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百朋:浙江义乌大元村吴氏先祖 |
|
作者:吴玲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2-19 热 ★★★ |
|
|
一、浙江义乌大元村吴氏先祖像
二、吴氏祠堂
人物一:明朝抗倭儒将 吴百朋(1519~1578),字惟锡,号尧山,浙江义乌人。明嘉靖二十六年进士.官至刑部尚书,与戚继光生活于同一时代,为抗倭寇、平内乱、固边防立下了不朽功勋,系一代名闻遐迩的儒将。 [编辑本段]穷且弥坚 清廉勤政 吴百朋原名“吴伯朋”,明嘉靖皇帝朱厚熜赠御笔“去人从百”,遂改名为“百朋”。在封建社会,皇上御笔改名,是为一种礼遇恩宠,皇恩浩荡,臣下自当从命。 吴百朋出生于义乌大元村书香门弟之家。父亲吴琼,为人正直,学识渊博,但他一生坎坷,郁郁不得志,又逢家道中落,生活困顿,度日艰难。 明嘉靖三年(152),吴琼曾以贡生资格,出任江苏盐城县学教谕,掌教诲县学生员。吴百朋是年7岁,远离家乡,随父就学。 吴琼生性耿直,不善奉迎,对份内工作兢兢业业、尽心尽责。但三年任满,未获留任升迁,终于卷铺盖走人,仍回义乌老家当塾师,藉此糊口养家。 吴百朋家境贫寒,自幼丧母,饱受生活的磨难。但他穷且弥坚,勤学好问,立志报效国家,为黎民百姓做事。 吴百朋天资聪颖,3岁始学识字,5岁进塾读《大学》,6岁详《中庸》,7岁攻《论语》、《孟子》,8岁能写一手好文章。他18岁赴府试中秀才,25岁参加省会试中举。 吴百朋青少年时代,四出求学,常常缺衣少食,同窗好友为他的“穷且弥坚,当忘乎远大”的求学精神所感动,常常接济于他。有一次,吴百朋去金华府城赶考。他把鞋子放入旧书箱中,换上草鞋赶路。到府城门口.才取鞋换之。 有一段学子生涯,让吴百朋终生受益,且又终生难忘。嘉靖十六年(1537),吴百朋正值19岁青春年华,经人举荐,入南京国子监学习。他如鱼得水,学业大进,同时还结识了一批志趣相投的文朋诗友,尤与平湖陆光祖意气相投,终成莫逆之交。 嘉靖二十六年(1547),吴百朋29岁,赴京参加殿试,金榜题名,登三甲进士。 喜讯传来,家乡的父老乡亲喜出望外,期望吴百朋日后能报效国家,为民造福,有所作为。 嘉靖二十七年八月(1548),吴百朋初入仕途,出任江西永丰知县。 当时的永丰县地处穷乡僻壤,经济落后,民风粗扩悍野。正如《永丰县令尧山吴侯脱靴碑记》所云:“永丰居深山大谷,无达官贵人往来,无商贾舟车辐辏,士民自耕读而外无所事,故其性多质而近野。” 吴百朋下车伊始,就注重调查研究,重农桑,兴水利,办公学,倡孝悌,劝民风,戒争斗,禁偷盗,省诉讼,减刑罚。不久“县邑大治”。 吴百朋出身贫寒,对贫困有深刻的体会。他认为贫困地区要因地制宜,发展生产,与民休养生息。这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一定要抓出成效,为民造福。于是他:“不为高亢立威,不为聪察用智,不为矫激行怪,以沽民誉。以慈爱持之,以廉明行之,以公恕事之,辄谈笑麾之,或以二三言遣去。为丰三年间,治其一二甚者而已,是故丰民视吴侯如家人矣!”(《永丰县令尧山吴侯脱靴碑记》) 吴百朋初任知县,百废待兴,工作千头万绪,又因水土失和,常常抱病在身,许多公事“乃卧床断之”。知府不悦,常在背地里向上司说长道短。伯乐相马,而上司却赏识吴百朋的才能,夸奖道:“孰如永丰令之卧治者竟得最上考”,给予吴百朋政绩考核为优等,并上报朝廷,不久即予升迁。 吴百朋在离任时,永丰父老乡亲依依不舍,效“扳辕卧辙”故事,恳求他“留靴以存永思”。后南京太仆寺少卿吕怀曾撰《永丰县令尧山吴侯脱靴碑记》,记下了这段感人的故事,传诸于世。
|
|
文章录入:gohwu 责任编辑:gohwu |
我要投稿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有来自本站特约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有部分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图文,在此发布作品、留言、评论等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互联网规则。作品中
所涉及的思想、内容、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
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