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虔州刺史初公乃宣公之祖也;宣公之考曰简公。”
纵观以上五点,其中(1)和 (5),《南丰谱》都提到了。而《台湾谱》提到的(2)(3)(4),则是《南丰谱》所缺的。
我在试议宣公之七:《源流》中,曾提到:文福的《根源记》,是采宋代的吴氏远祖世系,因此,与现代的 《大统谱世系》是有区别的。例如:“季札者乃宣公五十一世孙也”,《大统谱世系》“季札世系”有二,一是“重道世系” ,则“季札者乃宣公六十九世孙也。”;二是“征生世系”,则“季札者乃宣公七十一世孙也。”;由于“季札世系”变了,“泰伯”也不是“宣公七十世祖” 了。再说,现代认定“泰伯”是“吴姓开氏始祖”,“弃”自然就不是“宣公九十一世始祖”了。不过,要肯定,在宋代,以上提法是对的!时代变了,我们也要“与时俱进”,不要“因循守旧”,去探讨过去的历史文献。
《台湾版》为文福公撰写的《根源记》,填补了部分内容,但视其整篇的中心思想,还是以“蕃衍”为主题,前段补充的“源流”,与整篇的“蕃衍”内容相比,并不超过十分之一,所以,《台湾版》的《宣公源流记》,还不如南丰版的《宣公蕃衍录》命题,来得贴切。因此,我把《台湾版》的《宣公源流记》,放在“蕃衍”栏这里,与南丰版的《宣公蕃衍录》,一起探讨。
关于两版本谈到的“蕃衍”内容,包括迁徙、定居、蕃衍等内容基本相同,总的来说,就是“纶公生十子四十七孙、经公三子十一孙、绍公五子十九孙,各从徙居矣”,于是“三子十八孙七十七曾孙各徙逢井、逢塘、逢源,即为家矣。”由于内容繁琐,在这就不一一详说了。但有一点,值得大家注意的就是 “三子十八孙七十七曾孙”的所有居住地,均在江西省范围内,并无徙居外省的记录。
除了有关《源流》和《蕃衍》话题外,还是回到我们特别关注的“孟家封”问题上来吧。到底曾孙忠敏,他又是怎么说的?
在《南丰谱》的《蕃衍录》里,提到:“配蜀主孟知祥嫡妻何氏之女”,后“孟知祥称帝,封公为蜀王,公义不受,”所以:“携三子及孙,举家徙居江西。”
在《台湾谱》的《源流记》里,则只提到:“娶蜀主孟知祥嫡妻何氏之女”,而没有提及:“孟知祥称帝,封公为蜀王,公义不受,”之“徙居江西”缘由。
忠敏撰写《蕃衍录》时已是古稀之年,年届七十岁了,他说“吾祖若考及诸父,自蜀徙居于此,九十余年矣。祖考诸父亦弃世矣。”
忠敏是文福的长子,文福是宣公的嗣孙,前辈都去世了,他应该是当时的“族长”,且阅历很深,对宣公的“蕃衍”,了如指掌。他遵父亲文福《源流记》遗训,仍称宣公是“娶蜀主孟知祥嫡妻何氏之女”,而不是 “娶蜀主孟知祥之女”的说法。但“封公为蜀王”与“封公为驸马”,“公义不受”与“惭愧不受”,意义上,两者差别很大,差别在那里?容后再谈。
附件一:《南丰谱》之《宣公蕃衍录》
附件二:《台湾谱》之《宣公源流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