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方便!欢迎您用QQ登录华夏吴氏网 会员区*发表文章   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用户登录 我要投稿

 | 首页 | 资讯 | 图库 | 社区 | 祝福 | 故事 | 企业 | 书籍 | 网建 | 纪念馆 | 手机站 | 
您现在的位置: 吴氏网 >> 资讯 >> 资讯 >> 考古 >> 正文
坡巷村 琼州府 西厢人文荟萃的吴氏古村
作者:阳光海口    文章来源:魅力椰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3-13           ★★★
  古城海口,四周有许多古老的村坊,随着城市的发展变迁,这些古村沦为城中村,包裹在城市之中。有的古村在城市的发展变迁中悄然消失,有的被改造成城市的居民区。古村的影子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成为深藏在古村少数老人脑海中远去的记忆。
  隐藏在海口城市中的古村庄,有许多珍贵的文物面临消亡和破坏,我们在都市中寻找这些城中村的古迹,希望通过我们的文字和影像,记录和定格这些幸存的史料,给后人留下一段关于古村的历史回想和文化记忆。
  海口的城中村有许多正在消失的历史文化遗产,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和保护。这些幸存着的人及遗迹如果任其湮灭,将成为无法挽回的遗憾!
   留住城中村的历史文物,留住古代先民曾经的根……
  
  都市里一片悠闲静美的家园
  海口市龙昆南路与南海大道交叉处的十字路口往西行进至明光大厦公交站台,沿站台旁的一条坡路往西北方向进入坡巷村。
  坡巷村四周被高楼大厦包围着,村里大部分都是近年来盖的新居,已经没有多少村庄的概念了。但不时在巷道旁出现的老屋和古树以及坍塌的古宅废墟,依稀还能看出昔日村庄的影子。
  坡巷村位于海口市西南面,属海口市龙华区金宇街道办事处管辖。
  坡巷村古称二水三村(坡巷、坡博、仁里)。坡巷村始建于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距今已有602年的历史。全村有林、梁、吴、黄、严、高、韦、冯、黎、李等十来个姓。其中林、梁、吴三姓人口最多,占了全村人口的70%左右。
  坡巷村的南北和西面以前都是水田,仅东面一片小坡和一条羊肠小道进村。因此取名坡巷村。
  这片坡地两旁原先大部分是坟地和旱田,现在已变成了宽阔的南海大道和目前海南最高的楼明光大厦。环村的三面水田大部分被征用,建起了一幢幢高楼大厦。
  解放前,全村有东、西、北三个村门,东门通往府城,北门通往海口所城,西门通往金盘坡。村的西北面有个灌木林,人迹罕至,村的四周都是野竹,荆棘丛生,这些野竹和荆棘是村里天然的护村屏障。如今,这些植物及村中高大的老荔枝、苦籽、沙椤、山鸡罗等几十种野生植物,随着城市的扩张和开发,大部分都绝迹了,难觅其踪。
  走进坡巷村,在村中央的老庙周围有五棵古榕树,树龄有200多年的历史,海口市政府对这些古榕挂牌保护。
  这些古榕的根须垂落在地上,扎入土壤中,又生长成榕树的树干,连成一片,枝繁叶茂,撑起一片面积达几百平方米的绿阴,暑热天气,村民都喜欢聚集在古榕树下乘凉,古榕树下休憩的村民与古榕树组成了一幅奇特而美丽的风景。几分恬淡、几分悠闲。
  在喧嚣的都市中,这里是一片难得的清幽之地和令人向往的静美家园。
  
