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滬吳氏家廟 |
|
作者:吴煜煜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3-27 荐 ★★★★★ |
|
|
深滬是晉江東南一處著名的漁鄉,在史前就有人類結廬聚居,唐代已開發多處澳口。得漁鹽之利,這裏居民輻辏,姓氏繁多。後梁開平年間(907—911)即有吳氏自河南光州固始輾轉遷來深滬岑前(今東坡)定居,生子三人:孟日舁,仲日妙,季日顔。現存深滬古擂山南有北宋建隆年間(960—963)建的吳氏始祖墓,其右畔立有舁、妙、顔三公墳。其後代分孟、仲、季三房,“自舁公出者以舁公爲一世祖,自妙公出者以妙公爲一世祖,自顔公出者以顔公爲一世祖。”而三派又共建家廟,公祭祖墓,同用昭穆。自二世起定《深滬吳氏大宗字行》40字爲:“志興國漢齊永昌廷紹子卿伯隽煜浚文光祥澤世慶宣錫允肇孫碩克希仲成章明昭有周式序在位”。
與晉江吳氏各支派一樣,深滬吳氏奉延陵季子爲始祖。其族譜《延陵吳氏姓原》日:“吳氏之始,實爲泰伯。父古公欲立少子季曆,伯體父志,偕仲雍托言采藥,逃亡荊蠻,荊蠻義之,從而歸之千餘家。迨後武王克周,求泰伯、仲雍之後,得周章,周章已君吳,因封之。傳十九世至壽夢,而吳始通于中國。生四子:諸樊、餘祭、餘昧、季劄。以劄之賢,欲立之。劄讓不可。乃立諸樊。因封季劄于延陵,故日延陵季子。至諸樊沒,授命傳餘祭,欲傳以次緻國于季子而止。餘祭卒,傳餘昧,餘昧卒,複讓季子,季子辭逃之。僚即位後,諸樊子殺僚自立,是爲阖闾。季子已老,退歸延陵,殁後墓在毗陵縣暨陽鄉,延陵屬今江蘇常州府。其後子孫以吳爲姓,支裔蔓延于天下,曆漢、唐、晉、宋以來,忠孝廉節,尊位顯秩,代有其人。”吳季劄以其辭讓王位得名,其實他并非庸常無能之輩,而是一個曆聘于魯、齊、鄭、衛、晉諸國的外交家,以博學多聞知名于時。故季劄死後,孑L子曾爲題碑:“嗚呼有吳延陵君子之墓”,司馬遷作《史記》,将季劄列于“世家”第一篇,給予很高的評價。
深滬《岑前吳氏孟房紹經堂家譜》有一篇序言專章列舉曆代吳氏先賢:漢代吳漢,有智謀,佐光武中興,曆建勳勞,位至大司馬,封廣平侯,繪像于雲台。吳恢,南海太守。恢子吳祐,自小聰敏,後任大将軍長史、河間相,有能政之名。晉代吳商,通經述,太康中征爲東宮校書,四方從學者衆,官至侍中。吳猛,少有孝行,夏月手不驅蚊,恐去噬親。遇至人丁義授以神方,許真人從猛學道,二人同日飛升。宋政和中封“人烈真人”。南北朝吳均,有文名,天監初柳恽爲湖州刺史,辟爲郡主簿,官至奉朝請。爲文清拔有古氣,詩清新流麗,人稱“吳均體”。唐代吳兢,與劉子元撰《武後實錄》,世稱董狐直筆。又撰《貞觀政要》及《大唐春秋》。吳仁觀,永泰初,州寇方清攻城,仁觀率鄉兵破之。歙州孫公綽上其事,授朝散大夫、石門刺史,以仁觀爲祁門縣令,有惠政。及卒,民爲哀之。吳少微,長安中爲晉陽尉,與武功富嘉谟善,屬詞雄邁高麗,時人慕其文,稱日“吳富體”。五代吳仲舉,仕南唐爲池陽令,宋兵渡江,衆欲以城降,仲舉以大義責之,殺曹彬使者拒降。城破被執,彬責以殺使者之罪,仲舉日:“世祿李氏,國亡身死,職也。”彬義而釋之。仲舉有三子;三子:長幾複、次中複、季嗣複,宋景祐;占間兄弟聯名登第。