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方便!欢迎您用QQ登录华夏吴氏网 会员区*发表文章   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用户登录 我要投稿

 | 首页 | 资讯 | 图库 | 社区 | 祝福 | 故事 | 企业 | 书籍 | 网建 | 纪念馆 | 手机站 | 
您现在的位置: 吴氏网 >> 资讯 >> 资讯 >> 考古 >> 正文
“走进宛西原生态古村落——内乡吴垭石头村”系列之一
作者:盛夏    文章来源:大河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11-20           ★★★

“走进宛西原生态古村落——内乡吴垭石头村”系列之一

  □记者盛夏文图

  2009年10月31日,北京国际竹藤大厦举行了第二届中国景观村落终审大会,南阳市内乡县吴垭石头村跻身“中国景观村落”之列,它是河南首家获此殊荣者。

  这一活动,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支持下,由中国国土经济学会、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委员会主办,两年一次,旨在摸清我国古村落遗存现状,让古村落景观得到更有效的保护和发展。

  南阳市副市长冯晓仙全程组织策划了石头村参评,她对石头村倾注了很深的感情。她告诉记者:“有条件参选地区,必须是有优美山水环境、有数百年建村历史的自然村落,村落里有众多传统建筑和人文景观,并且体现景观独特性、文化多样性和审美艺术性。村落布局、选址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吴垭石头村的当选,势必会对我省文化遗产保护、旅游经济发展起到示范促进作用。”

  在此之前,吴垭石头村于2006年被评为“省保”,2007年被收入河南省首批“古代及近代民居民间建筑保护名录”,2008年被评为“河南省民间文化遗产”。

  这个仅有四十多户人家的小山村,何以屡获青睐?冯晓仙道:“它的价值,在于它既小又大。说它小,只有四十几户人家,是带有家族地域特点的小村子。说它大,因为它是中国农耕社会的微缩景观,四十几户人家数百人,折射出一个古老民族的生存图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文化官员杜晓帆指出:“吴垭的价值绝不单是旅游价值,更在于它是文化遗产。文化遗产对我们每一个人、对我们的民族都很重要。”

  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委员会副秘书长张楠先生认为:“石头村的特点:一是单纯性。它是宛西地区乡土村落,房屋自建自住,正体现一种乡土文化。二是自然性。建筑学有种说法,好建筑好像从地下长出来的,好建筑好像是大地上的一个褶皱,这里的建筑就有这样的特点。它又有着自然的农业状态,这种农业状态与村落相融,人们在耕种时,从一粒种子的播种到发芽到收获,都能让人体会到生命的价值,这对现今城市的乐活群体来说非常重要。”

  吴垭石头村,始建于清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已有260余年历史,核心区现存石头房200余间,掩映在茂林修竹古藤老树之中。石头房以石头为基材,依山势而建,错落有致,从基石到屋顶,全由青石垒砌。石板桥、石台阶、石楼门、石院墙、石磨房、石畜圈、石窑、石井、石桌、石凳等随处可见。石头房与石头器具成为石头村“文化遗产”的载体。全村人共有一个老祖先,他们生生不息,形成了生动活态文化。260余年来,村民们在深山小村中,是怎样适应与改造大自然?他们有着怎样的经济生活?形成了怎样的社会图景和秩序?在小小的“人神同居世界”里,他们又怎样用生存细节进行着民族文化的传达?

  这些,都将是本系列逐一打开的问号。

  石头是小村“关键词”

  石头村给我的第一个意外是,它并非藏于深山,道路也并不艰险。它位于内乡县岞曲乡,距省道豫52线1公里。

  2009年11月5日上午9时许,记者和该乡党委书记周晓锋等人一起赶赴石头村。车下省道,一转弯,山岭连绵,皆大石磊磊。顺着窄窄的柏油路上坡,山势盘旋而上,未见村先见大片梯田,沿山层层开凿。柏油路尽头,错落石板路扑面而来,一个石头村一下子撞进眼帘。

  村头是一大片空地,地面刻画象棋格,十几斤重的石质象棋子随意摆放。石板路上有新鲜牛粪。之后,我在村路上数度遭遇牛粪,我开玩笑说:“这路不叫马路,叫牛路。”“牛的习惯,早晨把它放出来它才在外头拉屎撒尿。牛在这儿地位很高,是很多家庭的重要财产。”副乡长齐冲道。

  空地边是石头房院,院墙上晒着大花土布被,院子里摊着野菊花,看上去随意生动。一个70多岁的老妇人,推开树棍编的院门走出来,笑盈盈地和周晓锋打招呼,像夸自家子侄样夸他,说没他“路修不到家门口”。

