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方便!欢迎您用QQ登录华夏吴氏网 会员区*发表文章   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用户登录 我要投稿

 | 首页 | 资讯 | 图库 | 社区 | 祝福 | 故事 | 企业 | 书籍 | 网建 | 纪念馆 | 手机站 | 
您现在的位置: 吴氏网 >> 资讯 >> 文籍 >> 随笔 >> 正文
三门泰伯后裔探访  
作者:雨季风    文章来源:雨季风摄影博客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2-14           ★★★

      2013年5月12日,我们一同前往周朝让贤皇帝伯的故里——三门县吴岙村。这个从陕西出逃至荆蛮的帝王,从十二代的子孙来到风景秀丽的环山带水的三门吴岙定居,现族人已是第五十七世,吴宣义至今l 000余年,如今已经发展成一个乡镇,成为台州的一个旺族。

       走进吴岙镇,一条弯曲的老街,把我们引到了吴岙的吴氏祠堂。村里的老人们看到我们的到来,十分热情的接待了我们,老人戴着一个老花眼镜,细细地向我们细述着吴氏家族的发展历史,老人们告诉我们,他们的祖上是泰伯,吴国第一代君主 ,他们是泰伯后裔,村中的吴氏的祠堂是用来祀奉祖先的。我们细细品赏这精美的建筑,老人告诉我们,祠堂建于清乾隆年间。坐东朝西,由大殿、后殿、厢房、戏台等组成的四合大院,建筑面积为500平方米,进深27米,宽19.5米。大殿面宽三间,通面宽11米,进深10.5米,大门牌楼式,梁架抬架穿斗混合结构,画梁雕栋,硬山顶。祠前有照壁。大门经戏台至大殿均石板铺地。戏台高1.4米,面宽4.5米,进深4.1米,台面可以装卸,歇山顶,抬梁式,有藻井。第当过年宗族祀奉活动时,祠堂大门打开,戏台中间要拆下,中间让族人行礼穿过,年年活动让族人都来祀奉先祖,凝聚族人,不忘祖训。

      走在吴岙古街上,不时的会有吴氏族人向你介绍他们村里的名胜古迹,一位老阿妈告诉我们,他们村里有一句名言::“三塘七井半边月,六板桥头十二窗,水上凉亭二十柱,弯曲老街皇亲走”。让我们大家深感这个村真是有历史文化的底蕴,于是我们就去寻找这精美的顺口溜的地方。围绕村中的小路,绕村一周,此时我们明白了,随时代的发展,三塘现在由于建筑占用,现在只留下一口不全的水塘了,半边月是一口半月型的水塘至今保留完好。六板桥头只是一个溪水穿村而过的小石桥,现在石板换上了水泥板,十二窗因为早些年的大火化为平地。水上凉亭现在保存的完好,但周边卫生环境太差,现在成了外地打工者的纳凉之地。吴岙人说不会说这四句话就不是吴岙人,我们看了只是佩服吴氏的祖先真会做文章,这简单地理格局被他们的祖先做的如此诗情画意。我们在村中行走,看着那古老的石雕,那残存的破落的古宅,不规则建设的新房,心中不免一阵酸楚,拯救古村,拯救这美丽的皇帝故里,已真是迫在眉睫了。

    (泰伯 tài bó,一作太伯),吴国第一代君主。姓姬 吴氏 名泰伯 商末岐山(在今陕西)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即周太王)长子。太王欲传位季历及其子昌(即周文王),太伯乃与仲雍让位三弟季历而出逃至荆蛮号勾吴。 

        三门吴岙村素有:“三塘七井半边月,六板桥头十二窗,水上凉亭二十柱,弯曲老街皇亲走”。
      唐乾宁年间(894-898),浙江临安南庄人董昌,任义胜军节度使,割据两浙,后自立为帝,国号“大越罗平”,自称“圣人”。董昌听说会稽吴宣义,讳集义,字气生,号浩然,智勇双全,准备征召任为司马。吴宣义以董昌僭位,拒不就职,携妻叶氏和百乘、百明、百家三子由宁海县仙岩庄迁唐峰山下(即今龙头山下),见此地环山带水,遂在此落户,是为吴岙始祖。吴岙吴氏至宋代时开始兴起,时曾有千户人家,成为当地望族。村中曾建有西山书屋、东山书屋,培养子弟习文炼武,科举蝉联,自古文风昌盛。吴岙村建筑颇有特色,古有“三塘七井半边月,六板桥头十二窗”之称。



