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吴氏巨颅兽
吴氏巨颅兽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古老的哺乳动物,生活在侏罗纪早期(1.95亿年前)。这种动物现在当然己经不存在了,其化石是1985年在中国云南禄丰出土。发现者是现任加拿大国家博物馆副研究员的吴肖春。吴氏巨颅兽虽然称之为巨颅兽,其实这个动物的身体并不大,只是它的头颅相对躯体而言显得特别大,他体重2g,从鼻尖到尾部不过32毫米,头盖却有12毫米长,全身长着短毛。它的头骨化石最初被认为是一块骨片,但经过对化石的仔细清理和长期分析,科学家们发现,该化石解剖特征与那个时期的爬行动物大不相同。吴氏巨颅兽已经具有哺乳动物的下颚关节了。科学家们从该种动物身上找到了大头颅、中耳比较进化以及耳骨和下颚分离等明显的现代哺乳动物特征,而在此前这些特征仅能在1.5亿年后的动物身上找到。这比学者估计的要早约4000万年。
吴氏巨颅兽
由于其头骨必须经过多年的精心工作从其周围的岩石中解放出来后才能进行研究,因此这种动物在哺乳动物演化过程中的特殊地位一直到2001年才被确认并发表。在经过对化石解剖研究和系统分析之后,2001年5月25日,美国的《科学》杂志发表了一篇论文,肯定了我国古生物学家孙艾玲及其带领的研究所吴肖青,在云南禄丰盆地发现的头骨化石,代表这一种新发现的原始哺乳动物化石。科学家给他取了一个拉丁文学名----Hadrocodium wui ,意为“大而饱满”,中文意思就是吴氏巨颅兽。中美两国科学家一致认为,它是世界目前已知最小的中生代侏罗纪早期的哺乳动物。
吴氏巨颅兽纤小的身躯显示,其食物是非常小的昆虫;它异常大的头颅暗示其新陈代谢非常迅速,因此必须边走边吃,并能在黑暗的环境中维持自己的体温。为了躲避恐龙的袭击,这种小小动物有着比恐龙好得多的视力,并很可能是昼伏夜出
二、吴郭鱼
吴郭鱼是非洲热带淡水鱼,也称为罗非鱼,也叫非洲鲫鱼,为一种中小形鱼。由吴振辉、郭启彰两位先生于1946年从印尼经新加坡引进到台湾。为了纪念他们,就取两人的姓相连做鱼的名字。由于在中国有些地方的方言中,吴鱼二字发音相同,所以吴郭鱼在这些地方,就被读成“吴国吴”或“鱼国鱼”。
吴郭鱼和鲈鱼相似,可以存活于在湖,河,池塘的浅水中。在面积狭小之水域中亦能繁殖。甚至在水稻田里能够生长。也能生活于不同盐分含量的咸水中,它有很强的适应能力,且对溶氧较少之水有极强之适应性。天然抗病性强,绝大部分吴郭鱼是杂食性,常吃水中植物和碎物,能以谷物,藻类及腐败物为主食,幼鱼存活率高,养殖所需空间小,成长快,6个月即可达于上市之体型(12-15厘米)。若水温较高则终年均能产卵。而且它肉多,肉质嫩,没有小刺,大人小孩吃起来都很安全,不会被鱼刺卡住,虽然微有土腥味,但因其价格便宜,成为大众食物蛋白质的重要来源,所以很受欢迎。吴郭鱼在已经在中国大陆也很受欢迎,烹饪中常把它当作鲤鱼来处理。在美国现在也很受欢迎,通常在餐馆中被称为“white fish"。
当初引进时只有十三条,因为在高雄长得很好,后来台湾各地都养这种鱼。逐渐地,吴郭鱼类成为台湾的重要食用鱼,许多的淡水鱼池都大量地养这类鱼。被称为台湾国宝鱼或台湾鲷。现在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养殖。估计年产量为1.5百万吨,这数量相当于三文鱼的年产量。有很高的经济利益。1957年从越南引进中国大陆,又名“越南鱼”。印度一位学者发展并散布清水养殖(使用吴郭鱼)的廉价技术, 获得2005年世界粮食奖。