  之后,我们开始了在石头迷宫中的漫游。一大片青灰、金灰、深赭、浅褐的石头房之间,石板路纵横交错,如同长长短短的虚线实线把房屋编织起来。通过石阶梯步入石门楼进入石院墙内,屋内屋外,看不尽的石质日用品,石盆、石缸、石槽、石磨、石碾、石碓、石桌、石凳、石磙、石窖、石井栏、石水池和石质牛栏、羊舍、猪圈、鸡埘,等等。在这里,石头是生活用具也是生产用具,它支撑建筑也参与生活,成为“石头房里另一个会说话的东西和载体”。

  冯晓仙曾多次到石头村,她以女性的细腻反复体味这些石质用具,她说:“这些石质用具非常了不起,你要去领略它,与它互动,跟它对话。一盘小磨你去推一推什么感觉?一张上百年的石桌,你坐那儿喝茶什么感觉?我们把这些古老石质物品搜集到一起,会找到令人感动的东西。我曾到过一个地方,那儿竖了3000多个拴马桩,排着队像士兵一样,它们也会说话,也会让人感动。石头村里那些石头用具,也是内涵很多、震撼人心的。”

  就小村而言,人是主体,支配石头。就大山而言,石头是主体,而人筑的小村落不过是另一种形态的鸟巢与兽舍罢了。在石头村行走,我一边感慨人类自身的渺小,一边感叹人类生存韧性的伟大。

  石头村不大,但走着走着我就走迷了。远兜近转,村落比实际大小膨胀出许多。这是因为,几十户人家,皆依山筑宅,有的是上房下院,有的是房院一体,还有的是两房两院呈阶梯状分布。因为要借山势地势,它们并不规整划一、横平竖直,而是高低错落、虚实相间,村景反而耐看许多。

  石头村村史开启自1743年,吴姓族人一辈辈采石建屋,后坡上的起石坑仍在,屋内屋外石器具仍是百年来的旧模样。“贫穷和封闭造就了这个石头村落。漫长时间把它锻炼成了凝固的历史,使它负载了浓重的文化。于是,村中一切都成了文物。村民无意中创建了一座博物馆,现代文明遗忘了这个小村,这个小村却获得了独有的存在价值。”南阳名作家周同宾感慨道。

  “蚌病成珠”创石头建筑艺术

  有260余年历史的吴垭石头村,因为全是吴姓人居住在石垭上,故得名。其奇异风貌是如何铸就的呢?

  周同宾说:“古语说蚌病成珠,蚌的痛苦凝成了珍珠,先民的艰苦劳动创造了生动的艺术。”

  由于条件艰苦,吴氏族人发挥聪明才智和创造力,以此地丰富的石灰岩、水泥灰岩、白云岩为基本材料,依山建房。此类岩石石层外露,材质硬度适中,节理裂缝分层,易于开采,而且岩石既有大而厚的块石,也有小而薄的片石,可切割成不同形状规格,发挥各种用途。

  石头村村民建房时,有的视山坡陡缓,分层筑台,在台地上建房;有的在地面不等高的空间里,采取屋顶等高地面不等高的办法建房;有的干脆后墙紧靠陡峭崖壁,其他三面以石头砌墙,以扩大使用空间。石头房平面布局依天井形状分别呈“凹、日、目”三种字形。大部分石头房为院落式三合院,也有两进院、三进院的。

  石头房大多用木构架承受屋顶及阁楼荷载,木立柱用料不大,柱径20~30厘米。墙体有用毛石堆砌的,也有用加工精细的石片石砖砌筑的,用黄泥巴或自烧白灰勾缝。屋面将青瓦或片石置于固定在木椽上的斜笆席(用荆条所编)上,上下彼此搭接,互相叠压,若从高空俯瞰,屋顶宛若鱼鳞兽甲。窗户较小,石料砌筑的窗户有平拱形、圆弧形等。也有很多窗户是疏疏落落的木质窗棂,里面糊上窗纸。

  石头村建筑文化集中体现在石头房的修建上。“石头房全部使用拱形梁,它设在主立柱之上、瓜柱(梁柱中两层梁间短柱和支撑脊檩的短柱)之下,梁的拱形结构减少了瓜柱长度和重量,把房顶压力分解到两边墙壁上,减轻了房顶对柱梁压力,使房子经久耐用。你再看墙壁,一尺半宽石墙全由四指厚片石干垒,只用黄泥和自烧白灰勾缝,也坚固异常,风刮不进,雨淋不透,火烧不裂,冰冻不酥。从外面看,墙壁缝隙很大,从里往外看,一点缝隙没有。这是因为建造时,内墙已用麦秸泥把墙搪平了,非但不透风,而且冬暖夏凉。”齐冲道。

  村中最豪华的石头房,是村子中心的一座三进院房子,它依陡峭山坡而建,村人戏称为“宫殿”。它的头进院里,左边是全村公用碾房,右边是座大牛屋,现已全扒,只余一片空地。从这儿向北走,上四五级台阶进石门楼是第二进院,西厢房只残剩一堵后墙,岞曲乡王井村村委会主任吴丙合(石头村行政归属王井村村委会)道:“清代这儿本是村里的老私塾,全村小孩都在这儿读书。”

