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庄法相寺
文/吴小元 叶彩霞
法相寺位于丁桥官庄五甲里村北部,占地数亩,地形犹如一只凤凰落地。据说曾有一只硕大的凤凰由北向南飞翔,最后落在此处,传说村头上的两口井就是凤凰的两只眼睛。
法相寺的记载比较早,在明嘉靖《泾县志》云:县南三十里,宋元嘉中创。景泰癸酉,僧法瑶建。据清嘉庆《泾县志》引《郑志》记载:法相寺,在县南三十里,南宋元嘉中建,唐会昌中废。南唐保大中复兴。宋端拱二年赐额。靖康时又废。绍兴中释惟肇重建。秘书少监曾几为记。明景泰癸酉僧法瑶重建。有“可赋亭”。相较于明时记载要详实一些。其后至清朝,在被当地村民保护留存下来的《重建法相寺可赋茶亭乐输碑记》:“法相寺建自南宋元嘉,可赋亭建自大明景泰,以迄国朝,年历千余,其间兴废修葺者,刊于前石。至咸丰辛酉,惨遭兵劫,寺亭俱废。同治乙丑僧凌溪仝董首募化重建寺宇,其中僧故。后释兰泉及原董首复募,从皆踊跃乐输,寺亭俱成,由是禅灯不灭,行人茶汤得便,使古迹常存而不致湮没者,总由神助,实赖人为。”后附捐输者具体名单。可赋亭在清末战争中被毁。
咸丰辛酉(公元1861年),因此地地势开阔,当年太平天国军在黄村、官庄一带安营扎寨。官庄是主战场。清军出南门破营,不曾想中了太平天国军的埋伏。清军死伤惨重。法相寺与可赋亭毁于其时,当与历史记载相符。亭与庙被毁之后,于同治乙丑年(1865年)由寺僧凌溪募捐得修,期间凌溪病故,后僧人兰泉及原来的一帮人重新募捐,众人皆乐于捐助,其中又以张、汪、黄、吴姓居多。不日落成,使得禅灯不灭,行人茶水得便。
民国时期,法相寺建筑为五间两进,旁边有一排小屋,第一进大门是圆门,其余为方门,前后房屋之间用天井相连,周围竖立着石碑。偶尔做道场,在观音菩萨生日当天香客盈门。解放后因破除迷信,香客稀少。前一进分给了几户穷困人家,后来因人丁不旺陆续搬走,由互助组出钱买下成为官庄乡办公地,随后又开办学堂。至文革,于1968年被拆除。后一进维持法相寺的佛事活动。前进拆除了,后进于1969年因年久失修遭暴雨侵袭而倒塌。
2006年又有信士重建,2008年竣工。新建的法相寺坐北朝南,距原址南约300米远,有主房3间,东边小屋2间,西边土地庙一座,有焚香台一座,同时立重建法相寺捐输功德碑以记之。
泾县茂林都人吴时显,宋绍兴时期的庚辰进士,其诗被评为“风骨遒利,洞庭之亚”,曾作过《法相寺可赋亭》诗,这是在县邑材料中留存不多的关于法相寺的诗词。
诗曰:
尘埃谁复识瞿昙,高座风生玉尘谈。
露浥芙蓉心与净,香浮薝卜鼻先参。
杜陵托兴歌茅屋,山谷留情赋草庵。
试叩禅关闻密语,前三三与后三三。
偏僻之地谁知会有菩提高坐呢?正如石碑中所言:古迹常存而不致湮没者,总由神助,实赖人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