目前台湾的吴郭鱼大多是杂交种。已非1946年时吴与郭两人引进的土种。
三、动物分类
关于动物,人们指的是鱼虫鸟兽,科学家们对动物的划分,不完全是按动物的生存环境来区分,如同对植物的划分那样,也不是按植物的体形大小或气味这些外在的性质来区分,如以前的贴子(网址/Article/news/new/201302/15045.html)所示,科学家们对植物的区别,是按其有没有花,有没有种子,有没有根,有没有叶绿素,这些在生存与繁衍的根本问题上的不同而区别的。
而且,对于花的分类,有雌雄异株的(雄花与雌花不长在同一株树或草上),有雌雄同株的(雄花与雌花长在同一株树或草上),后者还有雌雄异花的((雄蕊与雌蕊不长在同一朵花中),以及雌雄同花的(雄蕊与雌蕊在同一朵花中),雌雄同花的,有雄蕊与雌蕊不是同时发育成熟的,以免发生自体受精。对于雌雄异花的,雌花只有雌蕊(也叫花柱),而雄花只有雄蕊(也叫花丝);雌花有子房,而雄花没有。通常雌花比雄花大。多数植株是雌雄同花的,叫做两性花,如,桃花、牡丹。雄蕊位于花冠内侧,每一个雄蕊由花丝和花丝顶端囊状的花药组成。花丝通常细长呈丝状,长短不一。雌蕊位于花的中央部位,每一个雌蕊通常是由基部膨大成子囊状的子房、子房上部的圆柱形花柱、以及花柱顶部膨大的柱头三部分组成。一部分是雌雄同株异花,花分雌花和雄花,有雌蕊和雄蕊的区别,雄蕊非常发达,甚至某些品种干脆只有雄蕊,雄蕊上面有花药,而且雌花的花托膨大象小的果实,是比较发达的花朵的子房,有果实的雏形在花朵的后方。如缺少雄蕊,称为雌花;缺少雌蕊,称为雄花。比如,黄瓜、丝瓜的花。有的是雌雄异株,比如菠菜,银杏。雌蕊授粉后,会分泌生长素,促进子房的发育,渐渐发育成果实,但只要给雌花提供生长素,还是会发育成果实的。利用这个原理,可以生产无子水果等。例如番茄,为了让其少长种子,就在花刚开时给其花蕊点生长素,长出的果实就少种子。
雄花有花丝与花药,花药上有花粉,雌花有花柱与柱头以及子房,雄花的花药较圆,雌花的柱头较扁,花粉落到柱头上,即开始受精,在受精结束后,雄蕊雄花枯萎,雌蕊雌花长成种子果实。所以说,落花流水,落下的花一般都是雄花或雄蕊。从这个角度看,黛玉葬花,其实上葬的大多是雄花,或者说是雄蕊。所以说,黛玉葬花,与其说是哀怜自己的花容月貌终将逝去,还不如说是哀叹雄性与男子的衰落遁逃,表示的是贾宝玉的出家逃世。这种情怀,与周星弛的电影西游降魔篇中的那位村妇,在丈夫被未来的沙僧(鱼怪)咬死后,悲愤地指着未来的唐僧说到“你有没有死过老公”,是一样的情怀。也许这才是黛玉葬花的真谛。
同样,科学家们对动物的区别,也不完全是按在水中,在空中,在土中,在地表这些生存环境的不同而划分。即使是佛学中,对动物的划分也是从繁衍的方式这方面来区分,分为胎生、卵生、湿生、化生,虽然佛学中所言的湿生与化生,现代科学己发现这其实也是卵生,只是其卵很小,肉眼看不见而己。不过佛学中己察知一滴水中有八万四千虫,那位印度王子乔答摩-悉达多(佛祖)己察知水中有微生的动物存在,可见其不同寻常的感知能力。
在生物界,以无机物为原材料组建自己的身体细胞的,是植物,以有机物为原材料组建自己的身体细胞的,是真菌类与动物。按照食物来源划分动物的话,动物可分为,以植物细胞为原材料组建自己的身体细胞并获取能量的食草动物,以及以动物细胞为原材料组建自己的身体细胞并获取能量的食肉动物。当然也有杂食类动物,即食草又食肉,还有食腐动物,食腐动物也是以腐烂的动物肉体为食物,也属于肉食动物。