中複初知峨眉縣,毀淫祠,廉于居官,累遷殿中侍禦史,風節峻厲,宋仁宗以飛白書“鐵禦史”三字賜之。後擢龍圖閣直學士。中複子孔立,爲禦史,有其父風節。吳廷祚,太原縣人,性至孝,有将略,宋初爲雄武軍節度使,鎮京兆,卒贈太師。其子元輔,官至定州钤轄;次子元載,官至左衛将軍。南宋名将吳玢,少穎悟,有志節,建炎初以軍功累遷泾源路副總管、秦鳳都統制。用兵本孫吳,務遠略,不就近利。禦下嚴而有恩,虛心請受,雖卒伍最下者皆得以情達。累遷四川宣撫使,卒贈少師,追封涪王,谥武安。玠弟吳磷,剛勇有大節,立 “疊陣法”,著爲兵書二篇,上篇《兵要》,下篇《陣圖》。從玠攻戰,積功擢秦鳳經略、安撫使,曆制熙、秦二州,安撫諸路,守蜀二十年,爲方面之重。孝宗時拜太傅,卒追封信王,谥武順。吳潛,南宋大臣,舉進士第一,自尚書遷樞密使,官至左丞相。主加強戰守之備以抗禦元兵。因參奏太監沈炎等罪而落職,谪循州。卒進封許國公。次子淵,嘉定間進士,累官端明殿學士,沿江制置,封金陵侯,晉爵爲公,後拜參知政事,卒贈少師,著有《易解》及《退庵文集》……果然是“延陵曆代之盛,甲于天下”。
深滬吳氏自宋代僻居海隅,雖未能一如前代高官顯爵,卻也名人輩出,蕃衍興盛,稱爲當地望族。迄今深滬岑前吳氏人口已逾五千,孟房又有一支分居安海,仲房分支南安田中、托坂、金井福全,季房分支龍岩、漳州、金井石圳、南吳等地。後裔散布海内外,山東牛莊、浙江甯波、廣東潮汕,以至金門、台灣乃至東南亞等地,已達數萬人,僅在台灣就有一萬多人。
深滬臨海,居民慣于搏擊風浪,每以漁商爲業。清康熙間收台灣人版圖,開放海禁,深滬百姓紛紛置船往來于台灣海峽,經商貿易,運去布匹、陶瓷、圖書文具、日用百貨,換來米、糖、水果和其他土産。清乾隆年間禦史詹肯構遊深滬,曾作《深滬即事五言排》,有“萬井栖山腳,千艘渡海隅”之句,以狀深滬漁商之盛。這種盛況維持多年,一直到鴉片戰争之後,由于不敵洋船、洋貨競争,才日漸蕭條。
吳氏是深滬往台經商的大戶,據光緒九年安海《龍山寺重興碑記》就刻有:“滬江吳協芳号捐銀五十六員”,“滬江吳協慶号捐銀三十五大員”,“滬江吳協昌号捐銀三十大員”。據查這三個商号都是深滬吳氏“協内份”的商船,每艘商船上有船員十餘人。而“協内份”不過是深滬吳氏季房的一個支派
清鹹豐年問,深滬“吳協慶号”商船從台灣傳來保生大帝吳真人香火,是海峽兩岸交往的一段佳話。深滬寶泉庵有《大道真人傳記》碑文記其事:“……白礁旅台鄉人在台南學甲鎮建造慈濟靈宮……吾滬裏人旅台日增,沾神恩德衆,因感神靈單方之驗,即于鹹豐十年由後山堡信士吳澤津、協慶号商船吳世祥迎駕來滬,供奉于寶泉庵後殿東軒。”深滬吳氏從台南學甲慈濟官請得吳真人神像,而且收集其324簽藥方,帶回深滬。除了由吳氏船員保留其“金匮丸”、“保齡丸”、“夜光散”、“七針丹”等7方作爲單傳秘方,其餘藥方則獻于寶泉庵,供人求取。其藥簽靈驗神奇,遐迩知名,求者絡繹不絕,寶泉庵香火由是大興,保生大帝遂成爲該庵主神。至今,寶泉庵與台灣學甲慈濟宮締結親誼,往來密切。
得深滬祖地航船之便,一些分居外地的吳氏支派,也聯袂結隊往台灣墾拓、定居。如清光緒間修的《深滬岑前仲房二分派田中央房譜》記載南安吳氏支派遷台的有:
十五世煜定、煜奇、煜崇出祖台灣。
十七世文貴、文琛、文宗、文廟、文選出祖台灣。
十八世光添、光旺、光泰、光齊、光委、光保、光總出祖台灣。
