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钱头吴氏状元公和他的故居 |
|
作者:陈清业 文章来源:本站编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12-27 ★★★ |
|
|
晋江钱头状元公和他的故居 明旭
泉州南门外的钱头村又称钱塘,相传村中的吴氏人家元末明初自浙江钱塘迁来故名。这个小村到现在也仅有200多户人家,可在泉州一带却挺有名气,因为村上在清代出了一位状元——吴鲁。地方流传着一句歇后语:“吴鲁中状元——成钱头。”这个“成”字在闽南语中既是“作成”的意思,又形容“了不起”。无论从哪一方面解释,这句话都表达人们对状元故里的欣羡。 钱塘吴鲁故居是清光绪年间建造的三座五间张大厝,坐西北向东南成一字排列,门口铺着宽旷的石埕,煌角立着一米多高的“旗竿夹”。占地面积2050平方米,建筑面积1450平方米,挺有气派。 三座大厝从外观上看无甚差别:一色红面砖外墙,下截是一米高的白石墙裙,墙上留着小小的石窗;屋顶的红瓦布满苍苔,屋脊两端高高翘起如同燕尾;深凹的大门斗,门前安着长长的踏脚石。这三座大厝除了墙裙角牌石及粉墙下的虎脚座雕刻简单的线条外,基本不见雕饰,显得十分古朴。或许,这就是当年的主人公风格的体现吧。 大厝内部按不同功用分别设计不同格局。 中间一座原本作为昊鲁5个儿子的居所。大门楣上挂着一方朱漆金字匾额,大书“状元第”三字。入门看,上下厅堂铺的是特制的尺四方砖,条石铺砌的天井分外宽敞。厅堂横楣上悬挂着“状元”、“学政”、“历任安徽云南学政、陕西云南主考、吉林提学使、学使丞参、翰林院修撰”三方匾额。下厅也挂着“光绪癸卯廷试二等授广东州判、经济特科”、“副魁”等匾,显示着大厝的主人吴鲁和他的 四子吴趣善昔时的荣耀。由于吴家后裔多搬出另建新居,所以一座偌大的房屋显得空荡荡的,一边厢房也因年久失修塌落了。 左侧一座大厝本为昊鲁居所,也在这里接待客人,大门内安一堵木隔扇,用以遮隔内外视线,隔扇中间有门,有尊贵客人到来才开,平常关着,人从两旁角门出入。这座房屋“文革”时被占作“造反司令部”,造反派大概想寻什么金银财宝吧,连天井都翻了个遍。后来经过整修,但与传统建筑尺寸不符。 状元第右侧是书房,前后两落,中间建一间单檐歇山顶的“学堂厅”,供塾师讲学用的,后落、左右厢房和下落的房间作为学生读书的处所。整座格局如一“回”字形。 吴鲁,字肃堂,号且园,生于清道光乙(1845)年。其父名厚宇,家境贫困。昊鲁自幼聪颖,5岁入乡巳塾启蒙,12岁往泉州城中求学,出入于黄小海、张斐屏、陈冰若等名师门下。18岁中秀才,28岁以拔贡考取一等,授刑部七品京官。据说报捷人上门来,吴鲁的母亲还在田里劳动呢。 吴鲁是个重学问的人,公务之余,每与志同道合的朋友谈论经史、时政得失,探研金石、篆刻、书法,乐此不疲,因此学间日增,书法日精。光绪庚寅他46岁时又参加考试,殿试一甲一名,成了世人共仰的状元,改官翰林院修撰。次年,吴鲁出任陕西典试、安徽学政。不久即因母丧回乡守制,直至己亥年冬回京,正值八国联军侵占北京的“庚子事件”发生.昊鲁力主抗敌,被推任军务处总办。由于清廷的腐败,投降派的软弱,侵略军攻下夭津、北京。西太后带光绪皇帝仓皇出逃西安。吴鲁羁留北京多时,寻机出逃,取道襄阳,辗转前往陕西。吴鲁将这段历史时期中的所见所闻写成了震颤人心的《百哀诗》。 昊鲁在诗歌中控诉了侵略者的暴行:“强胡十国联军来,阵云黑压黄金台。巨炮连环竞攻击,十丈坚城一劈开.两宫闻变仓皇出,枪林弹雨飞氛埃。东城火鸦拍烟起,炮弹开花态焚毁。赤县一扫成灰尘,千家万家火坑死……”(《都城失守》)“胡尘滚滚扬腥风,狼心兽行天理穷。搜仓掘窖倾盎缶,驱男挞女鞭疲癃……”(《分段管辖>)他揭露文武大员的昏庸无能:“大官梦中忽惊起,突出北城,不衫不履,掩面低头,踉跄颠仆奔数里……宋大帅、马大师,两军仓皇争拔队,息鼓僵旗,全军奔溃……”(《天津失守》)他为战火中挣扎的百姓哀侧:“老稚妇孺,狂奔相追扳,呼爷唤儿,哭声如潮赴巨川……”(《天津失守》)西行道上,他更直斥:“官吏酷而贪,道路多怨读言,穷檐皆饥驱,官府宿梁肉,村村绝烟鬓,乃复租税促……”(《西征百二十韵》)《百哀诗》真实记下了当时祸福因由,流离状况,宫廷忧辱,人民惨伤,后人比为杜甫的“史诗”。 