动物与植物的显著区别是动物能动,而可以动的根本条件是有神经系统,比如人的关键的神经系统受损,不能动,人就被称为植物人,不成其为动物了,因为失去了动物的基本特征。顺便说几句,人类社会中的封建阶层以户口的形式剥夺民众的迁徒权,使民众失去动的权力,也就是把民众矮化退化为植物一类的生物,只供应养料钱税,只能象植物那样随风而被动,不能主动随意自由的动作,而封建社会中的下跪磕头,同样是以礼规强迫民众矮化退化下去的表征,这当然不合天地宇宙进化的生命天性,而是压制了生命的天性。在进化中发生退化的,有两个明显的例子是蛇和鲸,蛇做为爬行动物,由两栖类进化而来,但却把四肢退化掉了,而鲸做为哺乳动物,在从爬行类进化而来的过程中,也把四肢退化掉了。
神经系统的特征是感觉与反应,虽然有人研究,植物也有情感,对外界的变化也有所反应,但这与动物有本质的区别,这种感觉与反应上的区别,所以在佛学中,称动物为有情之物,一切有情之物是一切众生中的一大类,即动物类。
另外,佛教中所言的吃素,即不吃这些有情之物---动物,认为有情之物都有佛性,与人是相通的。当然,现在有的吃素的人,降低对自己的要求,有认为可以吃不长眼睛的动物,比如螺,蚌,贝,蚝,之类的动物,也有认为可以吃长着白肉动物,比如鱼类虾类蟹类等水生的冷血动物(金枪鱼除外,金枪鱼的肉是红色的),而不吃鸟兽之类的肉是红色的动物。意思是长了眼睛的,长了红肉的,是更有情的有情之物,更有智慧的有情之物,比如,人们很容易发现,虽然鸟类被有些人称为笨鸟,但鸟类显然比鱼类聪明得多(很多鸟在吃瓜子的时候,会先剥开瓜子壳,再吃里面的瓜子仁),与人更接近于同类,所以不吃它们,而离人类之情远一些的,也就是感觉系统情感系统神经系统不很发达的有情之物(比如不长眼睛的,连眼睛也不长,当然是即没有见识,也没有远见,而且是冷血的,没有热血的),那意思是,还是可以欺负可以吃的。这类似于有的网民叫嚣,对于那些没有骨气、不近情理、自欺自虐的、冷血的、没热血激情的、笨到某个地步的人,不欺骗他们,不欺负他们,简直没天理。
正因为这个神经系统是对于动物(有情之物)的根本特征,所以科学家们对动物的划区,主要是以神经系统为标准,考察动物,不仅仅是考察动物的体形与寿命,以及食性与色性(性成熟期、发情期、受精方式和孕期、以及子代成活率),还要考察其神性(神经系统)。因为神经的外在表现是脊索,以及保护中枢神经的脊椎和保护大脑的头颅骨,所以,动物首先被分为两大类,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或是无脊索动物与脊索动物。其中脊索动物分有原索动物(无头类,没有真正的头和脑,包括头索动物与尾索动物)与脊椎动物(有头类)。也就是说,无脊索动物包括无脊椎动物与无头类动物(按拟人化的说法,是属于无骨气与无头脑的一类,也许,没有骨气与没有头脑,是天然的同一类别)。无头动物有海鞘(尾索动物)与文昌鱼(头索动物)。
关于文昌鱼,文昌鱼形似小鱼,其实算不上是鱼类,身体呈半透明,有肌肉,无骨骼,无头和躯干之分,有神经管,无脑和脊髓之分,所以称之无头,但因之有脊索,是属于动物界最高等的一门动物。文昌鱼在我国呈盛产于厦门,后来由于厦门与大陆的海堤修建之后,因为破坏了生态,文昌鱼的产量也锐减。
文昌鱼之类的头索动物,又称狭心动物(心脏只是一个狭窄的管子)。按拟人化的说法,狭心(心不广大,心量不大)也属于无头脑的一种。也就是说,心量不大(气量不大)与无头脑与无骨气,是天然的同一类。而对动物的划分,正是以心量头脑以及保障中枢神经与大脑的骨骼来做为基本的标准,即脊椎动物与无头无脊椎的动物这两类
当然,动物必需繁衍,所以按此分类,动物有胎生与卵生两类。也有卵胎生的动物,是动物的受精卵在母体内靠卵黄供应营养而发育成新的个体后才产出母体。某些鲨鱼和某些毒蛇和晰,属于卵胎生。
四、无脊椎动物