  再向北走,进第三进院落,上房高大,屋顶塌毁大半,但梁柱不损,“房倒屋不塌”。上房进门处有个顶天立地大柜子,是做隔断用的。虽残破得不成样,但从这个柜子依稀可想见当日的“奢华”。

  这进院落内,东厢房竟然是两层楼房。东厢房北侧屋山头上,有石头台阶数步,这算是外楼梯。楼侧开门,楼西面向院内方向开窗。我问:“二层楼里头能直起腰吗?”“没任何问题,住人放东西都行。”吴丙合答道。

  能造三进楼院,可想当年的建筑水平。打小在石头村长大的吴丙合说:“祖辈挖石盖房子、铺石板路,村民们对石头特性了如指掌,怎么挖石头、打石头、使石头,个个

  都是能工巧匠。我们小时候上山放牛,别的不用,用个石头锤,把石头破开缝,一个叠一个,在山上盖些小房子,下雨时钻进去避雨,这些小房子现在还在。”

  岞曲乡政府原综治办主任朱振豪道:“盖石头房子,虽用料笨重,但也很有技巧。根基要打大点,不然就倒了。很多房子还有院墙墙体都是双层的,非常结实牢固。常常顶都塌了,双层墙体依然如故。”

  盖石头房要花费多少工时呢?村民吴新培说,他家的石头房子是他亲手盖的,盖于上世纪70年代,六间房子,花了两年时间。

  周晓锋道:“古老石头房,是昔日苦难生活的印记,但岁月荏苒,它更象征着一种适应自然、改造自然、顽强不屈的精神。”

  石头演绎沧海桑田变幻

  在吴垭石头村,我发现家家院落里都堆放着一些奇特的石头。有的圆溜溜的,或大如脸盆,或小如拳头。如果砸开,你会看到像蛋壳、蛋清、蛋黄般的结构,这是火山蛋。还有些石头,土黄色,状如马蜂窝,个头不小,但拎着很轻,这叫糠包石。这些东西是怎么形成的呢?

  火山蛋就是火山喷发的产物。至于糠包石,是火山喷发之时,因浓厚泡沫伴随岩浆和火山石,遇泥土或植物茎叶凝固,融为一体所形成。有的糠包石,放在水面不下沉,如果你在其下方浇水,上面种小花草,还能生长。

  除了供玩赏的石头外,我更关注石头村建房的石头,它们又是什么呢?

  它们来自村民俗称的“板岩”。板岩样子像“千层饼”,个头巨大,层数很多,四指厚的青石板中间加一层一二指厚的红石板。华中科技大学万敏教授到此地考察,解释它属于“水相沉积岩”。

  万教授认为,很久以前,这里是河边或海边,有大量淤泥或红沙淤积沉淀。经地壳运动,这些淤泥和红沙变成岩石,淤泥变成较坚硬的青石板,红沙变成较脆弱的红石板,人们用钢钎从红石板处下手,把一块块大石分解成一片片板材,才有可能打造起这奇异的石头村。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州立大学终身教授胡世雄先生,是内乡走出去的最年轻博士后。他是国内多所名校的客座教授,也承担国家地理项目。他在某次回国讲课时,曾应邀回石头村进行考察。

  胡世雄考察认为,石头村石头种类和地质地貌具有明显的古海底地质构造特征,由于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影响,使这里沧海变成陆地。经过亿万年自然界的塑造,才成为今天这样。

  令胡世雄更感兴趣的是,在石头村有限区域范围内,珊瑚、三叶虫、腕足类古生物化石十分丰富,古海底地质条件下常见的岩石如沉积岩、变质岩、岩浆岩、玄武岩、板岩、陶粒页岩、白云岩、煤矸石、高岭岩(土)等和五氧化二钒、金属镁矿物质资源丰富,他认为,此地“是地质科学研究和青少年科普教育的绝佳去处,也是矿物质资源开发利用的好地方”。

  到南阳市内乡县吴垭石头村,犹如进入了石头迷宫。在这里,石头是生活用具也是生产用具,它支撑建筑也参与生活,成为“石头房里另一个会说话的东西和载体”。

 

文章录入:gohwu    责任编辑:gohwu 

 我要投稿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吴氏网二维码免责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有来自本站特约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有部分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图文,在此发布作品、留言、评论等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互联网规则。作品中 所涉及的思想、内容、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 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发表评论
    昵 称: 验证码:
    评 分:
    内 容:
    0/1000)

    提示:Alt+S快速发表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服务专用QQ :116539779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101565648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7-2014 China Mrs.Wu,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152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