千一公后裔迁居本省外地以至外省的,亦不在少数;解放后,因支边、招工、大专院校毕业分配而定居各大城市、外省外地者,更是越来越多。人数较多的居住地有陕西的商南、高安等八个县, 河南的栾川卢氏等地,以及江西湖北、山东等省。旅居台湾、香港、澳门,流迁海外的,亦大有其人。总计我支迁居外地者,人口估计亦达二万。这些宗亲,有的仍同家乡经常联系,有的仍参与修谱,还有的每年清明节都推举代表回老家祭扫祖墓。骨肉情深,非言语所能表达。

总体上看,千一公后裔最集中的定居地还是长溪山。长溪山的范围与今天柳坪乡的范围正好相同。它东接陈汉北浴,南邻隘口古山,西与黄梅一岭之隔,北与蕲春背山为邻;呈长方形,长约十五公里,宽约四公里;南低北高,巍巍耸立的罗汉尖屹立最北端,虎踞龙盘的亭子岭紧锁南关。长溪河如一条闪亮的白练,自罗汉尖飘出,缠绕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南去。青山不老,绿水长流,数百年间,千一公的后代,就在这巍峨的青山之间,长流的绿水之畔,开山辟壤,艰苦创业,将这荒僻的山区,建设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被人们称赞为“黄金乡”的富饶家园。 

在党的领导下,近三十年来,长溪山的建设更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上世纪70年代,在政府的支持和长溪山人民的努力下,公路修到了罗汉山巅,宽阔的马路代替了昔日的羊肠小道; 80年代初,高压电线拉进了柳坪山区。改革开放,更让长溪山人开阔了眼界,转变了思想,提高了生活水平。如今,走进亭子岭,人们将看到宽阔的公路上奔驰的汽车,青山之巅耸立的楼房,山冲里架起的高压电线和电话线路,山坡上高耸入云的手机信号塔,还有山里人自己办起的工厂,公司……现代科技、现代观念,正以现代化的速度,走进长溪山吴氏一个个普通人家。

千一公的子子孙孙,在历史的变迁中为国家为人民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清朝末年至光绪年间,由长溪山迁往陕西商南的吴封翁之子吴庚扬、吴庆扬同为进士及第,庚扬官福建瓯宁令,后迁员外郎衔刑部主事加二级;庆扬官江西知县,后迁刑部主事:昆仲二人,政绩卓著。民国年间,长溪山封火屋吴氏吉慎公祖孙父子集道德、文章、政治、法律、教育于一堂,公次子继俨,三子国桢均大学毕业,先后任法院承审官,县长等职。公孙西庚,北京政法大学毕业,留学日本,先任县长,后在国务院工作。还有如吴占鳌、吴景云(嘉祥)、吴蕴玉、吴泰阶、吴硕彦、吴济仁、吴秋舫等名儒宿冠,均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尽职一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长溪山为皖、鄂边区革命发源地、根据地之一;坐落在罗汉山脚的长溪山万寿庵宿松第二高等小学,更是马克思主义在宿松的最早传播地。在全国革命浪潮的影响下,吴氏子孙前仆后继,许多人为革命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千一公第18代孙,福七房贵新公,1929年参加革命,曾任宿松县赤卫队总指挥,宿松县暴动委员会委员,1930年参加红15军,1931年牺牲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反“围剿”战争中。千一公支下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战争中牺牲并进入《宿松县志》的就达十几人。人们将永远铭记这些英烈的名字。

解放后,千一公支子孙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投入到保家卫国的战斗中。福八股景阳公、先斌公投身“抗美援朝”,一为勇炸敌军军列,一为坚守阵地,均牺牲在朝鲜战场,埋骨异国。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突飞猛进,吴氏新一代中在各行各业各条战线作出卓异贡献者,更是数不胜数。千一公支吴氏,正在祖国的四化大业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附录1 陕西西安未央区汉城街道西兴隆一村、二村、三村吴氏源流繁衍概况

