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方便!欢迎您用QQ登录华夏吴氏网 会员区*发表文章   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用户登录 我要投稿

 | 首页 | 资讯 | 图库 | 社区 | 祝福 | 商城 | 企业 | 书籍 | 网建 | 纪念馆 | 手机站 | 
您现在的位置: 华夏吴氏网 >> 资讯 >> 资讯 >> 旅游 >> 正文
《儒林外史》与泰伯胜迹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7-18           ★★★

 

《儒林外史》第三十六回“常熟县真儒降生,泰伯祠名贤主祭”,是小说情节发展的一个高潮,作者吴敬梓借此寄寓了仰慕先贤至德的崇高理念。书中叙写主人公杜少卿和迟衡山等文士在南京修祭泰伯祠,为了表示典礼的庄严隆重,特地公推国子监博士虞育德主祭。这段情节是有作者自己的生活基础的,而且还跟无锡和常熟的历史渊源挂上了钩。据清代金和《儒林外史跋》记载,吴敬梓从全椒移居南京后,“又鸠同志诸君,筑先贤祠于雨花山之麓,祀泰伯以下名贤凡二百三十余人”。金和还指出书中虞博士的人物原型,实际上是作者的挚友无锡人吴蒙泉(时任江宁府教授)。如果探讨作者为什么又写这位“真儒”出于常熟虞姓,那就更有意义了。原来,南京只有群体的先贤祠,吴敬梓为了突出泰伯的地位,在小说中把先贤祠写成了个体的泰伯祠。至于真正的泰伯专祠是有的,但不在南京,而是在无锡梅里。当初,泰伯为了避位让贤,带了弟弟仲雍来到江南,仲雍死后葬在虞山,此墓位于常熟市北门大街虞山东麓,至今尚在。所以《左传》称之为虞仲。吴敬梓曾强调自己是虞仲的后裔,在《移家赋》自注中说:“按族谱,高祖为仲雍九十九世孙。”明乎此,他写德高望重的理想人物出于常熟并冠以虞姓,这原由就一清二楚了。他写真儒虞育德主祭泰伯祠,实含有表彰祖风世德的双重寓意!

司马迁写《史记》把泰伯列为“世家”之首,在《吴太伯世家》中描述道:

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太伯卒,无子,弟仲雍立,是为吴仲雍。唐代张守节的《史记正义》确认太伯的住地是在无锡的梅里,直到二十一世孙吴王阖闾时,才命伍子胥筑姑苏城,由梅里迁都苏州。

经过实地考察,梅里现名梅村,在无锡火车站东南方20公里处。1995年,无锡县改名锡山市,今为锡山市梅村镇。这里是吴国的旧都,是东南文化的发祥地。泰伯出身于中原善于经营农业的部落,对农业生产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当时江南荆蛮之地还处于氏族公社的原始状态,泰伯、仲雍的南奔,给江南“荒三干、蛮八百”的土地和人民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和农耕技术,促进了荆蛮族的社会变革和与中原文化的交流,得到了南蛮百姓的拥戴。据《康熙无锡县志》记载,泰伯教民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开掘了江南第一条大运河,全长八十七里,灌溉农田.,“百姓利之”,称为“伯渎”。又建立了城廓居民点,筑泰伯城,周围三里二百步,城内有泰伯宅和泰伯井。泰伯死后,人们就在他原来的宅基上兴建了泰伯庙。晚唐诗人陆龟蒙与皮日休(字袭美)曾同游到此,赋诗抒情,其《和袭美泰伯庙》七绝云:

故国城荒德未荒,年年椒奠湿中堂。
迩来父子争天下,不信人间有让王!

陆龟蒙生当藩镇争权,割据夺利的衰世,对着泰伯庙不能不发出这意味深长的感叹。到了北宋仁宗年间,文学大家范仲淹也有歌咏之作,他的五言律诗《泰伯庙》写道:

至德本无名,宣尼一此评,
能将天下让,知有圣人生。
南国奔方远,西山道始亨,
英灵岂不在,千古碧江横。

范氏的心情比较平静,不像陆龟蒙那样满腹牢骚。这诗是正面歌颂,指出泰伯的出名,是源于孔子《论语》给予的好评,而其最大的功德,是开通了利于农耕的碧江“伯渎”,永远造福于人民。

泰伯庙是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梅村镇伯渎港的南岸,规模宏大。它的实际创建年代是东汉桓帝永兴二年(154),至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庙前有泮池,池上有香花桥,桥北是石坊,上面的横额刻着“至德名邦”四个大字。门内的殿宇共有五进,称为采芝堂、大树堂、德洽堂、大夏堂和慈俭堂。宋哲宗元祐七年( 1092),诏以“至德”书额于门,故又称至德祠。宋徽宗崇宁初(1102),又封泰伯为“让王”,所以民间俗称“让王庙”。此后历经沧桑.现存的至德大殿等建筑,是明孝宗弘治十三年( 1500)重建的。庙内的泰伯井至今犹存,古柏三棵尚在。可以见到的碑记有:(一)明武宗正德十三年( 1518)立石的《泰伯庙田记》,(二)明神宗万历二十四年(1596)东林书院主讲顾宪成撰文勒石的《重修泰伯庙记》,(三)清康熙二十二年( 1683)立石的《无锡县至德太伯庙碑》,(四)清康熙五十七年( 1718)立石的《至德祠蠲粮碑》。听当地农民讲,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九,传说是泰伯的生日,梅村四乡的民众都要跑到这里来举行纪念庙会,形成了地方性的节日和“集场”(集市贸易)。

