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方便!欢迎您用QQ登录华夏吴氏网 会员区*发表文章   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用户登录 我要投稿

 | 首页 | 资讯 | 图库 | 社区 | 祝福 | 故事 | 企业 | 书籍 | 网建 | 纪念馆 | 手机站 | 
您现在的位置: 吴氏网 >> 资讯 >> 资讯 >> 动态 >> 正文
汤浦吴姓探源
作者:吴世权    文章来源:吴氏在线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11-5           ★★★

吴姓历史

 

三让至德

传说周文王(姬昌)出生前有祥瑞之兆,一生下来又聪明异常,颇有伟人气质,深得他祖父周太王古公父的宠爱。太王有心将王位(部落首长)传给小儿子季历,以便以后能传给姬昌。但是按当时氏族的传统,王位只能由嫡长子继承。这就使太王古公左右为难,以致抑郁成疾。他的长子泰伯看出了父亲的心意,为了顺从父亲的意愿,劝说二弟仲雍、一起以采药为名逃到荆蛮之地,定居于梅里(今无锡市梅村镇)(一让)。由于泰伯和仲雍把当时先进的农耕技术,带到原本以捕鱼、打猎为生的南方,提升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受到了当地民众的拥护而建立起勾吴国(占有太湖以东到海,以北抵长江这片土地)。古公不久病逝,泰伯、仲雍回去奔丧,季历和百官要泰伯继承王位,泰伯坚辞不受(二让)。丧事完后,泰伯和仲雍回到南方,为了彻底断了三弟要他继承王位的念头而“纹身断发”,这本是一种对罪犯的刑罚,这样他就失去了继承王位的资格(三让)。这一悲怆而壮烈的行动,不仅感动过多少代中国人,连中国的圣人孔子,当他读到这段历史时,也拍案惊呼:“泰伯,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意思是说:泰伯的品德已到了极高的境界,人世间再也找不出什么词来形容他的美德了。所以吴姓后人多以“三让”和“至德”作为堂名,下祠堂原来一副对联中的一联“让家、让国、让天下”,说的也正是三让。(吴世权根据《史记·吴泰伯世家第一》和有关资料编写)

 

 

 

吴姓来由

    周文王去世后,他的儿子姬发接位为周武王。武王灭纣后,建立起强大的周朝,便派人到江南寻找伯祖泰伯、仲雍的后代。泰伯无后,仲雍已传至第四代周章,勾吴国疆土也已北达淮河,南到浙江西北部,西到安徽南部。武王封周章为吴国国君。400余年后传至18世寿梦时,吴国疆域进一步拓展,正式称为吴王。又传三世五主后传至21世夫差。起先他在伍子胥的辅佐下,也是有所作为的,疆土不仅占有今江苏、安徽两省,还有浙江的西部和北部,江西的北部,以及山东、河南、湖北的一部分。但是后来在被越国收买的太宰伯嚭的奉承拍马下,有些飘飘然了,就听不进伍子胥的忠告,以致被越国所灭。夫差失国后,为了避祸,吴国王族宗室四处逃散,但是为了不忘故国,王室成员都以国为姓,改姬姓为吴姓。所以我们吴姓人,都是吴国王室成员后裔。

由于吴国最早是由泰伯建立的,所以被尊为“得姓始祖”,但泰伯没有儿子,其实我们都是仲雍的后裔,所以仲雍被尊为“传姓始祖”。

泰伯落脚的梅村镇,现在被誉为江南第一古镇,有泰伯庙。泰伯庙始建于东汉永兴二年(公元154年),由泰伯归居改建。此后历朝不断扩建,最后一次扩建是在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由知县姜文魁亲自主持。扩建后占地归6亩,规模宏伟,气势壮观。以后多次重修,但基本保持明代建筑的形制。

相传正月初九是泰伯的生日,从农历正月初八到初十这三天中,庙内人山人海,盛况空前。除了当地居民,还有不少是来自海内外至此谒祖的泰伯,仲雍后裔。

泰伯墓在与梅村镇相邻的鸿声镇的鸿山上,被誉为江南第一古墓。这墓也是在东汉永兴二年由吴郡太守糜豹奉旨修建,历朝历代也多次修缮,1998年大修后,墓地占地22.5亩。

过去在农历三月三,现在改在清明节,梅村和鸿声两镇民众,家家户户备上酒肴,带上香烛、鞭炮,到泰伯墓进行隆重的祭奠,怀念泰伯的三让美德和创建吴国的伟大功绩。(吴世权根据《史记·吴泰伯世家第一》和其他资料编写)

 

 

 

