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宿松吴氏分支源流繁衍考略
(一)千一公支源流繁衍考略
据千一公支宗谱,千一公支吴氏,源自泰伯仲雍。吴氏自泰伯仲雍立族,传至八十世而有伯一公。伯一公生子四:千一,千二,千三,千四。明朝初年,千一公兄弟四人,自祖居之地江西联袂北迁。据族谱记载,千一迁宿松,千二迁蕲州,千三迁太湖,千四迁黄梅。千三公支宗谱载:“明洪武二年,诏徙鄱阳、乐乡二县民,以充实太宿县境。我祖千三公奉诏始迁太邑、后迁宿松枚墩道字湾。”自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计算,千一公迁松至今已640余年;640余年中传世27代,后裔分布于宿松境内长溪山、高墩山、团林山、隘口、北浴、二郎及江西、湖北、陕西、河南、山东等地,人口已超过四万。
一
千一公迁松后,开始定居于宿松县油榨岭“花桥畈”(今名新垦畈),生子华兴公。华兴公字嵩乔,生子五:宗一、宗二、宗三、宗四、宗五。宗一偕宗二、宗三、宗四兄弟四人同由花桥畈迁至宿松西北乡长溪山封火屋(此屋仿江西民居而建,四围青砖,火不内延,故名“封火”),又名“夹门楼”定居。这四支后来衍生出五大股:宗一公生福一字蓝轩;宗二公生福七字松窗;宗三公生福五(字失考);宗四公生二子,长福六字锦堂,幼福八字云阶。这五大股俗称“长溪山吴氏”。宗五公则由新垦畈迁往县城南九姑新前乡高墩山吴家大屋,生三子,长福九字天朗,次世江字天月,幼世庸字光远。俗称高墩山吴氏。后高登山吴氏只存福九一房。千一公支吴氏修谱之时,一直按福一、福七、福五、福六、福八、福九这六大房划分;而这六大房的排列顺序,则按其父辈排行而定。
由于战乱等原因,长溪山吴氏与高墩山吴氏渐渐失去联系,两地各修宗谱;直至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千一公支八修宗谱时,高墩山福九股才与长溪山各股取得联系,千一公支下福一、福七、福五、福六、福八、福九六大房方得团聚。
千一公葬花桥畈地名“渴象饮泉”处。宗一、宗二、宗三、宗四,同葬在封火屋后山拜台下。宗五公、福九公之墓原在新垦畈之月山,2000年迁葬至高墩山吴家大屋老坟峦安葬。世江公葬兔儿墩中排恩让公墓右极北,卯酉兼乙辛向;世庸公葬兔儿墩路下田旁,辰戌兼乙辛向。
雨花菜 雨花菜采自柳坪邱山一种灌木。此灌木逢谷雨开花,故名“雨花”;采其花叶晒干成菜,名“雨花菜”,呈褐色。以猪肉、羊肉、鲜鱼炖煮,味道鲜美,且可疗治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深受中老年消费群体欢迎。台胞邓兴汉老先生称赞:“我跑遍世界百余国家,都不见我们家乡的雨花菜。”(补白)
附千一公支前五代世系图如下:
81代 |
82代 |
83代 |
84代 |
85代 |
|
千 一 公 |
华 兴 公 |
宗一公 |
福一公,字蓝轩 |
长子朝宗公 |
俗称“长溪山吴氏”。 福一公支、福七公支、福六公支、福八公支主要集居于长溪山,即今柳坪乡。福五公支主要集居于团林山,即今趾风乡。 |
幼子朝祖公 |
宗二公 |
福七公,字松窗 |
忠浩公 |
宗三公 |
福五公 |
忠暵公 |
宗四公 |
福六公,字锦堂 |
长子忠会公 |
幼子忠环公 |
福八公,字云阶 |
长子忠松公 |
幼子忠武公 |
宗五公 |
福九公,讳世海,又字天朗 |
长子代庠 |
俗称“高敦山吴氏”,主要集居于高墩山,位于今木梓乡。 |
幼子代序 |
世江公,字天月 |
长子代学公 |
幼子代校公 |
世庸公,字光远 |
无子 |
二