  保持历史原貌较好的武圣庙
  坡巷村民最感自豪的是,还完好地保留着一座古庙宇——武圣庙。
   武圣庙位坡巷村中央,是海府地区保持最完好的古庙宇之一。
  该庙宇始建于明代,历代多有重修。庙宇高大宽阔、气势恢弘、分内外两进和东西两厢房。
  庙宇的正门和中间石柱挺立的拜亭两侧石柱上都刻着清代名士书写的对联。
   武圣庙的北侧是个宽大的戏台,四周古榕环绕,绿阴如盖。
  庙门对面有个屏风墙,书有一副对联: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横批是“义气横江”。
  庙宇大门外廊石柱上刻有一对联:志在千秋气塞天地,忠同日月义薄风云。
  庙门上方悬一石匾,上面刻着“武圣庙”三个大字,为清光绪壬寅年孟冬立。落款为“合屯阝众信重建”。
  庙宇内前庭、拜亭、后殿上分别悬挂“千秋一人”、“中义协天”、“龙光万载”等木匾。
  前庭石柱上刻写着一楹联:“全君臣兄弟大伦春秋其唯知我,禀河岳日星正气天地可以同流。”
  拜亭内两对石柱也分别镌刻楹联,由外向内分别是:“义气贯千秋,耿耿精忠昭大汉,英灵镇二水洋洋厚泽偏全寰”;“具半点铁石贞心方可焚香谒帝,识几分春秋大义庶堪入庙观碑。”
   庙的神龛上安放着关羽神像,神态威严,令人肃然起敬。
   神龛两侧的对联是:“忠心耿耿扶大汉,义气洋洋庇黎民。”
  庙宇内的石刻楹联和木匾上的文字都是颂扬武圣关羽的丰功伟绩,有着浓郁的庙宇文化色彩。
  武圣庙前庭北侧墙下,立着两块古碑,一块是清乾隆五十年立的“常住碑”,一块是民国十一年立的会龙坊捐助碑,这些碑文,记录着古村的历史沿革和先民的生活发展情况,对研究古代海南古村的社会发展和民风民俗有着重要的文史价值。
  坡巷村的武圣庙是典型的海南庙宇建筑风格,庙宇的木刻图案非常精美,前门走廊和东西厢房的墙上都画有古人下棋及仕女、寿星等壁画。这座建于明代的庙宇是坡巷村民共有的精神圣殿。每逢关公的生日,全村和附近村坊的群众都要来此祀拜关公,场面壮观。该庙在清代和上世纪五十年代先后进行过两次重修,这座保存原貌完整的武圣庙,对研究海南古代庙宇建筑和宗教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文物古迹众多的古村落
  宗祠坡巷村林、梁、吴三个姓氏都有各自的宗祠,其中林氏、梁氏宗祠最高大。梁氏宗祠及供村中父老,酌重大事宜的大“阁”已被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的“铁台风”夷为平地。一个人抱不过的粗大“石盐”柱子已用来维修武圣庙。吴氏宗祠虽较矮小,但它成为解放前后四五十年代的革命场地——农会。林氏宗祠成为解放初期的村中小学,现在重新修建,成为村里林氏后裔祀祖的神圣场所。
  清代官室坡巷村东边村头有一间距今150多年的村中保存较完整的老古室。是清朝咸丰年间广东廉州府教授梁毓秀所建。这间房屋虽经多次修膳,但还留存着它古建筑的痕迹。房屋的左右凤尾墙顶端筑有高大的“龙角”,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时被砸掉了。这间七品官室是海府郊外以至海南农村少有的宽阔(中间客厅17路瓦)的清代官家建筑。神庵两旁是较精细的木雕刻。客厅全是不易蛀虫的菠萝蜜格木制造的栋梁和隔板,门前顶上还刻有两方木篆刻。因为年代的变迁,房屋的四周都“长高”了,室内地面相对降低,每次逢上滂沱大雨,房屋的地面被水淹了几十厘米,充满历史的沧桑感。
  坡巷村村民在上世纪70年代用上了自来水。之前都饮用村头村尾两口古井的井水。村头的井边刻有神龙的石碑仍保存完好。相传因该井的水是龙神所赐,不管旱到丢下一根火柴就烧了大片薄草皮或水田裂有手指宽的旱情,不到4米深的水井从不干枯。每当半年多滴雨不落的大旱天,村民到井边挑水,总要烧香带去,给龙神奉上几炷香。
  而今在村里武圣庙旁的古榕树下,还可见到古井“神龙泉”古碑,碑上书刻斗大的“神龙”二字,为清光绪十七年立,现在静静地躺在古榕树下,成为村民纳凉的垫坐石。武圣庙旁的古榕树下还有两块村门石匾,上分别题写着“里拱北阙”和“紫气腾辉”,为清代里人梁永安书,现遗弃在古榕树下,令人遗憾!
  