陕西西安市未央区西兴隆一村、二村、三村吴氏属一大家,为宿松千一公支后裔,其珍藏的老谱上先祖世派,跟千一公支老谱纪录的世派完全相同。传说,其先祖自湖北云阳县迁至陕西商县小鹿角沟(今商州市黑龙口区小商塬镇),后于清朝道光年间又自小鹿角沟迁至西安渭河南岸。当时渭河南有清军军马场,军马场官员为湖北籍人,而湖北水灾严重,自湖北迁至渭河南岸定居的湖北人甚多,全在渭河滩上垦地谋生。我吴氏定居鹿角沟后繁衍为八房,其中第八房、第四房最先自鹿角沟迁至渭河南岸,后其他六房亦陆续迁至此地。其后又有部分自渭河南岸迁至咸阳渭城湾和泾阳县三里村。现西安西兴隆有吴氏后裔近50户,咸阳市渭城湾10余户,泾阳县三里村6户,仍在商县小鹿角沟定居的1户,总计近300人,其中任解放军团级干部1人,任西安市局级干部2人,中国水利电力部水利电力工程师1人,西北大学教授1人,西安飞机制造公司研究所所长1人,任外资企业高管1人,旅美学者1人,正在德国留学1人,注册会计师1人,大学本科学历者20余人。

2008年西安兴建郑州至西安火车快速客运专线,西安火车北客站就建在西兴隆村。西兴隆村住户全部拆迁至长乐西苑,长乐西苑就建在西兴隆一村原址。目前,长乐西苑正在建设中,预计明年竣工。

 

附录2  商南县吴氏情况简介

商南县吴氏基本为千一公支后裔,主要集居于青山乡上河村、草荐村、五龙沟,试马镇的红庙、郭娅村、百家冈、百鸡岭、四平、木家沟、捉马沟、黑吉河、三宝山、油坪沟、栗子坪、观音堂,龙窝乡的清涧沟、油坊村、十里铺、瓦房沟,富水镇的松树沟,清泉的黄泥沟,巍家台乡等处。青山乡为福一、福七公后裔;试马镇为福一公后裔;巍家台乡为福七、福八公后裔;龙窝乡为福一、福六公后裔。

福七公后裔定居于青山乡草荐村,共5户。后裔吴先华为家族召集人。

(1) 定居于陕西商南县地铭公后裔情况述略

福一公十五代孙地铭公于乾隆年间自宿松迁居商南县龙窝瓦房沟,其部分后裔再自瓦房沟迁居商南县青山乡响潭沟(今上河村五组和草荐村)。今仍定居于上河村五组共6户,由上河村五组迁居商南县城2户;定居于草荐村共5户;仍在瓦房沟定居的则有十几户。其世系为:地铭公-利瑶公-吉隆公-继秩公-述芝公-承贵公-先春、先禄,先春公生子二,泽忠、泽成,先禄公亦生子二,泽有、泽良。该房已繁衍为四小房,约70人。

(2)定居于陕西商南县天玉公后裔情况述略

天玉公为宿松千一公后裔,其前十三代直系世系如下:千一-华兴-宗一-福一-朝祖-光庭-玉亮-有佐-文明-东鲁-朝选-正畿-天玉。天玉公生子三,时宜、时炫、时辉。清康熙年间,时炫、时辉携嫂率侄同迁陕西商南县(时宜公未来陕西,其妻儿随时炫、时辉公一起迁陕)。

时宜公后裔定居于龙窝十里铺(今属龙窝乡),今约400余人。

时炫公迁陕后,首先定居于郭家垭(今属商南县试马镇郭垭村)。生子六,大房地兰公后裔定居于百家冈(原名白家川);二房地虔公后裔定居于百鸡岭、四平一带;三房地载公后裔定居于红庙、木家沟、捉马沟、黑吉河、三宝山、龙窝的清涧沟、富水的松树沟;四房地坤公后裔定居于郭家垭、捉马沟、油坪沟、清泉的黄泥沟;五房地疆公后裔定居于青山五龙沟;六房地崇公后裔定居于百家冈、栗子坪、观音堂、木家沟。今总计近千人。上述定居点中,除龙窝、富水今属龙窝乡、富水镇外,其余均属试马镇。

