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方便!欢迎您用QQ登录华夏吴氏网 会员区*发表文章   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用户登录 我要投稿

 | 首页 | 资讯 | 图库 | 社区 | 祝福 | 商城 | 企业 | 书籍 | 网建 | 纪念馆 | 手机站 | 
您现在的位置: 华夏吴氏网 >> 资讯 >> 资讯 >> 旅游 >> 正文
吴氏村落风光——棠阴古建筑群
作者:若愚    文章来源:博客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3-29         ★★★★★

点击下图进入图集 

    棠阴古建筑群位于江西省抚州市宜黄县东部的棠阴镇,属山区,离县城28华里。棠阴镇在2003年7月被江西省政府列为“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棠阴镇是江西省历史上四大名镇之一,始建于北宋天圣九年(1031),至今已有970多年的历史。棠阴集镇,左山陵、右水泽、注秀抢奇,风光绚丽,古文化非常发达。棠阴古建筑类型很多,有祠堂、官邸、店面、门楼、牌坊、砖塔、廊桥、路亭等等,尤以民舍为最多。棠阴古建筑群被国内建筑学者誉为“明清建筑史的缩影”。 

     唐末五代时,四川节度使吴氏宣后裔吴竦定居此地,遍植甘棠树,茂然成阴。《吴氏族谱·竦公传》这样记载:“公年植甘棠,于西南通衢,曰:‘汝茂吾子孙茂’,嗣是木秀繁阴,族游息肩其下,里之得名自此始。”故名“棠阴”。棠阴因水质独特而产夏布,因夏布经济蓬勃发展而使棠阴兴旺昌盛。据棠阴吴姓《吴氏族谱》记载:“……时宋仁宗九年(1031年)辛末,开址坡坪、逐留家,今上吴坊是也。”(注:上吴坊,即棠阴西角部)可见棠阴是相当古老的集镇,推算起来,距今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棠阴一带气候温和,河水清辙,适宜种植贮麻和茶叶,明清时期以夏布生产、茶叶种植而闻名。特别是夏布制作十分发达,最高产量一年十万余匹,远销东南亚。随着手工业的发展,通商贸易,交通集市,常住人口随之发展。

    明清时期,棠阴已成为方圆百里中的大镇,人口达十二万之多,当时人称之“大大棠阴镇”,而称县城则为“小小宜黄县”。悠久的历史、发达的经济、兴盛的工商业、富饶的物产,使棠阴的集镇建筑大规模的发展起来,街道纵横,店铺林立,明清时期,更是十分繁荣。棠阴有一首传唱了几百年的民歌:“棠阴街有几里长?棠阴街有几条巷?几座桥来几座岭?几个菩萨坐壁上?”。当一群儿童游戏,左手拍右手互问互答时,棠阴镇的繁兴历史便全映在这首宛若“赵州桥来何人修?”式的古老相和歌特色之中。

    “棠阴街有五里长,棠阴街有十三巷。五座桥来九座岭,三尊菩萨坐壁上,满街都是夏布行。”其实,有着五里十三巷的棠阴镇,论起来就是吴氏、罗氏和符氏三大家族的聚居地,其中以吴氏家族最为显达,故民间有谣谚云“罗三千,符八百,吴家老倌无边价”,道出了吴氏家族家产无法数计的感叹。吴氏家族的兴盛,与吴余庆于明永乐六年(1408年)被推荐赴京入阁院是分不开的,他后官到中书舍人,授徵仕郎,再擢升为右通政,由于精通书法,凡朝廷金银宝册、铁券诰敕、御制诗文等均出于其手书。吴余庆从政四十余年,清政廉明,告归故里时,随带的只有皇帝赐给的一些书籍而已,著作有《斯白集》、《流芳集》传世。明宣德五年(1430年),宜黄知县谭政为他“恩赐”荣归祭祖兴建牌楼“承恩坊”竖立街口以示彰显。明神宗万历八年(1580年),吴氏后裔经商夏布发迹后,在中街兴建大宗祠“八府君”祠。

     棠阴属于抚州,古称临川。发达的临川文化,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赣东得建筑风格。由于建筑工匠多出于抚州,因此这里的古代建筑形成了悠久的历史和特有的艺术风格。这些建筑无论是梁坊、外檐,还是窗扇、柱础上都有充分的反映。当地有很多人认为这里的建筑为宋代和明代,但从至今保留完善的建筑,看来多属于清代的建筑风格。

    棠阴古建多为梁式木构架,这种木构架是沿着房屋的进深方向在石础上立柱,柱之上架梁,再在梁上重叠数屋瓜柱和梁,最上层梁上立脊瓜柱,构成一组木构架。平面布置常为三开间,前后天井,格局严谨而富于变化,善于结合自然环境组成和谐巧趣的建筑空间,建筑雕饰题材广泛,技艺高超,造型优美,在风火山墙、檐椽、斗供、梁坊、雀替、柱头、柱础、门眉隔扇、窗檑各处,无不考究形制,巧着雕饰,图案纹样繁复巧妙,人物戏文、鱼虫花鸟、山水楼台生动精美,构图别致,刀法精湛,有浅雕、深雕、透雕、圆雕等多种形式。