族谱上的先祖像(民国版)

    始祖吴宣义,不愿为董昌效力而举家由越州迁宁海(今三门)。分有吴岙、东谢、桥下、陈岙、界溪、上界溪、菜湾、油麻岭、长冈、竹墩、下吴、岙口、山岙、三岔、南岙、马胡、长田、汪家碧潭、横渡、快岙、三程、山后,以及吴台县山尉下丁、六棱、大路吴、花桃,还有临海市的高塘、大宕、丰林、岭头、西岙、小坑、隔水、桑园、石年、下万,象山县的勺溪、羊坑、东旦、甲沙,宁海县的岭脚吴、银杏村、叶家、胡陈、历洋、连浦、大城塘、励岙、西池等地,共54分支系。
   三门吴氏从吴宣义至今l 000余年,已成为当地著姓。
《史记泰伯世家》中,记载了春秋时吴国王室的起源及其世系: 

 

  神龛上的先祖

    吴泰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泰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勾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
吴太伯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儿子,他还有一个弟弟仲雍和一个同父异母弟季历。季历和他的儿子昌都素有贤名,季历母亲为太姒,是商朝贵族之女,周太王因此有立季历为储的想法。后来季历继位做了周季王,他的儿子昌就是周文王姬昌。太伯在荆自称“句吴”。到了周武王姬发灭了商后,就叫人找到了仲雍的后人(泰伯无子)周章,正式册封周章为虞侯。
太伯与弟仲雍同避荆楚,最后定居在梅里(在今无锡梅村)。土著居民来归附者有千余家,奉立太伯为当地的君主,称吴太伯,自号“句吴”。 不过泰伯兄弟有没有到达江南,这是一个没有定论的说法,将梅里定在无锡的,是南朝无锡令刘昭在注《后汉书·郡国志》时开始这一说法的。以前古籍所说的梅里究竟在哪里,至今一直难以确定。