无脊椎动物除了在无脊椎动物中算是高等的有脊索的无头动物之外,还有很多,包括棘皮动物(比如海星、海参、海胆)、海绵动物(是多细胞动物中最简单的一类,种数达10000多种)、软体动物(比如蚌、蚝、鲍鱼,鱿鱼、章鱼、乌贼)、腔肠动物(大约有1万种,多数生活在海水中。有水螅水母 珊瑚 海蜇)、节肢动物(也称“节足动物”。动物界中种类最多的一门。如虾、蟹、三叶虫、鲎、蜘蛛、蝎、蜱、螨、马陆、蜈蚣、蝗、蝶、蚊、蝇等)等等虫类,是背侧没有脊柱的动物
这些是动物的原始形式。现存约100余万种(脊椎动物约5万种),已绝灭的种则更多。其种类数占动物总种类数的95%。分布于世界各地。虽然无脊椎动物很原始很低等,没有脊椎,不过有的有外骨骼(外壳),很多生活在海洋中,以及水生,某些(如昆虫)生活在陆地上,但如同BBC主持人大卫·阿登堡爵士所说:“如果一夜之间所有的脊椎动物从地球上消失了,世界仍会安然无恙,但如果消失的是无脊椎动物,整个陆地生态系统就会崩溃。”无脊椎动物是包括了除脊椎动物亚门以外所有的动物门类,内容庞杂,是动物学中的一个一般名称,而不是正式的分类阶元。
无脊椎动物虽然种类繁多,但其神经系统没有脊椎动物那么复杂多样,动物的繁殖形式,有的是雌雄同体,出现自体交配现象。有的没有交配现象,比如,雄马陆将精囊放置在高处,然后离开。雌马陆后来会发现精囊并取走,然后发生受精过程。有的有交配现象,还有前戏过程达到高潮而交换生殖细胞,发生受精。
无脊椎动物有不发达的神经系统,蜗牛神经系统比蚯蚓完善,有神经节和神经连索。无脊椎动物体内没有调温系统,随外界温度的变化,代谢速度也发生变化,属变温动物,也称冷血动物。直到高等的软骨鱼类,如鲨鱼出现调温机制,为温血动物。真正意义上的恒温动物应该从鸟类开始,所以,从鸟兽或称禽兽开始,才是有头有脊椎有温血(有头脑有骨气有热血<不再冷血>的高等级的具有高等神智的神性生灵的开始。
大多数无脊椎动物化石见于古生代寒武纪,当时已有节肢动物的三叶虫及腕足动物。古生物学和地质学上的一大悬案,自达尔文提出进化论以来就一直困扰着学术界,这就是生命大爆发,也称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简称“寒武爆发”。大约6亿年前,在地质学上称做寒武纪的开始,绝大多数无脊椎动物门在几百万年的很短时间内出现了。这种几乎是“同时”地、“突然”地出现在寒武纪地层中门类众多的无脊椎动物化石(节肢动物、软体动物、腕足动物和环节动物等),而在寒武纪之前更为古老的地层中长期以来却找不到动物化石的现象。其至今仍被国际学术界列为“十大科学难题”之一。
古生代的无脊椎动物中,鹦鹉螺曾经堪称顶级掠食者,它的身长可达11米,主要以三叶虫、海蝎子等为食,在那个海洋无脊椎动物鼎盛的时代,它以庞大的体型、灵敏的嗅觉和凶猛的嘴喙霸占着整个海洋。鹦鹉螺已经在地球上经历了数亿年的演变,但外形、习性等变化很小,被称作海洋中的“活化石”,在研究生物进化和古生物学等方面有很高的价值。鹦鹉螺在古生代几乎遍布全球,但现在基本绝迹了,目前只是在南太平洋的深海里还存在着六种鹦鹉螺。
而现在的无脊椎动物中的庞然大物是章鱼(八爪鱼)或乌贼,体长可达18米,而且章鱼还被认为是十大最聪明的动物之一(十大聪明的动物,按智力由大到小排列是,类人猿、大象、海豚、老鼠、猴子、乌鸦、鹦鹉、绵羊、章鱼、鲸鱼,包括了无脊椎动物,卵生的鸟类,胎生的哺乳动物,没有鱼类和两栖类以及爬行类动物),有实验报告说,章鱼能扭开瓶盖,捉住预先被关在里面的猎物。上次世界杯期间,一只章鱼甚至还会预测足球赛的胜负,当然也有人认为那只是对某些着色有偏好,而某些国家的国旗的颜色正好与之相合。
