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方便!欢迎您用QQ登录华夏吴氏网 会员区*发表文章   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用户登录 我要投稿

 | 首页 | 资讯 | 图库 | 社区 | 祝福 | 文化 | 风水 | 企业 | 书籍 | 网建 | 纪念馆 | 
您现在的位置: 华夏吴氏网 >> 资讯 >> 统谱 >> 重庆 >> 正文
重庆江津广兴下湾支祠吴氏宗谱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广安观塘吴文贵电话13086398028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0-20         ★★★★★

 重庆江津广兴下湾支祠 

吴氏宗谱 

二〇一六年十月 


续谱前言

 

我吴氏广兴下湾祠,继承先祖登瀛之后,迁设于此。由二代祖各支系均设有小祠。道国(后沟)。事经三百余年来,时景变迁,老谱残缺,嗣代繁衍,应予补修。从 1983年起,荣泗(正华)(主笔)搜集残谱及有关史料,重整汇编。经荣斌、 荣文、秀荣、秀雅等多次审查核实,现已完成付印,希各自执册, 承先启后,遵祖睦宗,光大吾族,以垂久远。

吴氏宗谱从1995年续谱至今已过去二十余年,国家发生翻天覆地变化,我族后嗣也延绵不绝。201689月,经桂林(入川十三代秀字辈孙)历时近两个月对入川始祖登瀛至十六代孙(正字辈)之我族后人按字辈重新排列并转换为电子文档挂于互联网上,供各位宗亲增添本支系从1995年谱以后出生之我族后人,使我族千秋万代、庚续发展。


吴氏考古寻根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我的祖先?

我们是炎黄的子孙,不管在什么地方,不管漂泊多远, 都要追逆其根源。编入宗谱,列入门墙,祭先祭祖,托庇于列宗列祖的福荫之下,为纪念列宗列祖,根据我族传统习惯,一是祠堂祭祀,二是祭扫祖先坟墓,三是列谱以传后嗣。列谱的意义,是使“是族不遗,非族不附”,雁行鱼贯,似续照然,颂扬本族发展和道德。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在《百家姓》中,吴姓排在第六位。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吴姓是较大的一支族姓。在今天,吴姓是最常见,也是人数最多的几个大姓之一。根据国家统计局1982年全国人口千分之零点五随机抽样资料综合统计数字表明,在人口超过百分之一以上的中国19个大姓中。吴姓排在第十位。

吴姓起源悠久古老,是由作为今天中华民族公认的始祖神炎、黄二帝中的黄帝族系繁荣发展后分衍而成的支裔。吴姓有四个不同的来源。一是帝颛顼时吴权的后裔;二是舜帝有虞氏后代;三是夏代少康时期吴贺的后裔;四是吴国始祖泰伯、仲雍之后以国为氏。但是,事实上秦汉以来至今的吴姓族人,绝大部分是泰伯、仲雍之后的姬姓吴氏。传统的各种姓氏经典著作及吴氏家传族谱,一般都称出自姬姓泰伯、仲雍之后。他们以春秋时期的延陵季子(吴季札)为始祖神,设庙祭祀,历代不废。大概是因为历史上姬姓吴氏兴旺发达,而其他三个来源的吴姓则后来日益衰落,宗族消亡, 或者转而归到姬姓吴氏中去了。

姬姓吴氏,源起于吴国。公元前476年,越王勾践灭吴,其后楚又灭越,吴姓子孙在家破国亡之后,“散处吴、楚、闽、越间”。在以后数千年的历史变迁中,辗转迁徙,到今天,吴姓支族已散布于中国各地。

粤自吾祖,原籍江西临江府,新义县,吴家大湾吴汉之后裔也。汉,乃汉时平东大将军也。自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先祖迁于荆楚,德安孝感邑,地名鸭子大田。因洪兵背乱,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四川战乱濒繁,灾荒瘟疫流行,连年发生,川东尤剧。当时江津县田土荒芜,百业萧条,十室九空,人口尚不逾万,乡民衣食难求,苦不堪言,谋生已属不易。驻四川总督李俊英,上书朝庭,奏准招 “两湖、两粤、闽、黔之民,落户东、西两川”。并实行薄税、轻征政策,以舒民困。鼓励川民,恢复和发展生产。这时始祖吴登瀛迁于四川省江津县高垭铺《今先锋区高牙乡》,死后葬贾坝沱鱼鳅石(江津小什字)。