长溪山吴氏开始定居于封火屋,后人口迅速繁衍,于是大多数便由封火屋外迁,各寻福址安居。福一公迁至离老屋一华里之保障湾、宋家岭,传二十二世,人口4920人(包括南北冲一股);福七公迁至离老屋南十华里之大地埂﹑古亩山,传二十二世,人口4156人;福五公之子忠汉公迁趾凤河团林山定居,传二十二世,人口892人;福六公下仕汉、仕汛、仕炳自封火屋迁邱家山,仕炳公后裔后又自邱家山迁薛家坞,仕治公则自封火屋迁上、下鸭蛋河,四房传一十九世,人口4456人;福八公开始留居封火屋,后人口繁衍,又分出大部迁至今柳坪乡之大新屋、石壁河、蒲家河、黄梅白石洞、后山岭,隘口乡之燃灯寺,北浴乡之黄家山,二郎乡之南北冲,传二十二世,人口6426人。今天,长溪山吴氏遍布整个柳坪乡乃至全县各地。高墩山吴氏今存福九股一支,传二十二代,人口1040人。总计千一公支下留居宿松者22000余人。
六百余年之中,六大房中均有因经商、谋生而外出未归者;清朝顺治年间,大批南民西迁,千一公后裔迁居本省外地以至外省的,亦不在少数;解放后,因支边、招工、大专院校毕业分配而定居各大城市、外省外地者,更是越来越多。人数较多的居住地有陕西的商南、高安等八个县, 河南的栾川﹑卢氏等地,以及江西﹑湖北、山东等省。旅居台湾、香港、澳门,流迁海外的,亦大有其人。总计我支迁居外地者,人口估计亦达二万。这些宗亲,有的仍同家乡经常联系,有的仍参与修谱,还有的每年清明节都推举代表回老家祭扫祖墓。骨肉情深,非言语所能表达。
三
总体上看,千一公后裔最集中的定居地还是长溪山。长溪山的范围与今天柳坪乡的范围正好相同。它东接陈汉北浴,南邻隘口古山,西与黄梅一岭之隔,北与蕲春背山为邻;呈长方形,长约十五公里,宽约四公里;南低北高,巍巍耸立的罗汉尖屹立最北端,虎踞龙盘的亭子岭紧锁南关。长溪河如一条闪亮的白练,自罗汉尖飘出,缠绕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南去。青山不老,绿水长流,数百年间,千一公的后代,就在这巍峨的青山之间,长流的绿水之畔,开山辟壤,艰苦创业,将这荒僻的山区,建设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被人们称赞为“黄金乡”的富饶家园。
在党的领导下,近三十年来,长溪山的建设更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上世纪70年代,在政府的支持和长溪山人民的努力下,公路修到了罗汉山巅,宽阔的马路代替了昔日的羊肠小道; 80年代初,高压电线拉进了柳坪山区。改革开放,更让长溪山人开阔了眼界,转变了思想,提高了生活水平。如今,走进亭子岭,人们将看到宽阔的公路上奔驰的汽车,青山之巅耸立的楼房,山冲里架起的高压电线和电话线路,山坡上高耸入云的手机信号塔,还有山里人自己办起的工厂,公司……现代科技、现代观念,正以现代化的速度,走进长溪山吴氏一个个普通人家。
四
千一公的子子孙孙,在历史的变迁中为国家为人民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清朝末年至光绪年间,由长溪山迁往陕西商南的吴封翁之子吴庚扬、吴庆扬同为进士及第,庚扬官福建瓯宁令,后迁员外郎衔刑部主事加二级;庆扬官江西知县,后迁刑部主事:昆仲二人,政绩卓著。民国年间,长溪山封火屋吴氏吉慎公祖孙父子集道德、文章、政治、法律、教育于一堂,公次子继俨,三子国桢均大学毕业,先后任法院承审官,县长等职。公孙西庚,北京政法大学毕业,留学日本,先任县长,后在国务院工作。还有如吴占鳌、吴景云(嘉祥)、吴蕴玉、吴泰阶、吴硕彦、吴济仁、吴秋舫等名儒宿冠,均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尽职一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长溪山为皖、鄂边区革命发源地、根据地之一;坐落在罗汉山脚的长溪山万寿庵宿松第二高等小学,更是马克思主义在宿松的最早传播地。