关于章鱼,值得一提的是,章鱼的血是蓝色的,章鱼与乌贼与鱿鱼这类没有外骨骼的软体动物以及一种有外骨骼的软体动物鲎(hou 发音为“后”。一种有3亿年历史的“活化石”,是与现在只有化石的三叶草一样古老,这种动物在中国厦门的产量很大,很多渔民以捕捞这种动物为生,本人在九十年代在厦门还见过,现在不多见了),体内流淌着蓝色血液(血液中存在铜离子,而人类等哺乳动物血液含铁离子呈红色)。另外,章鱼没有骨头而智力比较高,其原因应该是,虽然章鱼没有骨头以保护大脑,但章鱼的神经系统主要不在脑中而是集中在又多又长的触爪中。
五、动物的神智
关于动物的智力,包括认知外界的能力,认知自我的能力,记忆能力,交流与欺骗能力,同情心与利他性,学习与模仿能力,以及使用工具的能力与制造工具的能力(表现在得到食物的捕食方面)。据称只有人类有制造工具的能力,人类的聪明在于和恶劣的环境作斗争,在认识环境,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在改造环境。
关于认知外界的能力,这不用多说,很多动物的感觉器官比人类要发达得多,有些家禽可以预测地震。而传说乌鸦可以感知到一个人快要死掉,传说乌鸦叫了,就说明这一地带有某个人快要死了,所以有人说乌鸦是阎王爷的信鸽,被认为是不祥之物。海豚会用回声定位系统去捕捉猎物,老鼠有很惊人的嗅觉和听觉,会被训练去探索矿产和爆炸装置的原因。乌鸦能够数数、区分复杂的形状。乌鸦还具有识别人脸的能力。华盛顿大学的研究人员曾在校园里捉了几只乌鸦,在它们身上做了标记后就把它们放走了。之后的几个星期里,那些被放走的乌鸦在校园里一见到他们,就会冲着他们哇哇大叫,并用翅膀扑打他们。后来,当已经离开该校的他们偶尔回来看看时,那些乌鸦还能认出他们。鹦鹉可以辨别50个物体、7种颜色、5种形状、6个数字。鹦鹉的视觉也很敏锐,而且没有色盲。加上它们听觉灵敏、能言善辩,美国有关部门就把经过特殊训练的鹦鹉,用来为盲人效劳。这种鹦鹉可以根据交通信号灯的颜色,随时命令抱着它的盲人“停步”或“向前”,同时也可以根据汽车距离盲人的远近,向开车的司机发出严厉警告:“当心!别压着瞎子!”。鲸鱼对周围的三维立体空间有着惊人的感知与分析能力。
关于记忆力,大象仍就会记得它们喝过水的地方,即使是几年以前喝过水的地方。如果您曾经伤害过一只大象,那它一生中都会记住您,能在任何场合认出你。乌鸦的长期记忆力更加惊人,如北美的星鸦能在方圆12平方英里数百个地点储存3万多颗种子,并在时隔285天之后准确找到它们,迄今为止还没有灵长类动物可以与之媲美。绵羊具有动物界中超乎寻常的记忆力,它们可以记住50个其它绵羊两年以上,可以准确辨别熟人(同伴的羊)的面孔
关于交流与学习模仿能力,类人猿能够集体活动,也能使用符号语言。可以把符号语言教给它们的下一代,而在此过程中,无需人类任何帮助。大象不仅能通过叫声而且还能通过跺脚产生的震动与甚至相隔很远的同伴交流。大象还有发达的艺术细胞,会使用高级工具通过喷绘图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海豚也会用笛子声或者口哨的声音来彼此交流。猴子是少数的像人一样懂得使用面部表情的动物。鹦鹉可以通过肢体语言、叫声、歌声来相互交流。鹦鹉的模仿力很强,如果进行简单的训练的话,鹦鹉们都会说简短的人类语言。有些动物不仅有交流能力,还有同情心、具有利他性 对爱情非常忠贞。
当然,欺骗能力也是交流能力的一种,如同人类中的发明魔术与玩魔术能力(熟练地了解与使用障眼法,这种能力当然不一般),老鼠可以轻而易举的学会新的行为表现和欺骗行为,乌鸦不仅会思考,而且心眼还很多。不仅记得自己把食物藏在哪里,而且还记得当时是否被别的鸟盯梢。如果当时确有别的鸟在场,它会趁那些鸟不注意迅速藏好食物;或者搞一些假动作,例如把嘴插进地里,但其实并没有把食物放进去。不过,老鼠和乌鸦虽然有欺骗能力,但却没有认知自我的能力。