高祖吴绍开,娶刘、胡二氏,所生八子,分为八房,十有余传,代远年讳号难以记述。代宇辈行列,廷生大,大生有,有生天,天生良,良生万,万生登,登生道,道生仕,津邑。

 

  

黄帝是姬姓吴氏的初祖

 

权威性的姓氏著作如《潜夫论·姓氏篇》、《元和姓篡》等都认为吴姓出自姬姓,是泰伯、仲雍之后。而泰伯、仲雍正是那位作为中华民族共同始祖神的“黄帝”正宗嫡传后裔。因此,许多吴姓的族谱都强调自己这一高贵而纯正的血统,如《丹阳吴氏族谱》里所列吴氏远祖世系,就赫然以黄帝轩辕氏为第一世始祖。

黄帝是有熊国君,少典和附宝所生的儿子。因曾居住在轩辕之丘(今河南新郑西北),所以又名轩辕,号轩辕氏。

 

 

 

姬姓吴氏原于少昊一支

 

据史书记载,黄帝本从少典姓公孙。他的氏族长期居住在姬水流域(约在今陕西北部),氏族强大独立后以姬为姓。黄帝是历史上第一个姓姬的人,因而成为后世姬姓和所有从姬姓分衍出姓氏,是吴姓最原始、最根本的祖先。黄帝娶了四位贤淑的妻子,共生了二十五个儿子,其得姓者一十四人,为十二姓;姬、西、祁、己、滕、箴、任、荀、僖、女吉、儇、依是也。其中:只有黄帝与正妃累祖所生的两个儿子玄嚣和昌意继承了黄帝本姓姬。吴姓即从玄嚣这一支发派递传而来,《丹阳吴氏族谱》正是以少昊《即玄嚣》为第二世远祖。

  

从公刘到周王国

 

不窋一族从此居戎狄之地,一晃数十年。不窋的孙子公刘执掌该族,他摒除慵懒,力倡勤勉,更加注重农桑耕织。 于是公刘带领自己的族人自鄙远的邰地迁居到豳地(今陕西旬邑西南)。

公刘生子庆节。庆节继承父权时,以豳地为都,开始营建原始部落国家。庆节生子皇仆,皇仆生差弗,差弗生毁逾,毁逾生公非,公非生高圉,高圉生亚圉,亚圉生公叔祖,公叔祖生古公亶父。九代以来世居豳地,守住了公刘的事业。古公亶父不但继承而且光大了后稷,公刘为之奋斗终身的事业,积善行德,颇有口碑。其时中原已值商殷之世,西北戎狄游牧民族也强大起来,豳地时常遭受到戎狄游牧民 族的骚扰,威胁和侵犯。古公亶父决定进行一次大迁徙,他 率领人民渡过烟波浩渺的漆河和沮河,翻越巍峨的梁山,南 迁歧山山麓下的周原地区(今陕西歧山县)。

古公亶父定居歧山后,改革原来戎狄游牧民族风俗,营造城廓都市和村邑,同时在氏族组织的基础上开始建立各种国家统治管理机构。古公建立的诸侯国得到了商王朝的认可。《 竹书记年》记载:“(商王)武乙六年,邠迁歧周。命周公亶父,赐以歧邑”。故姬姓从此称周人,建立的国家称周王国,古公称周太王。在吴姓族谱中,遵古公为最近先祖。

古公亶父生三子:长子泰伯,为姬姓吴氏的开氏始祖;次子仲雍,为姬姓吴氏传代始祖;少子季历,是历史上著名的周文王父亲。

 

 

王位相让,泰伯、仲雍出走

 

泰伯:吴族的开世始祖,太王古公亶父的长子。生于殷,高宗十四年四月四日,后稷之二十世孙。在位四十九年,卒葬江苏尤锡之鸿山。五世而武王克殷,追封为吴国伯。古时,平民百姓无姓,以国为姓,吴族自此始也。泰伯不仅是吴族始祖,历史上亦称江南始祖。