在全国革命浪潮的影响下,吴氏子孙前仆后继,许多人为革命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千一公第18代孙,福七房贵新公,1929年参加革命,曾任宿松县赤卫队总指挥,宿松县暴动委员会委员,1930年参加红15军,1931年牺牲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反“围剿”战争中。千一公支下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战争中牺牲并进入《宿松县志》的就达十几人。人们将永远铭记这些英烈的名字。
解放后,千一公支子孙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投入到保家卫国的战斗中。福八股景阳公、先斌公投身“抗美援朝”,一为勇炸敌军军列,一为坚守阵地,均牺牲在朝鲜战场,埋骨异国。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突飞猛进,吴氏新一代中在各行各业各条战线作出卓异贡献者,更是数不胜数。千一公支吴氏,正在祖国的四化大业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附录1 陕西西安未央区汉城街道西兴隆一村、二村、三村吴氏源流繁衍概况
陕西西安市未央区西兴隆一村、二村、三村吴氏属一大家,为宿松千一公支后裔,其珍藏的老谱上先祖世派,跟千一公支老谱纪录的世派完全相同。传说,其先祖自湖北云阳县迁至陕西商县小鹿角沟(今商州市黑龙口区小商塬镇),后于清朝道光年间又自小鹿角沟迁至西安渭河南岸。当时渭河南有清军军马场,军马场官员为湖北籍人,而湖北水灾严重,自湖北迁至渭河南岸定居的湖北人甚多,全在渭河滩上垦地谋生。我吴氏定居鹿角沟后繁衍为八房,其中第八房、第四房最先自鹿角沟迁至渭河南岸,后其他六房亦陆续迁至此地。其后又有部分自渭河南岸迁至咸阳渭城湾和泾阳县三里村。现西安西兴隆有吴氏后裔近50户,咸阳市渭城湾10余户,泾阳县三里村6户,仍在商县小鹿角沟定居的1户,总计近300人,其中任解放军团级干部1人,任西安市局级干部2人,中国水利电力部水利电力工程师1人,西北大学教授1人,西安飞机制造公司研究所所长1人,任外资企业高管1人,旅美学者1人,正在德国留学1人,注册会计师1人,大学本科学历者20余人。
2008年西安兴建郑州至西安火车快速客运专线,西安火车北客站就建在西兴隆村。西兴隆村住户全部拆迁至长乐西苑,长乐西苑就建在西兴隆一村原址。目前,长乐西苑正在建设中,预计明年竣工。
附录2 商南县吴氏情况简介
商南县吴氏基本为千一公支后裔,主要集居于青山乡上河村、草荐村、五龙沟,试马镇的红庙、郭娅村、百家冈、百鸡岭、四平、木家沟、捉马沟、黑吉河、三宝山、油坪沟、栗子坪、观音堂,龙窝乡的清涧沟、油坊村、十里铺、瓦房沟,富水镇的松树沟,清泉的黄泥沟,巍家台乡等处。青山乡为福一、福七公后裔;试马镇为福一公后裔;巍家台乡为福七、福八公后裔;龙窝乡为福一、福六公后裔。
福七公后裔定居于青山乡草荐村,共5户。后裔吴先华为家族召集人。
(1) 定居于陕西商南县地铭公后裔情况述略
福一公十五代孙地铭公于乾隆年间自宿松迁居商南县龙窝瓦房沟,其部分后裔再自瓦房沟迁居商南县青山乡响潭沟(今上河村五组和草荐村)。今仍定居于上河村五组共6户,由上河村五组迁居商南县城2户;定居于草荐村共5户;仍在瓦房沟定居的则有十几户。其世系为:地铭公-利瑶公-吉隆公-继秩公-述芝公-承贵公-先春、先禄,先春公生子二,泽忠、泽成,先禄公亦生子二,泽有、泽良。该房已繁衍为四小房,约70人。
(2)定居于陕西商南县天玉公后裔情况述略