十九世常三、常講、常春、常執、常訓、常郁、來春、天成、常奮、常鳳、常智、常專往台。
《深滬岑前孟房紹經堂家譜》也記載遷安海吳氏支派有:
十九世祥華往台經紀,殁在淡水吳耽官行内,葬在淡水。
祥玉,自小往台灣,娶台灣女,卒葬在台灣。
祥煌,自少年外出,住台灣鹿港,娶鹿港陳氏。生男澤凝。
深滬岑前吳氏先世創有祠堂,因清初沿海遷界,族人流徙,祠宇亦圮廢無存。值清乾隆二十三年,太平盛世,由族人煜東、煜文、煜從等倡議重修。族中分居安海、泉州、南安田中央各派聞告踴躍,欣然樂從,捐資二千餘元,就舊祠地重建祠宇。深滬季房子孫還将七世祖永祿厝地一處捐獻,使祠堂擴大規模。興工數月,堂屋将成,而籌集資金已告竭,族人煜東及浚占兄弟又各慨然捐銀二百元,以俾完成,于是“棟宇煥然,加以丹膛,瀾以朱綠,穆穆皇皇,以享以祀。”族人煜東及浚占兄弟又各捐銀一百五十元作爲春秋蒸嘗之費。乾隆二十四年十二月舉行落成祭祖典禮,立《重修滬江吳氏祠堂碑記》于祠中。
1992年,祠宇年久傾圮,吳氏族人醵資依原規制重新。新祠爲三開間二進雙面護厝硬山頂建築。檐前牌樓木雕精美,梁裙、瓜筒、雀替等構件皆粉彩鎏金。檐下居中挂一個紅色的徽章,上有金色巨龍、深滬烽火台和雙手緊握的圖案,這是“深滬吳氏聯誼會”的标志。雕花石材拼築面牆,大門兩旁安着古色古香的青石夔龍窗。大門楣上花框青石匾镌“吳氏家廟”四個大字,門聯镌:“海濱鄒魯謂,璧嶺聖賢臨”。門柱镌聯:“基奠滬江讓德光華宇,派衍梅裏延陵耀神州”。門前安一對帶座青石獅子,石埕前豎立着一副高聳的旗杆。
祠内廳堂寬敞,神龛槅扇和梁枋都油漆朱紅,彩畫龍鳳的燈梁下懸挂着一對紫檀木八角宮燈。神龛前挂着長幅繡幛,用五色絲線繡出正襟危坐的吳氏始祖季劄彩像。上書“季子之神”。神龛左右上方挂着清宣統三年爲族人晉江學歲貢生第一名吳淑輝立的“貢元”金匾和光緒二年爲族人鄉試中式武舉人吳淑性立的“武魁”金匾。廳堂石柱均镌聯對,廳前金柱聯爲:“魯論稱i 讓德,史記第一世家。”
下廳壁間,嵌着乾隆二十四年《重建滬江吳氏祠堂碑記》、 1993年《深滬吳氏始祖墓園碑記》及《深滬吳氏大宗字行》、《重建深滬吳氏家廟捐資芳名錄》等碑刻。據碑文記載,新修祠堂共計捐款58萬餘元,其中以僑居菲律賓族裔捐資最多,此外還有旅港、旅澳、旅美、衍台及分支南吳陽溪、古湖、福全族裔的捐款。
深滬吳氏家廟、吳氏祖墓已成爲凝聚宗族情誼、培育仁讓精神的場所,海内外裔孫向往拜谒的所在。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有来自本站特约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有部分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图文,在此发布作品、留言、评论等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互联网规则。作品中
所涉及的思想、内容、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
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