关于认知自我的能力,也同样不是仅仅人类才具有,类人猿和海豚以及某些大象,也具有在镜子中认出自己的能力,而猫就没有这种能力,把一只镜子放在猫面前,猫会认为镜子里的是另一只猫。而且大象不仅能认识自己,还能预知自己的死亡,并在此之前便离开象群独自向自己的归宿地走去。大象死后,象群会围着它转圈,并掘起泥土将它掩埋,掩埋后再把土堆踩结实,悲哀地围在四周久久不愿离去。
关于使用工具的能力,也不是仅仅人类才具有。类人猿会使用工具,可以借用树枝等引诱捕获猎物,可以用石头敲碎坚果,可以用树叶盛水。有的乌鸦懂得通过面包屑作为诱饵来捕获猎物,有的乌鸦在它们的日常觅食中竟然会使用工具――把树枝和草的秸秆当成刀子使用。有的乌鸦,能用尖尖的树叶做成灵巧的钩子,从极窄的岩石裂缝里钓出自己最喜爱吃的虫子,就跟人类钓鱼似的。尤其难得的是,它们会把自己制造工具的本领传递给下一代。还有一种乌鸦更是聪明,它们会把坚果、河蚌、贝壳等自己无法弄碎的食物运到高速公路上,等车把这些东西压碎以后,它们就坐享其成了。有一种条纹章鱼会用触手携带被劈成了两半的椰子壳,遇到险情时,就用半个椰子壳罩住自己的身体,直到确信安全后再出来,然后拽着椰子壳继续前行。还有的条纹章鱼甚至把椰子壳清空后搬到数十米远的地方,与那里的半只椰子壳拼成一个球形的巢穴。这是人类发现的第—种会使用工具的无脊椎动物。鲸鱼的捕食方式更厉害,成群的驼背鲸鱼会围成一个圈,然后一起吹泡泡,当这圆形的泡做成“网”之后,周围的鱼会被这一景象吓得惊慌失措,它们则趁机把这些鱼驱赶进入那个“网”中,然后自己也进入其中,张开血盆大口,开始享受美味了。
以上可见,做为有情之物的动物界,认识自我的能力与使用工具的能力,还有同情心以及利他性,是比较高等的智力的表现,次等的智力表现是学习交流与欺骗的能力,而记忆力也是属于高等智力中的基本的能力,认知外界的能力也属于智力范畴。
六、脊椎动物
高等动物中的脊椎动物,包括鱼鸟兽和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除去了虫类与有外骨骼和无外骨骼的软体动物),还有圆口纲(又称无颌类,一种低等级的鱼类)。脊椎动物的脊索或多或少被脊柱所代替,脑和感觉器官集中于前端,形成明显头部,称为有头类。按拟人化的说法,脊椎动物可称为有骨气有头脑的动物,确实高等。脊椎动物的器官系统一般可分为:神经系统(包括感觉器官)、生殖系统、皮肤系统、肌肉系统、骨骼系统、消化系统(包括排泄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
脊索类的最低等动物是文昌鱼,而有头类最低等的动物是圆口纲的鱼类,属于有头无颌---嘴巴不能动的,主要是鳗鱼,是寄生或半寄生生活,以大型鱼类及海龟类为寄主。七鳃鳗主要用前端的口漏斗吸附于寄主体表,用角质齿锉破寄主的皮肤吸血食肉;盲鳗更能由鱼鳃部钻入寄主体内,吃尽其内脏,使之仅存躯壳。可见,把比自己高等的动物做为食物,称为寄生,而把比自己低等的动物做为食物,称为捕食。
高一等级的是有颌鱼,“颌”有何用?颌是用支持口部的结构,有了颌,使动物的捕食由被动变为主动,也加强了动物的消化吸收功能。没有颌,只能寄生。