天玉公为宿松千一公后裔,其前十三代直系世系如下:千一-华兴-宗一-福一-朝祖-光庭-玉亮-有佐-文明-东鲁-朝选-正畿-天玉。天玉公生子三,时宜、时炫、时辉。清康熙年间,时炫、时辉携嫂率侄同迁陕西商南县(时宜公未来陕西,其妻儿随时炫、时辉公一起迁陕)。
时宜公后裔定居于龙窝十里铺(今属龙窝乡),今约400余人。
时炫公迁陕后,首先定居于郭家垭(今属商南县试马镇郭垭村)。生子六,大房地兰公后裔定居于百家冈(原名白家川);二房地虔公后裔定居于百鸡岭、四平一带;三房地载公后裔定居于红庙、木家沟、捉马沟、黑吉河、三宝山、龙窝的清涧沟、富水的松树沟;四房地坤公后裔定居于郭家垭、捉马沟、油坪沟、清泉的黄泥沟;五房地疆公后裔定居于青山五龙沟;六房地崇公后裔定居于百家冈、栗子坪、观音堂、木家沟。今总计近千人。上述定居点中,除龙窝、富水今属龙窝乡、富水镇外,其余均属试马镇。
时炫公一股总祖堂在郭家垭,经历次维修,保管完好。时炫公墓在过风楼(今属商南县过风楼镇)。传说出葬时集数十人分三班轮流抬灵柩至过风楼安葬。时炫公本为堪舆大师,从南方乘舟来陕时,途经过风楼,发现该地地形特异,故临终遗嘱子女将自己安葬至该处。
时宜公后裔同老家合修家谱至1990年九修;十修时,未得通知,不曾参与。时炫公后裔参加宿松老家续修家谱至七修。1990年老家九修家谱时,未参与老家修谱,独立撰修家谱一册。时宜公、时炫公后裔保留老家七修谱首及支谱数本,其中时炫公后裔保留支谱两本,其余均由时宜公后裔保管。
时辉公后裔繁衍定居情况不详。
附录3 太湖车山吴氏
车山在徐桥镇西平村(原属唐大村,后并入西平村)。千一公下十七世祖国用公原居宿松二郎南冲杨屋,后迁车山之麓。国用公讳吉俊,生于乾隆十四年己巳,殁于嘉庆十三戊辰,迁至车山,当在乾隆年间。国用公生子三,继振、继楚、继南,其前五代世系如下表:
17 |
18 |
19 |
20 |
21 |
|
吉
俊
字
国
用 |
继振 |
述湖 |
承贵 |
先韦(嗣子) |
|
承春 |
先和(嗣子) |
|
先花(嗣子) |
|
承万 |
先韦 |
|
先和 |
|
先三 |
|
先成 |
|
述享 |
承继南嗣 |
|
|
述虎 |
承添 |
先丙(嗣子) |
|
承寿 |
先丙 |
|
先生 |
|
先花 |
|
先水 |
|
先的 |
|
承祥 |
先传
(字接嗣) |
过继于车山东南四华里处(名好汉凸)金氏。 |
先天 |
|
承宏 |
先光 |
|
承至 |
先宝 |
|
先雅(祧子) |
|
承义 |
先水(嗣子) |
|
继楚 |
述效 |
|
|
|
述胜 |
承金 |
先的(嗣子) |
|
继南 |
述享
(嗣子) |
承友 |
先雅(祧子) |
|
承炎 |
先雅 |
|
先河 |
|
先颂 |
|
承流(承述顺公嗣) |
先三(嗣子) |
|
国用公一房现已下衍至千一公下26代“家”字辈,总计100余人。国用公之孙继享公分迁前湾,现已繁衍至50人;也有少数宗人分迁车山周边,另有部分宗人外迁至彭泽县郭桥、杨梓。仍定居车山的20余人。继享公五代孙泽旺生子六人,振春、振焱、振金、振富、振有、振腊。振春留居车山;振焱中年早逝,1955年子兴保随母迁至孙家屋(今属小宫村)定居,现全家十余人;振金定居好汉凸;振富迁居太湖塔镇,后外出未归,其子过继于殷姓。振有、振腊失传。
车山吴氏一世祖国用公五代孙先传公,字接嗣,过继当地好汉凸金氏,为金家十五世祖,讳隆宗。现隆宗公已下衍六代,至二十世(自吴氏家族看至“家”字辈)。今身份证上标明姓金,祖堂及墓碑上均载明姓吴。
附录4 太湖李下湾吴氏
李下湾位于桃埠正西2公里处。千一公支福一房下十七世祖吉视公,字同仁,生子四,继奎、继坦、继斗、继枢。三子继斗,讳官寄,字建纲。据千一公支宗谱,继斗公原居宿松二郎南冲(其后人言原居南冲白鹭窠),后迁居太湖南乡牯牛河,葬太邑南乡牯牛河李下湾老屋后,为李下湾吴氏一世祖。