时炫公一股总祖堂在郭家垭,经历次维修,保管完好。时炫公墓在过风楼(今属商南县过风楼镇)。传说出葬时集数十人分三班轮流抬灵柩至过风楼安葬。时炫公本为堪舆大师,从南方乘舟来陕时,途经过风楼,发现该地地形特异,故临终遗嘱子女将自己安葬至该处。

时宜公后裔同老家合修家谱至1990年九修;十修时,未得通知,不曾参与。时炫公后裔参加宿松老家续修家谱至七修。1990年老家九修家谱时,未参与老家修谱,独立撰修家谱一册。时宜公、时炫公后裔保留老家七修谱首及支谱数本,其中时炫公后裔保留支谱两本,其余均由时宜公后裔保管。

时辉公后裔繁衍定居情况不详。

 

附录3    太湖车山吴氏

车山在徐桥镇西平村(原属唐大村,后并入西平村)。千一公下十七世祖国用公原居宿松二郎南冲杨屋,后迁车山之麓。国用公讳吉俊,生于乾隆十四年己巳,殁于嘉庆十三戊辰,迁至车山,当在乾隆年间。国用公生子三,继振、继楚、继南,其前五代世系如下表:

17

18

19

20

21

 

继振

述湖

承贵

先韦(嗣子)

 

承春

先和(嗣子)

 

先花(嗣子)

 

承万

先韦

 

先和

 

先三

 

先成

 

述享

承继南嗣

 

 

述虎

承添

先丙(嗣子)

 

承寿

先丙

 

先生

 

先花

 

先水

 

先的

 

承祥

先传

(字接嗣)

过继于车山东南四华里处(名好汉凸)金氏。

先天

 

承宏

先光

 

承至

先宝

 

先雅(祧子)

 

承义

先水(嗣子)

 

继楚

述效

 

 

 

述胜

承金

先的(嗣子)

 

继南

述享

(嗣子)

承友

先雅(祧子)

 

承炎

先雅

 

先河

 

先颂

 

承流(承述顺公嗣)

先三(嗣子)

 

国用公一房现已下衍至千一公下26代“家”字辈,总计100余人。国用公之孙继享公分迁前湾,现已繁衍至50人;也有少数宗人分迁车山周边,另有部分宗人外迁至彭泽县郭桥、杨梓。仍定居车山的20余人。继享公五代孙泽旺生子六人,振春、振焱、振金、振富、振有、振腊。振春留居车山;振焱中年早逝,1955年子兴保随母迁至孙家屋(今属小宫村)定居,现全家十余人;振金定居好汉凸;振富迁居太湖塔镇,后外出未归,其子过继于殷姓。振有、振腊失传。

车山吴氏一世祖国用公五代孙先传公,字接嗣,过继当地好汉凸金氏,为金家十五世祖,讳隆宗。现隆宗公已下衍六代,至二十世(自吴氏家族看至“家”字辈)。今身份证上标明姓金,祖堂及墓碑上均载明姓吴。

 

附录4   太湖李下湾吴氏

李下湾位于桃埠正西2公里处。千一公支福一房下十七世祖吉视公,字同仁,生子四,继奎、继坦、继斗、继枢。三子继斗,讳官寄,字建纲。据千一公支宗谱,继斗公原居宿松二郎南冲(其后人言原居南冲白鹭窠),后迁居太湖南乡牯牛河,葬太邑南乡牯牛河李下湾老屋后,为李下湾吴氏一世祖。

