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方便!欢迎您用QQ登录华夏吴氏网 会员区*发表文章   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用户登录 我要投稿

 | 首页 | 资讯 | 图库 | 社区 | 祝福 | 故事 | 企业 | 书籍 | 网建 | 纪念馆 | 手机站 | 
您现在的位置: 吴氏网 >> 资讯 >> 资讯 >> 考古 >> 正文
“走进宛西原生态古村落——内乡吴垭石头村”系列之二(下)
作者:盛夏    文章来源:大河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11-20           ★★★

“走进宛西原生态古村落——内乡吴垭石头村”系列之二(下)

1120a3601.jpg

  □记者盛夏文图

  墓碑编写古村“石头记”

  岞曲乡原人大副主席景子飞曾用两年时间,对石头村碑文进行整理,有多通碑文,是经其艰苦发掘而来的。

  吴迪元生子名吴复周,吴复周生子克振、克明、克顺,四人皆立有墓碑,只是吴克振、吴克明墓碑“文化大革命”时被红卫兵砸毁,散落在坟园四周。

  2008年4月,景子飞和岞曲乡分管旅游的齐冲一起到坟园勘查。他们先找到吴克明的两截断碑,拼到了一起。吴克振墓碑缺一截,咋都找不到。失望之余,两人回村和老乡聊天,有老乡说他家地头上埋着截断碑。叫来村民把断碑抬到坟园,“两块一拼,一个字都不少,太高兴了”。景子飞回忆道。

  吴登鳌是吴克顺长子,他的墓碑无疑是老坟园中最具故事性的一通,他无子,收侄子为继子。

  吴登鳌三弟叫吴及鳌,他的墓碑碑文显示,他在原配死后续了弦,夫妻和睦,他“孝顺父母,家以勤治,田以勤耕,睦乡和邻,非他人所能及也”。

  吴及鳌的大儿子吴修身活得也不错,他的墓碑碑文写着,母亲生他时死了,他父亲号啕大哭,担心没娘孩儿难成人。好在“皇天佑公,无灾无难,依然成人”,还生了四子一女,人丁兴旺,晚年幸福。

  吴登鳌堂弟吴步鳌之子吴三重的碑文,堪称全村最悲凉的一通。吴三重和儿子吴应兆,活脱一出“苦情戏”。吴应兆生下来不到50天母亲过世,没人喂养,他被送到一户姓程人家吃奶,六七岁才回到自己家。所幸吴三重继娶的张氏对吴应兆百般疼爱,唯恐他受屈。但没多久吴三重又病重过世,继母张氏把吴三重葬在祖茔里。吴应兆长大后娶妻王氏,王氏又早夭。吴应兆带着继母一起生活,感叹“家贫母老,少吃没穿,苦中又苦矣”。这通碑,折射出石头村并非世外桃源,在石头上生存时日艰辛。

  除了清朝石碑,村中还有两通民国时期的石碑。

  坟园中最华丽的一通石碑是“贾老孺人之墓碑”,立于1935年秋天。碑为古代楼门式样,有碑座和碑帽,碑文配有对联:“春祀秋(缺一字)馨香远,木本水源泽流长”。石碑左右壁还有附诗,右壁附诗:“佳成瘗玉几何时,百度春秋启后思。白蝶纷飞霜露冷,岘山未老隳泪碑。”

  全诗大意为先人已逝,生平所为启迪后人。在这个秋深霜寒季节,特立碑使之不会湮没无闻。诗中用了多处典故,此处不一一详解。左壁附诗为:“捍卫桑梓几位春,玉垒汤池表伊人。日落鸟啼想召杜,青山绿水照精神。”

  诗中所用典故“召杜”,指西汉召信臣和东汉杜诗,他们都曾为南阳太守,皆有善政,南阳人称其“前有召父后有杜母”。“召杜”后来变成了颂扬地方官的套话。

  与附诗相比,贾老孺人碑文还是很好理解的。讲的是贾老夫人是吴俊章原配,出身名门,娴静温柔,嫁过来之后,“爱劳并至,有古贤母之风”。她生了三个儿子,教导他们耕读传家,对三个女儿,培养她们有美好品行。