继斗公生于乾隆六十年乙卯,殁于同治十二年癸酉。迁居李下湾当在道光、咸丰年间,比车山吴氏定居太湖略晚。继斗公生子二:述晨、述桧。述晨公生子一,承金;述桧公生子二,承宝、承旺。承宝公生子三,先楚、先汉、先蜀,先蜀承亲兄承金嗣。承旺公生子四,先宋、先齐、先周、先明。现李下湾吴氏分为两大房七小房,近30人。
附录5 千一公支宗谱:采山原序(始修序)①
予族谱之毁久矣。康熙壬寅②,予先严元甫与族兄均振创稿具草;越四十余年,丙戌③,堂兄赞侯复加修辑。然皆志详一本,于合族未及合而谱之。岁丙午④,冬,予斋戒沐浴,谋及合族,聘湖邑宗人主其事,搜罗纂辑,历三四寒暑,凡十余易稿,始得有净本。分任抄录,每录一册,始终出一手,笔划务取严谨。凡十六册,校订如一,分授各股可藏珍。
嗟乎!予生未及晬而孤,阅历忧患之境多矣:母氏茹荼集蓼,卵予而翼之,得稍成立。然非予先严之仁厚宜有后,予先祖之遗泽犹未泯,何以此及!予中夜每一念及,未尝不涕泪交流。嗟乎!予先严,予先祖,予终不得而见之矣,欲一托之文字以写其哀慕;而因念余族思其先人而不及见者,其哀慕亦犹之。余也合而谱之,展卷披读,犹如见先人焉。此予谱所以作也。
予吴氏得姓受族,自明以前,西江旧谱颇详。迁松而著籍者,则自我千一公始,到今甫十二世,历年四百耳。而籍松以来谱系,明季尽毁于兵火;此十二世访诸故老,则所闻异词。所传闻异词⑤,征诸残碑断碣,则或扑于荆棘,窖于泥沙。予冒暑冲寒,登山涉水,篇简只字,汇集而合校焉。然每有抵牾,欲传疑不敢,欲缺不敢,彷徨而废食废寝者,不一端已也。前人谓杜之注《左》,裴之注《汉》,不难于说理,而难于征事,殆亶其然乎哉?予谱所为十余易稿而始得有净本者,此也。盖先人灵爽质之在上,不求予一心之所安,合族之心之所共安不得矣。今为叙其大略,以告后之重修授梓者。
大清雍正七年⑥,岁在己酉,仲冬月谷旦
十二世孙邑庠生之粲三英氏谨识
注:①我吴氏千一公支撰修家谱,始自采山公,始修序即由采山公作,世称《采山原序》。②公元1662年。③公元1706年。④公元1726年。⑤此句可理解为“予于所传闻异词”。⑥公元1729年。
附录6 千一公支宗谱 高墩股重修支谱序
谱者,一家之巨典也,是以君子尽心焉。由吾父而上溯之,为吾祖,为吾妣,为吾几世祖,几世妣,其生年卒葬,予不得而尽识也;谱在,则了然焉。由吾身而旁推之,为吾伯,为吾叔,为吾诸兄弟,为吾诸子侄,其亲疎隆杀,予不得而尽辨也;谱在,则秩然焉。谱之修,盛于宋之欧阳氏、苏氏,五代以前,靡得而考已。故其时有郭崇韬者,冒汾阳之裔,下马拜墓;又有狄武襄者,却梁公之像,不敢妄附:而俱未能明言其所由来。盖家乘不辑,则近者易忆,远者易妄。其应拜、应却,恐真伪未遽定也。借使二公如卢陵眉山之氏族修明,岂有是哉!甚矣,家谱之宜亟具也!前谱生年卒葬章矣,而不能预章后之生年卒葬;亲疏隆杀辨矣,而不能预辨后之亲疏隆杀。然则何恃以为善后计夫?亦曰:重修之而已矣。本族之兴,受姓延陵,明初由江右迁松;至天朗讳福九公,始居城南,今吴家衕,其故居也。至四世祖慕乡村风醇俗朴,卜迁高墩山;连堂公复迁苗竹嘴,分为两派,列为四股。而数百余年之旧族,尚能识所由来,而非族不冒,是族不却,不至如郭、狄二公之所为者,则家谱之力也。墨谱成于之士嘉演数世祖之手订,隐隐规模已具;至嘉庆庚申,始付枣梨而刻谱成,原原本本于是乎在焉。乃屈指计之,又三十一年于兹矣。老终幼长,子继孙绳,螽蛰瓜绵,又不知凡几也。不有以纪之,恐愈久愈失,将有邱陇不辨,名分罔知之虞。于是合族谋之,鸠费重修。以老成者董其事,以翰墨者司其文;已入旧谱者仍之,未入旧谱者增之,非其种者锄而去之;生年卒葬例凖乎前,亲疏隆杀分昭乎内:煌煌乎吾族之巨典也。然兹之修也,其成甚速,以有前谱为之藉也。后人能体此意,世世踵而修之,则兹谱之修,是又后人修之藉也。其为延陵光也,岂有既哉!是为序。
时 道光十年岁次庚寅(1830)仲冬月 合族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