周太王古公亶父对姬昌这个孙子另眼相看,宠爱有加,有意要将周家的天下传给他。太王曾传言:“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平?”但按当时氏族的传统,王位只能由嫡长子继承。姬昌的父亲季历排行最小,无资格承嗣王位。这样姬昌也就没有继承周家天下的机会。古公既不愿违背氏族的规范,又为自己不能依心意传位而十分苦恼,终日双眉紧锁,郁郁寡欢。古公的长子泰伯和二子仲雍为了顺从父亲要立少子季历以便传位贤孙之意,结伴出亡,逃到与周族邻近的游 牧狩猎民族荆蛮句吴那里。泰伯、仲雍的出逃,据传是当古 病的时候,他们托辞到衡山为父亲采药而一去不复返的。这样,季历才被改立太子。

泰伯、仲雍出奔荆蛮的具体位置,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中国古代称“吴”之地有三处:一叫西吴,在陕西陇县的吴山,又名吴岳;一叫北吴,就是西周虞仲封地。在山西平陆吴城;一叫东吴,在江苏吴县。其实,像我们先前所说,吴本是族名,后才成为地名,国名。泰伯、仲雍最初出走之地,是离周国所在歧山下周原不远的荆蛮地区,也就是西吴。这里一直是古老的狞猎民族吴(虞)族居住地。泰伯、仲雍逃到这里后,成为当地吴族的酋长,建立起氏族国家,号称“句吴”。泰伯的吴政权与季历的周政权相互呼应。《诗经·皇矣》因称“帝作邦作对,自泰伯、王季”。

不久,古公亶父病逝,为了照顾氏族的传统,他留下临终遗嘱,要季历让位给泰伯。泰伯、仲雍回国奔丧,极尽孝义之道。这时,季历依照父亲遗命要将王位让给泰伯,泰伯坚持不受。季历不依。泰伯多次避让不成,只好带着弟弟仲雍再次逃回荆蛮吴部落中,为了表示无反顾之心,泰伯、仲雍带着族人远走高飞,举族南迁。他们从陕西西部的西吴出发,一路跋山涉水,披荆斩棘,辗转迁徙,最后一直到达长江入海处的江苏无锡地带。泰伯、仲雍易服毁容,完全改从吴人文身断发的习俗。在以礼义文明自诩的周人看来,只有遭刑罚的人才断发文身。泰伯出逃时曾传话说:“我已到句吴,改从吴人断发文身之俗。我已成刑余之人。再无资格当宗庙社稷之主了”。悲怆之极!壮烈之极!他不知感动了多少代中国人。那位被中华民族尊为圣人的孔子读到这一段动 人的历史,感动极至,拍案惊呼:“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在孔子看来,泰伯的品德已到了极高境界,人世间再也找不出什么词语来形容他的美德了。

泰伯的高风亮节感动了荆蛮,“荆蛮义之,从而归之者 千余家”。于是,泰伯在中国东南长江三角洲地区(即三吴中的东吴之地)重建国家,国号依就叫“句吴”,并在今江苏吴锡市东南梅里(现名梅村乡)营建早期城市,作为都城。

  

泰伯墓和泰伯庙

 

这位品德高尚的开拓者去逝后,就葬在他东迁的最后落脚点,也即他在东南重新开拓新天地的据点——梅里平墟。 至今,无锡县东三十里的鸿山(也叫东皇、梅里山),仍有这位开拓者的墓庐,是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墓用青色的大理石砌成,高二米余,直径三米多,墓顶填以黄土,常年绿草如茵。墓碑是四方形,正面刻着“泰伯墓”三个古朴典雅的篆书大字。墓前矗立着两根高大雄伟的华表,华表上刻着威武勇猛的石狮。墓前建有供祭祀用的享堂,建于公元1818年。享堂门旁石上镂刻有齐彦槐书写的一幅对联,概述、歌颂了泰伯的最大功德,其文是:志异征诛三让两家天下,功同开辟一杯万古江南。