有头类最小的动物是海马---世上最小的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按繁衍方式,分有胎生(哺乳动物)与卵生(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也有卵胎生。按体温的变化,分有恒温动物(哺乳类与鸟类)与变温动物即冷血动物(爬行类、两栖类、鱼类),按胚胎发育中有无羊膜,分为羊膜类(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与无羊膜类(两栖类、鱼类)。按肢体分类有四足类(哺乳类、鸟类<鸟的翅膀算是两足>、爬行类、两栖类)与无足类(鱼类)。
脊椎动物中的有颌鱼出现在4.5亿年前左右,过了约0.4亿年,出现鳍鱼,又过了约0.4亿年,肺与足肢出现了,出现两栖动物(蛙、娃娃鱼),肺呼吸的出现,动物可以更有效地利用空气中的氧气。又过了约0.4亿年,胚胎中的羊膜出现了,出现了爬行动物(龟,蜥蜴,鳄鱼),成对附肢的出现,扩大了脊椎动物的生活范围,并提高了摄食,求偶和避敌的能力。再过了约0.7亿年,恒温动物出现了,出现了鸟类与哺乳动物(其中包括吴氏巨颅兽)。
脊椎动物为人类提供了肉、蛋、奶、皮、毛、羽,哺乳动物中唯一能够飞翔的动物--蝙蝠,以及鸟,蛙,能捕食农林害虫,猫头鹰还能捕鼠
七、鱼类
脊椎动物中最低等的,是鱼类,鱼类中获得最大成功的要属硬骨鱼和软骨鱼类。硬骨鱼类中的肉鳍类,后来发展成两栖类,是四足脊椎动物的祖先。另一支硬骨鱼类---硬鳞鱼类,后来发展成真骨鱼。真骨鱼类的鳞片由于硬质退化只保留骨质基屑,因此薄而富有韧性,既不失去鳞片保护作用,又拥脱了硬鳞的沉重负担,增加了灵活性。真骨鱼类的进化中不断完善自己,长盛不衰,由海洋到江湖河流无处不在,成为世界上最宠大的脊椎动物。软骨鱼类(比如凶猛的鲨鱼和能发电的身体象隐形轰炸机那样扁平的鳐鱼)除了覆盖身体的细小盾鳞,以及牙齿之外,所有骨胳都是由软骨组成,从不骨化。鱼口的位置不在吻端而位于腹面,脑发达,比硬骨鱼真骨鱼还要高级。软骨鱼类主要是肉食性的鱼类,鳐鱼以蟹虾乌贼等为食,鲨鱼以各类鱼为食。而人类的美食---鱼翅,就是鲨鱼的软骨头。凶猛的鲨鱼,它的牙比较特别,扁平而薄,长度和宽度差距不大,轻飘飘的没有分量感,牙锋尖利让人想起气贯长虹的宝剑,历史上,生活在海边的印第安人就用鲨鱼牙当作刮胡子的剃刀,足以说明其的锋利程度。鲨鱼可以不断地更换损坏了的牙齿,鲨鱼的第一排牙齿后面还有很多倒伏的备用牙,一旦第一排牙齿受损,后面的牙就会生长起来,鲨鱼一生更换的牙齿可以多达上万颗。
鱼类不仅仅是分为谈水鱼和海水鱼,也不仅仅是分为食草性与食肉性的鱼。人们常食用的海水鱼是食肉性的带鱼,人们熟悉的海水鱼是鲨鱼。而人们常食用的淡水鱼是杂食性的鲤鱼,草食性的草鱼,食浮游生物的鲢鱼鳙鱼,食虫虾藻苔的鲫鱼,肉食性的乌鱼(也就是黑鱼,它离开水还可以活三四天)青鱼,一般肉食性的鱼,味道比较鲜美。人们常见的淡水鱼是金鱼(玻璃缸里养的,由野生鲫鱼演化而来)和锦鲤(风景区里公园里的水池中养的)。
常见的大黄鱼,小黄鱼,带鱼,桂鱼,非洲鲫鱼(罗非鱼),都是属于鲈鱼类(鲈形目),比鲈形目要小的是鲤形目,有青草鲢鳙鲫鲤等鱼。都属于真骨鱼类。黄花鱼分为大黄鱼和小黄鱼,大黄鱼体长40~50厘米;小黄鱼尾柄较短,鳞片较大,体长20厘米左右,由于光线的原因,在黄花鱼被捕捞上来后,白天里看是白色的,在晚上看有泛黄色。大黄鱼的成鱼主要摄食各种小型鱼类及甲壳动物(虾、蟹、虾蛄类),幼鱼主食桡足类、糠虾、燐虾等浮游动物。
沙丁鱼为细长的银色小鱼,体长约15~30公分(6~12吋)。以大量的浮游生物为食。所有沙丁鱼均为经济鱼种,主要用作食用,但鱼肉亦可制为动物饲料。