1983年,省、县、乡三级政府共拨款135万元,重修损伤的殿宇,经过三年努力,于1986年春节期间连续举行了落成典礼和重塑的泰伯像揭幕仪式。无锡吴学研究所、吴文化研究会的学者都参与了盛会。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特地为重修的泰伯庙题写了“至德高尚”的匾额。修复后的至德殿仍保持了明朝建筑的形制,翘角飞檐,气概轩昂。1994年,“世界至德宗亲总会”捐资修复大殿以外的其他各殿,并在东西两庑塑造了仲雍以下吴国历代君王的雕像,陈列了吴地民俗文化和区域文化的资料;又在梅村镇人口处建立了一座雄伟高大的牌坊,正面横额题为“至德名都”,背面题为“梅里高风”,四周镌刻了渔猎农耕的图案,显得古朴而典雅。

与泰伯庙同时修复的还有泰伯墓。此墓距梅村东北九里,俗名皇坟,又名吴王墩,位于皇山的西岭。这座山本名铁山,因修皇坟而名皇山。又因东汉诗人梁鸿追踪泰伯隐居于此,便改称鸿山。明代《弘治无锡县志》说:“泰伯墓在鸿山,冢高一丈四尺,周三十五步。”正德年间,江南才子文徵明曾到此游览,写下了歌咏泰伯墓的七绝:

秋满皇山菊正开,携壶挈伴踏青苔;
梁鸿宅里寻高迹,泰伯陵间看德碑。

梁鸿原为陕西平陵人,因慕泰伯之为人,与夫人孟光踏着泰伯的足迹到了无锡,先至惠山南面开掘梁溪,与伯渎相通,然后隐居于皇山。文徵明瞻仰泰伯墓的同时,曾向东跑到梁鸿宅参观,亲笔题写了“鸿隐堂”匾额,至今传为佳话。

泰伯墓坐北朝南,居高临下。前有月牙池,轻风微波,水平如镜。池北是墓门石坊,上书“至德墓道”四个大字,坊上正中立有“古皇山”篆体字火焰状的石牌,两边刻有云龙飞舞、日月普照的图案,气势磅礴,形象生动。进入墓道向上,是乾隆二年(1737)扩建的享堂。堂内正中供奉泰伯塑像,梁上高悬乾隆皇帝御笔书写的“三让高踪”匾额。堂外石柱上刻有嘉庆二十三年(1818)知县齐彦槐的题联:

志异征诛,三让两家天下
功同开辟,一杯万古江南

齐氏还在堂内东壁书写了建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孙)凭吊泰伯墓的题诗:

远隐停骖泰伯乡,仰瞻墓宇法先王,
避荆不为君臣义,采药能全父子纲。
八百周基无足贵,千秋俎豆有余香,
深惭今日争天下,遗笑勾吴至德邦。

建文帝因他的叔父朱棣要抢夺皇位,所以从南京跑到这里发此感慨。但朱棣硬是亲率大军打进了南京城,建文帝只得仓皇出逃,不知所终。以此与泰伯主动让位给侄儿相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强烈的反讽。

泰伯墓也是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在1984年进行了整修,主要工程是对享堂后面墓园的清理。原有的縻豹和王鏊所立的泰伯墓碑已残缺倒地,保存完好的是形制奇特的四棱碑,立于享堂后的高台上,正面刻有“泰伯墓”三个篆体字,东面刻有明弘治十四年(1501)五月杨文撰写的墓表,北面刻有天启三年(1623)六月东林君子高攀龙撰写的《泰伯墓碑记》(四库全书本《高子遗书》卷十误抄为“庙碑”)。绕过四棱碑拾级而上,自堂后至墓共有石阶35级,便是用青石砌成的茔垣罗城,左右华表上雕有石狮一对,雄踞守墓。坟墓在罗城中央,高二米多,直径3米。坟茔四周松柏环抱,花木葱翠。在罗城外东侧,又有响碑亭;山顶还有一座望虞亭,登临其上,可以远望常熟的虞山。

值得回顾的是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特写泰伯祠以后,其好友吴蒙泉与吴爱棠便回到无锡营造了一座新的泰伯祠。由于梅村和鸿山离城区太远,他们就近在惠山寺勘定了新址。乾隆二十八年(1763),吴敬梓的长子吴煨在《过惠山寺憩听松庵同蒙泉、爱棠作》诗注中说:“爱棠新构泰伯庙于寺中。”诗云:

到门先觉桂香浓,树杪微风送晚钟。
三度时巡留睿藻,千秋让德仰姬宗。

这诗中所说的泰伯庙至今尚在,位于无锡市锡惠公园内,介于天下第二泉与映山湖之间,现存古建筑一座,已整修如新,在导游图上称为至德祠泰伯殿。

 

 

文章录入:OK    责任编辑:OK 

 我要投稿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吴氏网二维码免责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有来自本站特约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有部分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图文,在此发布作品、留言、评论等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互联网规则。作品中 所涉及的思想、内容、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 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发表评论
    昵 称: 验证码:
    评 分:
    内 容:
    0/1000)

    提示:Alt+S快速发表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服务专用QQ :116539779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101565648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7-2014 China Mrs.Wu,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152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