相传泰伯去世后,吴人无不悲恸欲绝,哭声震天。百姓争相向他的遗体敬献鲜花,顿时满山遍野花草无存。后去者不忍空手而归,聚众商议,泰伯生前最喜种麻,大家各采一束麻束系腰间,以表达人们的敬仰怀念和哀悼。这一风俗历经数千年,在民间至今流传,遂形成了中华民族为去世的长辈披麻戴孝的丧礼葬俗。

吴人为了纪念这位泰伯的不朽功勋,将他在梅里 的居所改为祠庙。这就是今天的“泰伯庙”,又名“至德寺”。老百姓亲切地叫他“让王庙”。今天那威严雄伟而富丽堂皇的泰伯庙是在明、清古庙址的基础上翻修重建的。大殿前有明代修建的石碑坊,上书“至德名邦”四个文字,醒人耳目。唐代著名诗人陆龟蒙就曾有《和泰伯庙》一诗颂之:“故国城荒德未荒,年年椒尊湿中堂。迩来父子争天下,不信人间有让王。”后代骚人墨客,多有颂泰伯庙的诗 文遗墨。清明梅里乡俗更有祭祀泰伯庙活动。

仲雍是今日吴姓的传代始祖

 

为什么说仲雍是今日吴姓的传代始祖呢?因泰伯没有子女,姬姓吴氏虽起自他,今日吴姓却非他的直系后代,而是泰伯的二弟吴仲雍的血脉。所以,许多姓氏学者著作都说:吴泰伯只是今日吴姓的开氏始祖,吴仲雍才是吴姓的传代始祖。

吴仲雍和泰伯一起奔赴江苏,在泰伯去逝后,他接任吴国国君,继承哥哥开拓的事业。他去逝后,葬在吴国附近虞山。至今,在江苏常熟县西北的虞山上,吴仲雍的墓庐仍在。墓前原有三道石牌坊。第一道牌坊是清乾隆年间建立的,上书“敕()建先贤仲雍墓门”;第二道石牌坊正面是江南督学使曹秀先题的四宇牌,上书“南国恭友”;三道石牌坊正面有“先贤虞仲墓”五字横额。两侧石柱上刻一楹联,其文曰:“一时逊国难为弟,千载名山还属虞”。 虞仲的墓穴在牌坊之后,正中间一块是明代江南巡按御 吏路振飞的题字,上书“商逸民虞仲周公墓”。至今为常熟一带人民所景仰。

 

   王 寿 梦

 

武王灭商时,泰伯、仲雍开拓的吴国已历四代,仲雍生季简,季简生叔达,叔达生周章和仲。武王寻找到仲雍传人时,周章已继承父位,担句吴的首领,武王依其既成事实,正式分封周章为句吴国君,将周章之弟仲封于周原之北虞,以国得姓,是为虞仲。

虞仲所封之国因在周北故称北吴或北虞。周章所封在东南无锡,即春秋之吴国,当时也叫虞。《史记·吴泰伯世家》载:“自泰伯作吴,五世而王克殷, 封其后为二;其一虞,在中国;其一吴,在夷蛮”。同时,武王还分封仲雍曾孙奕到阎乡(约在今苏州言桥下塘一带),后代以阎为氏,为早期姬姓吴氏分支之一。

周章正式封吴之后,后嗣绵绵不绝。历熊遂、柯相、强鸠夷、余桥疑吴、柯卢、周繇、屈羽、夷吾、禽处、转、颇高、勾卑、去齐十三君,四百余年。公元前585年,仲雍第19代孙寿梦继承君位,并称王。吴王寿梦生五子,长子诸樊,次子余际,三子余昧,四子季札,五子厥由,其中以年纪较小的吴季札最有学问和才华,而且又心地极为善良,仁义礼让,四德俱全,从小深受父亲宠爱,也为弟兄们爱戴。就像当年周太王对季历、姬昌一样。吴王寿梦在世时,也有要让季札继王心意,临终时还以没立季札为嗣而深感遗憾。公元561年,诸樊以长子身份临时摄政。丧事完毕,他和其他兄弟商量,决定废长立少,将王位让给季札,并受到吴国王室的一致拥护。不料季札却像当年泰伯一样出逃乡下。诸樊不得已继位为王。他旋即与兄弟们商议,决定此后吴国王位一改父终子继的旧法,实行新的兄终弟及制,目的是兄弟们一个接一个传递下去,最后—定要传位绐季札,实现父王的遗愿。