“延陵”的来由

过去,贵重一点的器物。要写上自家的名字。吴家人有写“×记”“吴××记”的,也有写“延陵×记”的。这“延陵”是什么意思呢?这延陵叫郡望名。所谓的郡望名就是说这个地方曾经是某姓某一支的发源地,或者某姓曾经在这里是名门望族。

以“延陵”为郡望名的吴姓,都是延陵季子的后裔。季子就是吴季札。

公元前585年,当吴国传位到18世寿梦的时候,也碰到与周太王古公亶父一样的难题。寿梦有四个儿子,以年纪最小的季札最有学问和才华,心地善良,仁义礼让四德俱全,不仅深受父亲宠爱,连兄长们也拥戴他。吴王寿梦也有让季札来继承王位的心意。寿梦去世时,长子诸樊临时摄政,丧事完毕,他和兄弟们商量,决定废长立少,将王位让给季札,季札却坚决不同意,而国人还是一再要求季札继位,季札就索性离开都城,跑到乡下种地去了,诸樊只好继承王位。十三年后,在诸樊临终前遗言,王位不是父子相传,而是兄终弟及,希望王位能以合法的方式传位到季札那里。诸樊去世后,二弟余祭继位,余祭去世后由三弟余昧继位。为了吴国的兴盛,季札四处奔波,多次出使中原,以他的聪明才智和高尚人格,为吴国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并留下许多动人事迹。在三兄弟前后统治的三十三年中,吴国得到进一步发展,声望大振,威名远扬。余昧去世后,按照兄终弟及的约定,要传位给季札。季札不仅没有接受,而且跑到自己封邑隐蔽起来。只好由余昧的儿子僚接替王位。所以季札被尊为三让第三人。他去世后,孔子为他亲笔手书“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十字碑文。

季札有两处封邑,一处在延陵(今江苏常州南淹城),另一处在州来(今安徽凤台)。延陵的封邑比较早,也是他为避王位而隐蔽进来的地方,所以“延陵”成为季札后裔的郡望名和堂名,也有直接以“延陵”为复姓的。(吴世权根据《史记吴泰伯·世家第一》等资料编写)

 

 

 

汤浦吴姓历史

迁汤始祖淳庵公

在汤浦人的心目中,多半以为独乐太公是汤浦吴姓的头代祖宗,其实这是错误的。独乐太公在家谱里是二十二世,而迁汤始祖是十三世的淳庵公。

公讳元,排行万十四,字太初,淳庵处士是他的号。(处士是指有品德和才能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据家谱记载,他出生后优秀卓越,超出常人。有远大志向,也喜爱佳山好水。靖康末年,由于金兵犯宋,社会动荡不安,他曾经叹息道:“生灵涂炭,豪杰有为时,否则与草木腐耳!”意思是说:人民遭到(金兵的)蹂躏,处于极端困难的境地,正是有杰出才能的人显示自己有所作为的时候了,否则不就跟腐草烂木一样了!金兵入侵绍兴后,高宗赵构一路南逃,淳庵公怀着恢复中原的壮志,想直接谒见皇上,面陈救国良策。他乘舆(轿子或马车)从诸暨一直追到日铸岭,还是没能追上,正当他打算返回诸暨时,却被向北延伸的群峰所吸引,心想那里一定有一块风水宝地,就策马沿溪而行,最后来到了汤浦,看到这里山川秀丽,平地富饶,就情不自禁地说:这正是我想像中却从未见过的好地方,就想方设法在汤浦定居下来。

他在当地人那里了解到,汤家有一个女儿非常贤惠,就下聘娶妻,在汤浦成家立业。他对我们的太婆,他的妻子汤氏说:我与你好比在这里种下树的一颗种子,要用善良的心来培育它成长。他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他一生没有干过一件坏事。对人谦逊有礼,生活俭朴,却十分关心公益事业,经常接济生活上有困难的人。人家遇到困难而变卖家产时,他总比实际所值还多付一些钱。所以后来汤浦一带的好山好地几乎都归他所有了。不仅他自己行善积德,也一再告诫子孙要谦虚谨慎。吴姓就在汤浦一直繁衍,果然培育出一棵参天大树。(吴世权根据家谱编写)

 

 

 

我们来自秤杆山吗?

经常会听到汤浦吴氏宗亲说:我们汤浦的吴姓,是从诸暨秤杆山来的。从诸暨来不假,但并不是秤杆山,而是叫孝义里流子坞的村子里(现叫孝义村,在枫桥附近)。那为什么会有来自秤杆山的误解呢?