金枪鱼是一种大型远洋性重要商品食用鱼。也称鲔鱼,其肉色与其它鱼不同,为红色。游泳速度快,瞬时时速可达160公里,平均时速约60~80公里。金枪鱼有8个品种,其中多数品种体积巨大,最大的体长达3.5米,重达600~700公斤,而最小的品种只有3公斤重。
鱼类的繁殖,大部分都是体外受精,体外受精时,雄鱼追赶雌鱼,用头顶雌鱼的肚子,当雌鱼要排卵时,雄鱼的身体弯曲尽可能的绕在雌鱼身上,雌雄鱼的肛门靠在一起,雌鱼身体也弯曲成弓型排卵,雄鱼同时排精,卵和精子在水中受精。有的鱼,比如孔雀鱼是交配,交接器插入雌鱼的泄殖孔时排出精子,进行体内受精。
大部分的鱼是不冬眠的,天冷的时候,鱼在水的中下层生活,因为那里河水温度相对较高,而且活动量会减少。天晴的时候才会浮到水面上来。但有些鱼冬眠的,东北有一种老头鱼,冬天在冰中间冻着,到开春一化冰,它就活了。还有鲶鱼,冬天钻入泥中,不吃不喝,到春天水暖之时,才从泥里出来。鲤鱼常常在河水底部过冬,几十尾到成百尾群集在水底的洼处围成一圈,头和头密密地紧挨在一起,呼吸迟钝,鳃盖活动得非常缓慢,体温可下降到1摄氏度,直到春天才“复苏”散去。
动物以中止活动的状态去越冬,称为冬眠。通常是指恒温动物季节性的非活动状态,但广义地也适用于陆生变温动物(节肢动物、陆生贝类、两栖类、爬虫类等)的越冬。变温动物的体温随着冬季的到来与外界温度一起下降,以至很快变得不能进行生活活动的状态。作为冬眠的准备,动物在体内蓄积脂肪。对于昆虫类,可依种的不同,分别选择卵、幼虫、蛹、成虫的某一个阶段越冬。
恒温动物中的冬眠动物有刺猬、松鼠、山猫、蝙蝠等小形哺乳类。为了准备冬眠,在体内合成大量脂肪,或者把食物贮藏在巢穴内。心搏数、呼吸数、代谢量仅成正常状态的几十分之一。以肉为食物的熊和臭鼬冬天守在洞里,则不属于上述的真正冬眠,而是近于睡眠的状态,体温的下降只在数度以内,对外界的刺激能立即做出反应。
八、两栖类爬行类(陆上卵生脊椎冷血类)
两栖动物常见的是蛙,两栖动物种类很少,不长鳞片,皮肤疏松,潮湿的皮肤可以吸收氧气帮助呼吸。以动物性食物为主,扩散迁移的能力弱,没有防御敌害的能力,鱼、蛇、鸟、兽都是它们的天敌。
爬行动物有体表披鳞的蛇鳄蜥蜴与有骨板的龟鳖。蜥蜴和蛇有双层角质鳞,有蜕皮现象。古代的恐龙也属爬行类动物,恐龙最大有的长达50米以上,而现在的爬行动物,如最长的蟒约12.3米,最大的棱皮龟重865千克,爬行类动物有牙齿,是脊椎动物演化关键性的一环。胚胎发育不必再回水域,呼吸用肺,初现外耳。颈椎有活动关节,使头部得以灵活转动。爬行纲动物前承两栖纲的构型,后开鸟兽两纲的发展,首次征服陆地,只是仍然是变温的冷血动物。
动物的避害措施与行为,有遁(躲避在某个物体之中或后面或下面,如小虫子),盾(长出甲壳,如甲壳动物),逃(奔跑,如有蹄类动物),攻击(如有角类动物与有爪有牙的动物)。从动物的避害方式,也可以看出动物的高等程度。
两栖类爬行类似乎没有做窝筑巢的能力,蛇是随遇而安的一种动物,蛇没有打洞能力,只会钻到现成的洞里,有些蛇未必睡在洞里, 只要符合环境蛇都会栖身的,例如:光线要暗啦,温度不能太高,不能有太多杂声,附近食物的多少.都会影响蛇的居所。当然蛇洞不单是老鼠的,兔子洞也会有蛇
九、鸟类
鸟是陆生脊椎动物中出现最晚的一类动物。
鸟类的出现代表了脊椎动物演化的又一个重要事件。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兼有面积相当大的两个不同的“动物地理界”的国家---东洋界(西南、华中、华南)与古北界(东北、华北、蒙新、青藏)。对于人类而言,鸟有食用(肉、卵、窝)价值与药用价值,还有衣用价值(绒羽)与役用价值(通讯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