   

 

谈吴姓,不可不提吴王寿梦第四子吴季札。吴季札是传代始祖仲雍20代孙,寿梦之第四子。谈季札原因有三:其一,季札两度让位出亡,与吴国的政坛若即若离,时隐时现,他的一身伴随着吴国的兴亡史;其二,季札不但多才多艺,且仁德谦和,至贤至圣,曾被后世奉为“至德第三人”,是中国道德发展史上一块里程牌;其三,季札子孙繁衍发达,今吴姓各支族谱,大多称出自季札之后,以他为始祖神,可见他实是吴姓血缘史上的承前启后式的人物。初,季札回避王位,从王室出走,逃到延陵乡下,耕田种地当农夫。长兄诸樊无法,只得将季札所逃的延陵一带封 赐给他作为采邑。时人因此称他叫做“延陵季子”。季札封延陵,家室也跟随到此,更有一支后裔世世代代居住这里。因此,延陵成为后世吴姓的郡望之—。季札去世后,葬在他逃耕和初耕地延陵(即今江苏江阴县西的申港)。吴人为了纪念季札,在他的墓上建立祀庙。孔子曾书十字碑文:“鸣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

根据各种吴姓家谱资料以及经典、正史记载,延陵季子吴季札与夫人颜氏,生了5个儿子,个个都有德操、才华。长子早逝(名字不见记载),现已无从稽考。二子吴征生已迁齐国,三子吴重道,四子吴子玉,五子吴木熹。吴季札这四个儿子的后代,人丁繁衍发达,宗族日益昌盛繁荣,逐渐又分衍出后世大部分的各吴氏分支。所以,今天的吴姓各支,多以吴季札为始祖神。

 

 

吴姓的分支姓氏

 

泰伯氏:周太王长子泰伯,让国季历,故以为氏。

阎氏:《通志·氏族略》,周武王封吴泰伯(实是仲雍)曾孙仲奕于阎,后裔以阎为氏。

常氏:《路史·后记》,吴的分支有常寿氏。 虞氏:《元和姓篡》,武王封仲雍曾孙周章之弟虞仲于北虞,其后姓虞氏。

烛庸氏:《左传》,吴王阖庐弑僚后,余味之子烛庸逃楚,封在养邑。后代以名为氏,姓烛庸氏。

盖余氏:余昧之子盖余,也随兄逃到楚国,封养,后代也以名为氏,姓盖余氏。

堂溪氏:《左传》记载,吴王阖庐之弟公子夫概政变失败后,逃亡至楚,楚昭王封于堂溪,后裔以地为氏,改姓堂溪氏。

夫余氏:《风俗通》,吴公子夫概奔楚后,余子在吴国者姓夫余氏,后成为百济王室。

庆忌氏:吴王僚之公子庆忌死后,后裔改姓庆忌氏。

厥由氏:《路史》,寿梦第五子吴厥由之后,以名为氏,姓厥由氏。

延氏:《路史》,季札封延陵,后代有姓延式者。延陵氏:《元和姓篡》,季札封延陵,后裔以地为氏,改姓延陵氏。

濮氏:季札嫡长孙吴濮婪,当越灭吴之际,携母逃隐于震泽东洞庭武峰山南,后代改姓濮氏。

胥门氏、广师氏、公冶氏、公相氏、公刘氏、泰后氏、漆雕氏、唐溪氏、郁闾氏、郁奥氏、或柯氏、冶氏、阖氏、樊氏、余氏、勾氏、寿氏、番氏据罗泌《路史·后记·九上》记载,都是吴姓的分支。

曹氏:据乾隆丁酉湖山秀聚堂《曹吴合谱》记载,梅堰吴氏后来改姓曹氏。

延州氏:《元和姓篡》,吴季札封延陵,州来,称“延州来季子”,后代有姓延州氏。

樊氏:《元和姓篡》,周太王子虞仲支孙为周卿士,食采于樊,后以邑为氏。

狐氏:《元和姓篡》,泰伯生突,突生毛及堰,居于戌,改姓孤氏,世为晋卿。

  