事平之后,吴鲁痛定思痛,提出:“时局阽危,宜切穷我国三十年来之积弊,参考东西各国用人练兵筹粮之机宜。”,先后撰论10篇。 癸卯(1903年))8月,吴鲁出任云南学政,在云南广筹经费,遍立学堂。次年回京,云南人为立“德政碑”于林则徐“去思碑”之右。丙午(1906年),吴鲁往日本考察后任吉林提学使,一年多时间开设了小学、中学、女子、师范、方言、实业、法政等学校。他每日视察一校,亲自向学生讲经济、讲兵法。当时,刚从俄国人手中接受下来的吉林考棚又被日本人占据,巡抚朱家宝及交涉司不敢过问,吴鲁上呈北京学部、外交部与其交涉,并移书日本文部交涉甚力,以至引起当道不悦,把他调回北京,闲置多时,才派他充当“图书馆总校”。不久,辛亥革命爆发,昊鲁出京旅居浙江普陀山白华庵,次年2月回晋江,8月间病逝。 民国初年,吴鲁四子吴钟善以其父遗稿编成《正气研斋文集》四卷、《诗集》一卷,杂录、杂著各两卷出版。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位爱国诗人、教育家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应有的评价。 吴鲁擅长书法,他的楷书端庄典雅,清丽拔俗,民间以得他片纸只字为荣。他家祖厝前木刻楹联:“天赋清高绝流俗,老垂著作贻子孙。”及钱头天后宫前柱联“寰海镜清波澂贝阙,湄州源流泽被钱塘”都是他撰写的。 吴鲁喜收藏,家有一批字画、竹简等文物,尤其以他在安徽购到的一方岳飞、文天样、谢枋得用过的端砚最为珍贵。他在《正气研斋文稿》中叙:“余家藏正气砚,为岳忠武故物,背镌忠武‘持坚守白,不磷不缁’八字,旁镌文信国之跋,上镌谢叠山先生之记。三公皆宋室孤忠,得乾坤之正气者也……”吴鲁珍藏这方“正气砚”多年,逝世后,这方砚交由四子吴钟善保存,吴钟善干脆把自己的书斋取名“守砚庵”,直到他30年代病逝,正气砚由他的次子吴旭霖收藏。 新中国成立后,吴鲁的后裔已传至四五代了,各自分得一份祖业去过活,或在家从文、从商、务农,或往菲律宾、新加坡、香港谋生,当时以经济状况划分阶级成分,也有划为华侨工商业的,也有划为中农、贫农的。不过,这并不妨碍他们同在一个屋檐下生活,年节祀辰一起祭敬祖宗,逢端午节好日头,把“状元公”遗留的书籍画卷搬到场院里晒晒。吴鲁的藏书有四五书架,是族中的公产,谁愿意看谁去看。 “文革”时期,大破“封、资、修”。吴鲁遗留的大批书籍、手稿、字画和其他文物被毁的毁、卖的卖,散失一空了。最令人叹惜的是昊家珍藏三代的那方“正气砚”也从此下落不明。1980年1月,政府派人向吴鲁后人吴旭霜宣读平反文件,他因过分激动而溢然去世,手头留下一份“正气砚”等文物被抄走的清单。 如今,昊家裔孙们还保存下一批祖先遗物。如吴鲁手书条幅,奏章手稿、日记残篇,吴鲁的油画像、工笔画像,吴鲁及其同僚、学生、军士合拍的几帧旧照片,民国初年铅印的《正气研斋汇稿》等文物。据说还有一部分分散在其海外裔孙手中。 1985年,泉州市志编纂委员会影印出版了《吴鲁百哀诗原稿》。这是1964年福建师范大学校长张立在泉州街头小摊上向一位农民购得的。稿本为吴鲁手迹,文字删改之迹犹存,看得出原作中对李鸿章、荣禄等清朝大员的谴责都直指其名。该本具有书法、文物历史材料及版本源流三重价值,诗人的爱国主义精神洋溢其中。稿本影印出版引起泉州文史界及社会的普遍关注和反响。 1994年,海内外的吴鲁裔孙组织了“晋江市吴鲁状元纪念馆筹建委员会”,计划筹资翻修日见颓圯的吴鲁故居,起造“吴鲁纪念馆”并收集昊鲁遗物陈列展出。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有来自本站特约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有部分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图文,在此发布作品、留言、评论等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互联网规则。作品中
所涉及的思想、内容、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
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