     “八府君”祠是棠阴吴姓(吴姓为棠阴大姓,人数最多)的大宗祠,现在是棠阴小学的所在地。从建筑总体上看,前半部保存较好,后半部包括天井、寝室已毁,前院门楼也拆除,改建成了小学校舍。据《吴氏族谱·八府君传》记载:八府君为吴氏开基始祖,即种甘棠者也。其姓吴,名竦公,字敬之,排行第八,故有“八府君”之称。此祠的兴建年代,据《吴氏族谱·八府君传》(卷九)记载:“明神宗万历八年(1580年)庚辰岁七月于人和市(人和市即宗祠所在地)建造祠宇寝室,中厅三门、东西二廊、二十八柱、房外左右楼店、祠西厨房,祠前买地立人和神庙,规划井然。”由此可见,吴氏宗祠创建年代应是明中、晚期,其建筑主要是祭祖而营造的,故尊称为“八府君”祠。

    “八府君”祠宅基面积达4000平方米,中堂为三开间,步入中堂有三道台阶,中堂前是一院落,两旁设有厢房,相传每次乡试,都是在这里举行。整座建筑宏观博大,其最具特色的中厅为单桅悬山顶,面阔3间,进深5间,有石础木柱30根,柱皆巨大,4根中堂立柱周长各为2.46米,据专家考证为“江南民居第一柱”;石础周长达到2.90米,有镂空宝相仰莲图饰;抬梁式构架,斗拱交叠,雀替均有精致的花纹;前梁雕有“雀、鹿、蜂、猴”图案,隐喻“爵禄封侯”之意。中厅两旁为掖门,掖门外各有小天井及上下两殿,为放置神主牌位之处。中厅前为一大天井,长19.67米,宽17.46米,中有古井2口。天井旁各有28柱走廊,栏杆相连。至今,“八府君”祠与承恩坊仍保留明代建筑风貌,成为棠阴街上最古老最经典最兴盛的标志。

     承恩坊又叫功名牌坊,座落在棠阴镇的下街口上,始建于明宣德五年(1430年),是知事谭政为当时由皇帝“恩赐”荣归祭祖的吴余庆而建,故坊名“承恩”。明隆庆辛未(1570年)重建,1985年重修。一座承恩坊,堪称牌楼之经典,全木质结构,四百多年来一直矗立街口,成为棠阴镇的一张历史名片。其造型美观,坊高8.35米,宽5.1米,四柱三门三楼式。枋分三层,底层为两根1.12米长的楮木圆柱,立于基石上,每柱有两块刻花护柱石。中门高3.13米,宽3.1米。门上横额镂刻有“中宪大夫通政司右通政吴余庆”十三个正楷字,字下嵌有四个木质葵花园柱。字额上端为第二层,斗拱直托檩椽,八字檐向左右延伸而出,中央下嵌长方形额匾,黑边红底,横书“承恩”二字,遒劲俊逸,据传是吴余庆的手迹。最上层为土瓦歇山式枋顶,斗拱疏密得体,错落有致,翼角飞翘,斗拱复杂、斗拱间还有许多下昂,顶端有鲤鱼跳龙门的造型设计,反映了当时民间工匠精谌的工艺。《吴氏族谱》记载了吴余庆的生平。吴余庆即“棠阴十七世秉良公、儒仕,三台书经,名余庆,字彦积,号斯白,行四、生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85年)丁丑四月,殁于天顺六年(1462年)巳时”。因此说此坊创建于明前期是有文字根据的。

     棠阴曾是古代赣东文化发源地之一,这里民风淳朴,尊师重教,“捡漏趁晴天,读书趁少年”,百姓“乐读书而好文辞”,故书院林立,贤能辈出。唐天佑年间官办的“湖山书院”和“山湾书院”就设在杨坊村附近。北宋大文豪王安石的启蒙恩师杜子野先生常在此著书立说,大戏剧家汤显祖的惊世之作《临川四梦》,也是在棠阴初演而闻名于世。此外,这里还留存有第四次反围剿时红军活动的大量遗迹,如朱德和林彪的作战指挥所及红军大学遗址、红军战士书写的革命标语等。

棠阴街最热闹的日子是正月十五的“承恩花灯”会。承恩花灯会的来历有个传说,明永乐年间,京师大放花灯,明成祖和文武大臣在宫廷楼上饮酒观灯,诗兴大发。皇帝有个习惯,他作的诗一定要吴余庆的手书誊写。当吴余庆被召来时,只见他满面愁容。皇上问他何事发愁,吴余庆回奏,说是自幼丧父而今家中老母卧病冷冷清清,故而悲伤,皇上为吴余庆的孝心感动,特赐宫廷花灯给吴母观赏,从此棠阴的承恩花灯会越来越红火,每年正月十五闹花灯时,还特地制作“五朝名卿”,“纂修大典”、“出纳王言”、“乡贤名宦”等四座牌灯,以纪念吴余庆的功德。

 

文章录入:gohwu    责任编辑:gohwu 

 我要投稿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吴氏网二维码免责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有来自本站特约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有部分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图文,在此发布作品、留言、评论等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互联网规则。作品中 所涉及的思想、内容、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 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发表评论
    昵 称: 验证码:
    评 分:
    内 容:
    0/1000)

    提示:Alt+S快速发表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服务专用QQ :116539779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101565648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7-2014 China Mrs.Wu,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152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