继斗公生于乾隆六十年乙卯,殁于同治十二年癸酉。迁居李下湾当在道光、咸丰年间,比车山吴氏定居太湖略晚。继斗公生子二:述晨、述桧。述晨公生子一,承金;述桧公生子二,承宝、承旺。承宝公生子三,先楚、先汉、先蜀,先蜀承亲兄承金嗣。承旺公生子四,先宋、先齐、先周、先明。现李下湾吴氏分为两大房七小房,近30人。

 

附录5  千一公支宗谱:采山原序(始修序)

予族谱之毁久矣。康熙壬寅,予先严元甫与族兄均振创稿具草;越四十余年,丙戌,堂兄赞侯复加修辑。然皆志详一本,于合族未及合而谱之。岁丙午,冬,予斋戒沐浴,谋及合族,聘湖邑宗人主其事,搜罗纂辑,历三四寒暑,凡十余易稿,始得有净本。分任抄录,每录一册,始终出一手,笔划务取严谨。凡十六册,校订如一,分授各股可藏珍。

嗟乎!予生未及而孤,阅历忧患之境多矣:母氏茹荼集蓼,卵予而翼之,得稍成立。然非予先严之仁厚宜有后,予先祖之遗泽犹未泯,何以此及!予中夜每一念及,未尝不涕泪交流。嗟乎!予先严,予先祖,予终不得而见之矣,欲一托之文字以写其哀慕;而因念余族思其先人而不及见者,其哀慕亦犹之。余也合而谱之,展卷披读,犹如见先人焉。此予谱所以作也。

予吴氏得姓受族,自明以前,西江旧谱颇详。迁松而著籍者,则自我千一公始,到今甫十二世,历年四百耳。而籍松以来谱系,明季尽毁于兵火;此十二世访诸故老,则所闻异词。所传闻异词,征诸残碑断碣,则或扑于荆棘,窖于泥沙。予冒暑冲寒,登山涉水,篇简只字,汇集而合校焉。然每有抵牾,欲传疑不敢,欲缺不敢,彷徨而废食废寝者,不一端已也。前人谓杜之注《左》,裴之注《汉》,不难于说理,而难于征事,殆其然乎哉?予谱所为十余易稿而始得有净本者,此也。盖先人灵爽质之在上,不求予一心之所安,合族之心之所共安不得矣。今为叙其大略,以告后之重修授梓者。

大清雍正七年,岁在己酉,仲冬月谷旦

十二世孙邑庠生之粲三英氏谨识

注:①我吴氏千一公支撰修家谱,始自采山公,始修序即由采山公作,世称《采山原序》。②公元1662年。③公元1706年。④公元1726年。⑤此句可理解为“予于所传闻异词”。⑥公元1729年。

 

附录6  千一公支宗谱  高墩股重修支谱序

谱者,一家之典也,是以君子尽心焉。由吾父而上溯之,为吾祖,为吾妣,为吾几世祖,几世妣,其生年卒葬,予不得而尽识也;谱在,则然焉。由吾身而旁推之,为吾伯,为吾叔,为吾诸兄弟,为吾诸子侄,其亲隆杀,予不得而尽辨也;谱在,则秩然焉。谱之修,盛于宋之欧阳氏、苏氏,五代以前,靡得而考已。故其时有郭崇韬者,汾阳之裔,下马拜墓;又有狄武襄者,却梁公之像,不敢妄附:而俱未能明言其所由来。盖家乘不辑,则近者易忆,者易妄。其应拜、应却,恐真伪未遽定也。借使二公如卢陵眉山之氏族修明,岂有是哉!甚矣,家谱之宜亟具也!前谱生年卒葬章矣,而不能预章后之生年卒葬;亲疏隆杀辨矣,而不能预辨后之亲疏隆杀。然则何恃以为善后计夫?亦曰:重修之而已矣。本族之兴,受姓延陵,明初由江右迁松;至天朗讳福九公,始居城南,今吴家其故居也。至四世祖慕乡村风俗朴,卜迁高墩山;连堂公复迁苗竹嘴,分为两派,列为四股。而数百余年之旧族,尚能识所由来,而非族不冒,是族不却,不至如郭、狄二公之所为者,则家谱之力也。墨谱成于之士嘉演数世祖之手订,隐隐规模已具;至嘉庆庚申,始付梨而刻谱成,原原本本于是乎在焉。乃屈指计之,又三十一年于兹矣。老终幼长,子继孙绳,螽蛰瓜绵,又不知凡几也。不有以纪之,恐愈久愈失,将有邱陇不辨,名分罔知之虞。于是族谋之,鸠费重修。以老成者董其事,以翰墨者司其文;已入旧谱者仍之,未入旧谱者增之,非其种者锄而去之;生年卒葬例乎前,亲疏隆杀分昭乎内:煌煌乎吾族之典也。然兹之修也,其成甚速,以有前谱为之藉也。后人能体此意,世世踵而修之,则兹谱之修,是又后人修之藉也。其为延陵光也,岂有既哉!是为序。