原来淳庵公生前定居于汤浦,去世后仍归葬诸暨,这大概是一种对父母尽孝的做法。许世友将军不是说生前不能对父母尽孝,死后要把墓做在母亲的坟旁以尽孝吗?据家谱记载:淳庵公(讳“元”)的墓在诸暨秤杆山尾高塍,左旁是长子明一公(讳“明”)的墓,右旁是长孙奇一公的墓。明一公的弟弟明二公(讳“清”)的墓才做在汤浦角纸山。明二公无后,我们的先祖中第一个把墓做在汤浦的是第四代的升一公,墓地也在角纸山。因为迁汤后的头三代的墓都在诸暨秤杆山,所以解放前每年清明,族长都要到诸暨去扫墓。据说去时要带一支黄色袱,会有诸暨宗亲来接待。因为墓地在秤杆山。所以只记住秤杆山而忘了孝义里了。

或许细心的读者会发现一个秘密:淳庵公单名一个“元”,明一公单名一个“明”,明二公单名一个“清”,父子三人的名字,正好是宋以后的三个朝代名。而淳庵公去世的那一年是宋淳熙十二年(公元1185年)离元朝在中国的建立(公元1260年)还有75年。更不用说“明”和“清”了。这是一种巧合。还是未卜先知呢?(吴世权根据家谱编写)

 

 

 

独乐太公

在汤浦一直流传着有关独乐太公的众多传说,甚至错误地认为他是汤浦吴氏始祖,那么为什么他在汤浦人的心目中有如此高的地位呢?

据家谱记载公讳礽,排行第三,所以又称之为礽三公。字应昌,独乐逸士是他的号。生于明洪武已卯(公元1399年)卒于明天顺甲申(公元1464年)享年66岁。他相貌魁梧,英气逼人。他不喜欢修饰自己,却爱好读书。不仅自己好学,也十分关注对子弟的教育,他造了数十间书房,延聘教师,不仅教子弟们学文化,还让他们懂得如何做人和待人接物的道理。他度量宽宏,从不与人计较,更不会与人闹什么矛盾。

有一年因遭灾歉收,族内外很多穷苦人都遭到饥饿的威胁,他就打开自己的粮仓,把储存的粮食拿出来煮成粥,一大盆一大盆的放在路边,让挨饿的人来取食,使一些穷苦人得以活命,度过荒年。平时他也经常以钱物接济生活上有困难的人。他的善行,不仅使曾经得到他的资助的人感激涕零,也不得不使上层社会人士承认他年高德劭。当时的都宪(都御史的别名,是明朝的最高检察官,相当于现在的最高人民检察院监察长)慎庵王公也十分赏识他的为人,将女儿嫁到吴家,成为独乐公的第四房媳妇,由于他乐善好施,在他的门派下人丁兴旺,有四个儿子,十七个孙子。现在汤浦吴姓中,约有三分之二是他的后裔。

自身的行善积德,与都宪是儿女亲家,子孙繁衍最盛,靠这三条,当然他的声名就一直远播至今了。(吴世权根据家谱编写)

 

 

 

家谱始祖文简先生

独乐太公是第二十二世,迁汤始祖淳庵是第十三世,那么谱里到底谁是第一世呢?

第一世是家谱的始祖——文简先生。

文简先生讳翥,字叔羽(据世系小引。在行传中为字中立,号凤翔,为什么会有此出入,无其他资料可供考证)唐肃宗时为观察使,升授通议大夫,不久辞官退隐山阴(今绍兴)利乐村。后来朝廷曾征召他代理吏部事务,但他没有应召。隐居在利乐村著书立说,教生授徒。因为他节操高尚,淡泊名利,在他去世后子孙和生徒们把他一生言行事迹上报朝廷,朝廷    赐谥“文简先生”并赠送绢银一百。

文简先生自已的后半生虽不图仕进,但他的孙子中却有三个显赫一时。一个是长房长孙 公,唐咸通元年进士,官至谏议大夫;一个是次房孙子融公,唐龙纪初进士,官至户部待郎,是晚唐著名文学家和诗人;再一个是小房孙子少邽公,唐大中七年进士,官至金紫光禄大夫。他于唐咸通元年上表辞去官职后迁到诸暨居住,他就是诸暨始祖,我们都是他的后裔。

一门三个进士,而且后来都是官至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级,确实是光耀门庭呀!

不过,如果从泰伯算起,到文简先生也已经是60多世了,我们则都在一百世开外了。(吴世权根据家谱编写)

 

文章录入:gohwu    责任编辑:gohwu 

 我要投稿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吴氏网二维码免责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有来自本站特约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有部分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图文,在此发布作品、留言、评论等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互联网规则。作品中 所涉及的思想、内容、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 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发表评论
    昵 称: 验证码:
    评 分:
    内 容:
    0/1000)

    提示:Alt+S快速发表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服务专用QQ :116539779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101565648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7-2014 China Mrs.Wu,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152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