    三门吴岙家族的版图

商代末年,中原地区侯王用兵频繁,太伯深恐兵祸波及,在梅里平墟修筑城郭名曰“故吴”,但这一说法没有历史记载,在当地也无古城遗址,只是无锡今天有人这样推测。相传太伯定都梅里后,大力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曾“穿浍渎以备旱涝”。相传太伯开凿伯渎河,它流经坊前、梅村、荡口,直至漕湖,全长43公里,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人工开凿的第一条河流。无锡清名桥一段俗称“伯渎港”,一作百渎港。伯渎河的开凿,使当地百姓世受其利。但黄土高坡的人怎么会水利,刚到南方怎么能调动大量当地人力开河,这实在使人难以置信。孔子在《论语.泰伯》中云:“泰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德而称焉。” 太伯三让天下和开发江南的功德,几千年来,一直为后人所敬仰。
太伯无子,卒后由其弟仲雍继位。太伯葬于梅里东(今鸿声镇)之皇山(后名鸿山)南麓;其弟仲雍葬于常熟虞山东麓。东汉永兴二年(154年)四月,腐败的桓帝见政权风雨飘摇,命吴郡太守麋豹监修太伯墓,并在吴郡郡城中建造太伯庙,供人们祭祀瞻仰,借此宣传泰伯的让国精神,希望能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资治通鉴》说一些不服邪马台国的倭人以他与他兄弟仲雍为始祖。
吴太伯被后世奉为吴文化的鼻祖。
泰伯把周朝王位让给他的三弟,后携二弟一路向东,泰伯的高风亮节感动了荆蛮,“荆蛮义之,从而归之者千余家。”于是,太伯在中国东南长江三角洲地区(即三吴中的东吴之地)重建国家,国号依旧叫“句吴”,并在今江苏梅里(现名梅村乡)营建早期城市,作为都城。泰伯奔吴,给落后的江东地区带去了北方文明的种子。而泰伯、仲雍在新的生存环境中,不畏艰辛、勇于开拓,数年之间,人民殷富,终于在东南地区牢固地站稳了脚根。为后世强大的吴国打下了基础。这位品德高尚的开拓者去世后,就葬在他东迁的最后落脚点也即他在东南重新开拓新天地的据点一一梅里平墟。至今,无锡市东三十里的鸿山(也叫东皇山、梅里山)仍有这位开拓者的墓庐,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墓用青色的大理石砌成,’高2米余,直径3米多;墓顶填以黄土,常年绿草如茵。墓碑是四方形,正面刻着“泰伯墓”三个古朴典雅的篆书大字。墓前矗立着两根高大雄伟的华表,华表上雕刻着威武勇猛的雄狮。墓前建有供祭祀用的享堂,建于公元18t8年。享堂门旁石上镂刻有齐彦槐书写的一副对联,概述、歌颂了太伯的最大功德,其文是:志异征诛三让两家天下,功同开辟广杯万古江南。
相传太伯去世后,吴人无不悲恸欲绝,哭声震天。百姓争相向他的遗体敬献鲜花,顿时漫山遍野花草无存。许多后去者不忍空手而归,聚众商议,太伯生前最喜种麻,于是大家各采束麻束系腰间,以表达人们的敬仰怀念和哀悼。这二风俗历经数千年,在民间至今流传,遂形成了中华民族为去世的长辈披麻戴孝的丧葬礼俗。吴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开拓者的不朽功勋,将他在梅里的居所改为祠庙,这就是今天的“泰伯庙”,又名“至德寺”,老百姓亲切地叫它“让王庙”。今天那威严雄伟而富丽堂皇的泰伯庙是在明清古庙址的基础上翻修重建的。大殿前有明代修建的石牌坊,上书“至德名邦”四个大字,醒入耳目。唐代著名诗人陆龟蒙就曾有《和泰伯庙》一诗颂之:“故国城荒德来荒,年年椒尊湿中堂。迩来父子争天下,不信人间有让王。”后代骚人墨客,多有颂泰伯庙的诗文遗墨。
传说农历正月初九是太伯的车日,所以每逢这日,梅里一带人民纷纷前往瞻仰朝拜。农历清明节,梅里乡俗更有祭祀泰伯庙的隆重节日活动。
吴姓起源

      上古时已有吴姓。一是舜的后代有封在虞的,因"虞"与"吴"音相近,故舜后有吴姓。一是颛顼帝时有吴权,其后亦有吴氏。一是少康帝时有神箭手吴贺,其后有吴姓。
  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是黄帝轩辕氏的直系后裔。商时,黄帝的12世孙古公亶父(周太王)建立了周部落。太王有三子,其中小儿子季历颇有才干,生子姬昌,姬昌出世时,有圣瑞出现,所以太王就属意姬昌接位。太王的大儿子太伯和二儿子仲雍知道了父王的意思是先传位给季历,再传位给姬昌,就决定自动让贤,便一起南下荆蛮(周人敌视楚国的称呼)。太伯和仲雍给当时比较落后的江南带去了中原先进的文化,被当地土著推举为君长,号称句吴。太伯死后,由仲雍继位。周武王(姬昌为文王,其子姬发为武王)灭商后,仲雍的3世孙周章为诸侯,国号改称吴,并追封太伯为吴伯。至仲雍的第19世孙寿梦称王,建都今江苏吴县。寿梦的第四子季扎本该继承王位,但他避而不受,逃到延陵以耕田为生。此后吴王寿梦的后裔分为两支:一支在政治上发展,出现了吴王阖闾,吴王夫差等著名国君;另一支则是季扎及其后裔独立发展,人丁繁衍众多,构成了当今吴姓的绝大部分。吴国被越国所灭后,其子孙便以国为氏,称吴氏。

  吴岙吴氏命名行第(自二十一世)
抄录自《吴氏家乘》吴岙新三房桥下大槔(该字可能有误)公下克理公派
世第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名行 克 彦 延 宗 士 启 之 天
字行 尚 宜 时 汝 君 卿 甫 叔

世第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名行 兆 锡 嘉 宏 维 其 元 伟
字行 伯 允 季 孟 显 有 生 从

世第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名行 善 沧 志 学 咸 奕 予 嗣
字行 公 光 攸 贤 邦 正 同 才