时                              道光十年岁次庚寅(1830)仲冬月  族公立


 

宋真宗赵恒御制吴氏宗谱序

 

朕奉天承运,司掌万民。古者受生赐姓,故有著姓氏之书;别生分类,(故有)司姓氏之文。其有关世教者,莫谱牒也。黄帝二世,颛顼三世,高辛四世;唐尧至舜之先出于瞍,禹之先出于鲧,汤之先出于契,文武之先出于稷:帝王世系昭然可考。粤稽吴氏系出姬姓,武王封泰伯弟仲雍曾孙周章于吴,厥后子孙以国为氏,遂姓焉。至我朝太祖皇帝肇造区夏,运应天生圣人之祝;太宗皇帝克绍前烈,祥符天子之瑞,源远积庆,世派不紊,代膺禅受之宜,世接统历之正。尔在朝文武百官,亦必各有源流,兹宜备述诸臣宗之由来,进朕览阅,以知我朝人物之盛。

於戏,源之深者流必远,本之固者叶必荣。昭穆攸分,则知祖宗之有自;世系派别,实衍谱牒之无穷。故兹诏示,咸使闻知。溯成周时,有季札封延陵,号延陵季子,高士列聘,鲁观周乐;过徐,徐君爱其剑,口不敢言,季子知其意,及返,徐君死矣,乃挂剑悬墓而去。此《史记》千古纪其遗徽,而吴中至今犹仰其高谊也。至魏文侯时,有武将吴起,有韬略,善用兵,因使为西河守;与士卒同饮食,分劳苦,北却三晋,西伐强秦,著兵书六卷,与王翦、李牧盛称当世名将。南北朝诞生吴光(有版本作“吴充”),文学堪称颖悟非凡,唐应顺时联登科甲,官拜宰相、东阁华盖殿大学士兼太子太师,真诚笃实,鞠躬尽瘁,忠心报国,老而不倦。及我朝有吴中复,字仲庶,兴国州人,官御史,风节峻厉,人不敢干以私,我太宗皇帝御笔亲书“铁御史”三字以褒之。吴氏之谱,虽代远年湮,然姓氏彪炳于天壤;支分派别,勋名昭垂于古今。宜其万载之馨香,永垂千秋之俎豆。绳绳振振,奕骥荣昌;绵绵延延,簪缨勿替矣! 咸平元年秋月

 

注:本文摘自《中华吴氏大统宗谱·湖口支谱》,参考南丰纶公系下韭源支族谱。标点有改动;第二句“古者受生赐姓,故有著姓氏之书;别生分类,故有司姓氏之文”中第二个“故有”为本书编者加。

附录7   千一公支世派(五言)

8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福一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文章录入:gohwu    责任编辑:gohwu 

 我要投稿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吴氏网二维码免责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有来自本站特约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有部分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图文,在此发布作品、留言、评论等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互联网规则。作品中 所涉及的思想、内容、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 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发表评论
    昵 称: 验证码:
    评 分:
    内 容:
    0/1000)

    提示:Alt+S快速发表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服务专用QQ :116539779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101565648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7-2014 China Mrs.Wu,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152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