秦汉时期的吴姓

长沙王吴芮

 

吴芮()属吴征生这一支,父亲自楚迁居庐山。秦汉时,吴芮以才能出众,当上了番阳(今江西鄱阳东)县令。 他为政深得民心,百姓尊为番君。秦末农民起义,吴芮纵观天下大势,知秦必亡,遂率领当地越人起兵响应。后转战西北,与项羽等人入关破秦,立下汗马功劳,项羽封他做衡山王。汉朝一统天下,分封功臣,吴芮被封为长沙王,建都临湘(今湖南长沙市),食邑三千户。自此,吴姓宗族中吴芮一支又自江西迁到湖南。

吴芮生六子,嫡长子吴臣,次子吴郢,三子吴浅,四子吴阳,五子吴元,六子吴质,女一,嫁黥布为妻。

吴臣生四子,吴回、吴正、吴平、吴重。

吴回生二子,吴若、吴陟。

吴若生二子,吴差、吴传。

长沙王吴芮第三子吴浅,汉惠帝元年(公元前194)9 月,因为其父长沙王的功德而被封为便侯,食邑二千户。便侯国在今湖南永兴县。吴浅做更侯37年后,于公元前157年去世,谥为“倾侯”。

  

大司马吴汉

 

吴汉(公元前57一后44),宇子颜,南阳宛县人(今河南南阳)。是吴章的次子,东汉王朝的著名大将,开国元勋,云台二十八将之一。吴汉生长在西汉、东汉交替的社会 大动荡时期,少年家贫,当过亭长。王莽末年,父亲吴章被王莽杀害,汉受到牵连而逃往渔阳(今河北密云),在燕、蓟之间往来奔波,穷困潦倒,做贩马生意。险恶的生存环境,掩盖不住英雄的本色。在这段时间里,吴汉结识了许多豪杰英雄,因而深受人们的赏识。公元17年,爆发了绿林、赤眉反莽农民起义。西汉宗室刘玄、刘秀等也抱着“复高祖之业”的目的起兵反莽。刘秀为了扩展势力,派韩鸿到河北一带招揽贤士,经人推荐韩鸿召见了吴汉,并当即拜为安乐令。刘玄当了皇帝以后,生活日渐腐化。吴汉听说刘秀礼贤下士,尊敬人才,于是说服北州太守彭宠,两人一起投奔了刘秀。刘秀任命吴汉为偏安将军,统领突骑,出兵邯郸,很快占领了邯郸,初次显示了他的将兵才能,被封建策侯。

吴汉为人“质厚少文”,因不擅吹牛拍马,虽聪颖过却久未升迁。经邓禹等人多次举荐,刘秀终于召见了他,一番交谈,大吃一惊,认为吴汉的胆识和谋略远胜他人,从此纳为亲信,刘秀得此良将,开始独创基业,拜吴汉为大将军,发兵幽州,消灭刘玄的势力。吴汉用计谋击败了更始幽牧苗曾,夺幽州,斩苗曾,收起部属。接着,他又统率大军彻底打败了王朗的势力,为刘秀消除异己,夺取王位立下了汗马功劳。公元25年,刘秀称帝,吴汉被拜为大司马,封舞阳侯。他多次率兵镇压河北农民军余部,深得光武皇帝宠信,再封广平侯。食广平、斥漳、曲周、广年等四县租税。 吴汉为人质朴纯厚少文,但却勇猛机智。刘秀曾说:“吴公差强人意,威重勇猛如一敌国”。建武8(公元32),吴汉亲率大军讨伐隗嚣。第二年平定了公孙述的割据势力,斩公孙述首级,武阳以东诸地 纷纷投降,归附汉朝。吴汉大获全胜,班师回京。吴汉为人又极忠孝,路过南阳宛县,上奏回家扫墓,以尽孝心。皇帝亲下诏书,恩准他回家上坟祭祖,并赐谷二万斛。建武15(公元38),吴汉已到古稀之年,仍亲自指挥军队北击 匈奴,大胜而归,迁代郡,上谷居民6万余人。18年,蜀郡守史歆在成都起兵,吴汉只用了百余天的时间彻底铲除了史歆势力,诛史歆及部将二百余人。