  另一通民国碑,是吴步鳌之孙吴应祥之碑,碑文极简单,“生前未详,仅知享寿四十有六,而据终矣。葬于祖茔。孺人马氏,另葬山前。生则同室,死不得同穴,以是为憾事”。这通碑立于1940年,是石头村坟园中最新的一通。它的发现,也很偶然。“村民提供线索,我们找到墓主人后人吴景云。当时吴景云在吃晚饭,饭碗来不及放下,就把我们带到他家老宅中,在一块大石板下面,我们共找到四块断碑,加上散落外头的一块,拼成这通碑。”齐冲讲道。

  无论是清代碑还是民国碑,每通墓碑上,都交代前后数代的延续情况,与家谱对照,丝丝入扣,堪称一部写在石头上的村史。

  吴氏族谱传承“族风族训”

  村史是刻在石上,也是写在家谱里的。“内乡县吴姓为一大姓,支派繁多,散居各处,人丁兴旺。吴姓也是望族,历来所出人才众多,自明朝末年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入内乡以来,总有人不断续写家谱,修建祠堂,保持了吴氏家族的顺序繁衍。吴垭的吴氏家族就是内乡县湍东镇龙头村堰坡组的一个分支,既有吴家碑文为证,又有吴氏家族族谱作凭。”岞曲乡王井村村委会主任吴丙合讲道。

  据《内乡县吴氏族谱》记载,吴姓起源有两种说法。

  一是先秦时期,“吴”“虞”不分,两字通用,吴人即虞人。以虞为国名的有两个地方,其中之一是周章王之弟仲武统治的虞国,公元前655年,晋借道伐虢,回军途中灭了虞国,虞国大部分百姓便以吴为姓,繁衍生息,成吴氏家族。

  二是自伏羲氏之后裔周太王开始。据《史记》记载,周太王名叫古公父,生于商末,膝下三子,为泰伯、仲雍和季历,均仁慈正直。为让王位,泰伯、仲雍从陕西迁到长江三角洲,两人入乡随俗,断发文身,当地人知其是周太王后裔,拥泰伯为王,建立勾吴(吴国古称)。泰伯无子,逝后仲雍为王。吴国相继七百余年,后被越国所灭。泰伯建吴国创吴姓,吴氏奉其为得姓始祖,仲雍为传姓始祖。

  越人灭吴后,吴国宗室四处逃散,从东南一隅走向大江南北,其中延陵支派损伤较小,其后裔大部分落户于洪洞县吴家馆。周晓锋告诉记者:“明朝天顺年间,吴氏先族由山西洪洞县迁居内乡县余关、马山口、王店三乡镇交界处的东孙沟村,方圆百里汉族吴姓皆由迁出,故名吴河老庄。岞曲乡石头村吴姓,便源于此。”

  南阳吴氏家族历来以农为本,他们勤劳耕作,尚武善斗,义气勇敢,精诚团结,逐步形成吴氏家族之族风。

  据石头村的老人讲道,清末吴凤山,为人豪爽义气,杀富济贫,曾为大匪首,民国初年被政府收编,兵乱时不忘家族,顾及百姓。一天他听见逃难人群中喊“吴大妈快走”,立即叫护兵撒名片给吴姓难民,并交代将毛巾绑在大门上,可免骚扰。乡亲们都到吴家避难,安然无恙。民国时的吴光华,自幼习武,为家族敢打敢拼。族中有人在外被无赖毒打,吴光华单人空手,力战数十无赖,打得无赖四处逃散。

  石头村的老人,还找出吴氏族训给记者看,大致有如下内容:“祖宗风范为楷,启发后世子孙。忍让谦恭安本分,正道公道做人。为官清正廉洁,为民正视逆顺。诚实忠信世代遵,礼义廉耻莫损。首要父慈子孝,更需夫和妇顺。仁义道德束身份,正己方可化人。前辈楷典传就,后辈常学永遵。千祥云集完美者,光耀吴氏满门。”

  吴垭石头村的吴氏家族,260余年前从别处迁来,在此延续数百年,在其充满向心力的家族文化里,族风与族训代代传承,使得小村淳风厚俗,乡情浓郁。

  这通石碑是石头村创始人吴迪元的墓碑,记载着石头村的起源。

 

文章录入:gohwu    责任编辑:gohwu 

 我要投稿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吴氏网二维码免责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有来自本站特约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有部分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图文,在此发布作品、留言、评论等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互联网规则。作品中 所涉及的思想、内容、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 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发表评论
    昵 称: 验证码:
    评 分:
    内 容:
    0/1000)

    提示:Alt+S快速发表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服务专用QQ :116539779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101565648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7-2014 China Mrs.Wu,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152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