世第 45 46 47 48 49 50
名行 延 升 懋 德 万 斯
字行 用 吉 昭 仁 引 如

十六世祖饭松老人家训节选

百行莫先孝弟 不孝不弟 是曰不仁 不仁是不人也 自今以后族中有伤阙考心 勿只阙兄者 屏诸不齿不得会拜于始祖之庙.....周之盟载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异姓殊族欲其相保矧初本一人之身者欤其有强凌弱众暴寡富欺贫贵侮贱者是始祖不容也族共告之。。。。。。

位于三门县高枧乡吴岙村, 建于清乾隆年间。坐东朝西,由大殿、后殿、厢房、戏台等组成的四合大院,建筑面积为500平方米,进深27米,宽19.5米。大殿面宽三间,通面宽11米,进深10.5米,大门牌楼式,梁架抬架穿斗混合结构,画梁雕栋,硬山顶。祠前有照壁。大门经戏台至大殿均石板铺地。戏台高1.4米,面宽4.5米,进深4.1米,台面可以装卸,歇山顶,抬梁式,有藻井。

浙江中部最具代表性的古村落———
仙居县高迁古村
  高迁古村位于风光秀丽的仙居县白塔镇境内,与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神仙居、景星岩相邻。仙居山水的神奇美与高迁古村的古典美得到绝妙的组合,使游人荡气回肠,感慨万千,视不游高迁古村为一生遗憾。东为开阔平原,南依鹰嘴山和景星岩,西邻白水溪。古村总面积1平方公里,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村拥山环水,河流纵横,果园丛林,田园风光,是一处融山、水、古建筑群为一体的民俗文化旅游圣地。
  高迁古村是吴氏家族的聚集地之一,仙居吴氏一族,祖根无锡梅村,史上曾涌现北宋龙图阁大学士吴带、南宋左丞相吴坚(右丞相为文天祥)、明代左都御史吴时来等杰出人才。高迁古村始建于元代,几经变迁,现存建筑基本保持明末清初的风貌,是浙江中部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古村落。依照太和殿模式,相继建成六叶马头四开檐“三透九门堂”楼房十三座(称宅院),除烧毁二座外,现存十一座。每座宅院风貌特异,各具风格。古宅雕刻以质地分,有木雕、石雕、浮雕、雕刻技艺精湛;按内容分,有表现自然山水,反映传统戏剧故事,表现才子佳人。众多人物形神皆备,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它们是我国古代民居雕刻艺术的集中体现,特别是石子门堂的镶嵌堪称中华古居的瑰宝,具有很高的观赏和研究价值。如此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体留存至今,实为难得罕见。现在对外开放的有七个宅院、十个门堂,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院落民居山水环绕,天人合一意境美;白墙灰瓦流水柳树,世外桃源心境美;雕刻画栋多元窗户,石子门堂,文化艺术融合美;居乐古戏花灯节事,生活情趣真实美。还具有很强的旅游休闲体验价值,古今落差对比,感悟历史变迁(宋、元、明和清,从古游到今);回忆童年生活,满足怀旧心理(老年人过去的生活居环境);民风民俗民艺,体验耕读文化(纺纱、织布、捣年糕、民乐、水车、风车、针刺无骨花灯等)。人与古村相得益彰,一幅与世无争的平和景象,常令到此一游的客人羡慕不已。
  古村为让游客游得尽兴,玩得开心,挖掘再现了仙居传统婚俗表演和传统婚宴“八大碗”。真正让游客游一趟仙居,做一回神仙,品一品仙菜,娶一位仙女,做一次新郎。鼓乐喧天的场面,风情万种的新娘,妙趣横生的表演,令游客捧腹大笑、倍感年轻,乐不思归!
  有句俗话说得好:水往低处流,人往高迁走。高迁古村真诚地欢迎各位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文章录入:gohwu    责任编辑:gohwu 

 我要投稿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吴氏网二维码免责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有来自本站特约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有部分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图文,在此发布作品、留言、评论等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互联网规则。作品中 所涉及的思想、内容、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 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发表评论
    昵 称: 验证码:
    评 分:
    内 容:
    0/1000)

    提示:Alt+S快速发表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服务专用QQ :116539779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101565648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7-2014 China Mrs.Wu,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152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