  洗布沟与板桥
  
  坡巷村离府城仅2公里多,古时琼州府道台通往西厢只是一条羊肠小道(即现在的板桥路),还有一条流向龙昆沟的一遇大雨就成水灾的洗布沟(洗婴儿尿布的沟),洗布沟已消迹于现在的龙昆南路底下了。过去的洗布沟与羊肠小道交叉点有座板桥(板桥路因这座桥得名),供官府抬轿下村所建,据说该桥是被水冲坏再建,反复多次建造。而今这些都已经销声匿迹,成为逝去的历史了。
  村里原有东门、北门和西门,现在只有北门和西门还可以看到旧址,东门已经被拆掉了。
  在村里的武圣庙大门北侧,还遗存着北门的原址,门的东侧保持完好,上门石刻的半幅对联还在“宝灯光雁塔金榜名题”。从落款署名看:对联为清代名士张映魁撰写,村人梁安永书。门的两侧被榕树的根茎胀裂坍塌,古老的北门原是村民进出海口所城的通道,现在只剩下残缺的遗址,令人慨叹!
  东门通往府城的遗址已荡然无存了,西门还保留着一堵石墙,一棵古榕树的根须把古老的西门用枝叶连成一个天然的绿色大门,令人叹为观止!
  原坡巷村的地域东至龙昆南路,南至南航部队,西至南航路(现西沙路),北至隐铁桥(坡博面前田)。海南建省前该村是海口市郊区海秀公社辖下的一个农业村,建省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耕地全部被征用,坡巷村已完全被城市化。现在由海口市龙华区金宇街道办事处管辖。
  坡巷村土地面积较广,原来整个金盘坡、那昌园、施头尾、后坡都种满了西瓜、芝麻、花生、番薯、甘蔗、狗尾粟等油料、杂粮、经济作物。特别是番薯,在1959年至1960年粮食紧张时,这里的番薯吃不完,饿不了坡巷人。
  除了坡地外,坡巷村还有大面积的旱田和水田。面前田、那括田、迈容田是各种蔬菜、稻谷的盛产地。其中蔬菜产值占全村总收入的80%以上。过去,坡巷是海口市蔬菜公司的大客户。
  解放前坡巷村村里有一大户人家林树连在海口市中山路经营副食品产销,这就是海口著名的“森发利”老字号。
  海南建省后,海口的城市化发展步伐加快,坡巷村大部分土地租出去了,但村民每年人均可收入红利近3000元,生活无忧。
  
  人才辈出的村庄
  
  历史上尽人皆知,先有府城,后有海口。府城是明、清时期海南(珠崖郡)的政治、文化中心。“龙腾珠崖锤灵地,才满古者东西厢”(东厢指现今的攀丹村,该村出了唐胄等名人)
  古时候的珠崖琼州西厢出了修职郎梁邦栋、梁毓明,拔贡梁毓秀,岁贡梁标。他们都是受了珠崖郡政治文化的影响。
   坡巷村解放初也出了个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吴淑成。
   大革命时期,吴清洁读过著名的黄埔军校。
  解放战争后期,村中有些人参加了革命,现仍健在的还有共和国功臣吴淑珍、李德富;土地革命闯将——德高望重的黄朝盛等。
  在文化艺术方面,上世纪50年代前后,坡巷的四舅爹是原琼山琼剧团的老导演。在书法艺术的殿堂里,清代出过拔贡梁毓秀、岁贡梁标。清代村中的庙祠建筑门坊石匾曾出过清代书法家梁毓秀和梁安永的字迹。民国时期有梁定标、韦国深,村里有什么重要的书写,都是他们代笔。现代的梁振文、黄慈祥等书画新秀。
  村干部告诉记者,从1991年开始,村里作出决定:对本村考上大学的学子奖励一万元,这项措施一直坚持到现在。今年,村里考上了11名大学生,村里将拿出11万元给予奖励。村里的重教兴学之风代代相传,令村民充满自豪和欣慰。
  

 

文章录入:gohwu    责任编辑:gohwu 

 我要投稿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吴氏网二维码免责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有来自本站特约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有部分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图文,在此发布作品、留言、评论等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互联网规则。作品中 所涉及的思想、内容、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 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发表评论
    昵 称: 验证码:
    评 分:
    内 容:
    0/1000)

    提示:Alt+S快速发表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服务专用QQ :116539779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101565648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7-2014 China Mrs.Wu,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152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