吴汉性格沉着刚毅,一生身经百战,为东汉王朝立下了赫赫战功。每次出征之前,凶吉未卜,朝庭上下一片惶恐,大臣公卿失其常态,唯有吴汉镇定自若,亲自检点装备,激励土兵,士兵看到大司马成竹在胸,因而士气高昂,为赢得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吴汉在皇帝面前虽宠信有加,但他从不恃才傲物,讨价还价,每每朝晨受命,夕即出兵,斤斤谨质,十分谦恭。因有一代英名。

建武20年,吴汉病,光武皇帝亲往病榻前探望,宠爱之深可想而知。公元445月病逝。光武皇帝下诏哀悼厚葬,诏赐谥号“忠侯”,时年88岁,葬在棘阳(今湖北棘阳县)。因此,史书称为“广平忠侯”。下葬时,光武帝发北军五校、轻车、介士送葬,葬礼规格之高与大将军霍光相同,可谓皇恩浩汤,荣宠至极。

 

 族谱(谱牒)起源

 

刘化灿烂,历史悠久的十亿神州,是由无数家族的历代祖先共同缔造的。古往今来,勤劳勇敢,热情智慧的千千万万炎黄子孙,为保卫和开创祖国的锦绣河山,无私地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这些光辉灿烂的历史相继载入各姓的谱牒之中,再由一部部家谱构成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由此可见,家谱和国史是两种相辙相成的文化遗产。族谱,它将与山河并寿,日月同光。

族谱之兴,肇自商周,旺于魏、晋、南北朝、隋唐,盛行于明清,迄今已历数千年,是—枝永远盛开的鲜花。追溯历史,古代家谱,主要是记述世系承继的书籍,称谱牒,又称家乘。皇帝家谱称玉牒或金牒。

自殷以前,诸侯不可得而谱,《史记·太史公自序》: 维三代尚矣,年记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即专记帝王诸侯世系的史籍。魏晋南北朝时,特重门第,有司选举,必稽谱牒,谱学成为地主官僚保持门阀的工具。晋太元中,贾弼撰《姓氏薄壮》,子孙相传,号为贾氏谱学。梁武帝时,王僧孺因贾弼旧本。改撰《十八州谱》,号为王氏谱学。北魏太和中,诏诸郡中正各立本土姓族,次第为选举,名“方司格”。唐时路敬淳、柳冲、韦述等讲明谱学。太宗武后时,曾修订《氏族志》,五代以后渐衰。郑樵《通志》著录谱志六种,一百七十部,至马端监撰《文献通考》,现在所存者不过数家。明清两代,朝廷十分重视编修谱牒,并易名为族谱。

 

     

 

姓:标志家族系统的称号。

姓氏:姓与氏的合称。《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通志·氏族略序》; 三代之前,姓氏分布为二,男子称氏,妇女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地望即《郡望》。如吴姓为延陵,李姓为陇西。秦汉以后,姓氏不别,或言姓,或言氏,或兼言姓氏。顾炎武《目知录》卷二十三《氏族》;自太史公始, 混而为一。《本纪》于秦始皇则曰姓赵氏。于汉高祖则曰姓刘氏。 

姬姓考:传说黄帝居于姬水,因以为姓。周人以黄帝之后稷为祖,故周人皆姓姬。黄帝即轩辕。《史记》、《五帝本纪》“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居于轩辕之丘,因以为名,又以为号”。(轩辕丘在今河南新郑西北)

  

 

 

文章录入:吴桐雨    责任编辑:wty 

 我要投稿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吴氏网二维码免责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有来自本站特约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有部分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图文,在此发布作品、留言、评论等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互联网规则。作品中 所涉及的思想、内容、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 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发表评论
    昵 称: 验证码:
    评 分:
    内 容:
    0/1000)

    提示:Alt+S快速发表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服务专用QQ :116539779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101565648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7-2014 China Mrs.Wu,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152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