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期的大沙坪镇
文 吴茂生/整理 刘意初
我是大沙坪镇人,又是商人出身,对过去大沙坪镇的商业概貌较为了解。现就亲眼所见,具文提供大家参阅。
民国初年大沙坪镇,地理条件十分优越:位于通城、崇阳两个县治之间,上往通城三十华里,下往崇阳六十华里,货物集散范围极为广阔;其四周为桂口、东关、枫树潭、进口铺、台桥、堰市、沙堆、五港口等不少山村小集镇所环绕,有如众星拱月,形成了自然的贸易中心;地处隽水河畔,是来往船只停泊的重要码头,对加速货物的运输具有有利条件;武长公路未修之前,通城、修水、临湘等邻县不计其数的客商往返汉口,大沙坪镇便成为他们必须经过的主要驿站。另外还有其他方面的历史原因:西汉下隽(崇阳古县名)故治即在离大沙坪镇不远的肖岭乡霞星畈;唐末农民起义军所筑的黄巢城也在如今大沙坪镇的城下村;远近闻名的岩头寺,在极盛时期和尚竟达300多人,尤其平金明相李纲在此住宿时,曾留下了亲笔题词,大大吸引着各地广大游客,其客商纷至沓来。因此,大沙坪镇自古以来,历史悠久、巨商云集,商业发达,经济繁荣,各种货物吞吐量大。既超过了白霓镇,也超过了天城镇,成为崇阳全县最大的贸易中心。
大沙坪镇早年只是一条青石板铺成的老街,紧伴隽水,下至关帝庙,上至田家咀,全长不过三华里,市民亦不多,仅一、两千人,而其市场的繁荣景象,蔚为壮观!大沙坪镇方圆几十里的地区及其邻县边区,历来盛产茶叶。为了利用这一资源,全镇办有同顺、杨家、永玉、信记、大德生五个大茶庄,每个茶庄的规模,各有特色。由胡爱莲办的同顺茶庄,仅厂房占地面积竟达80亩,为了保证锅炉燃料,每天需收木炭一千担;由何耀林、何甲甫合办的何家茶庄,全系生产茶砖,雇请的常年职工共有一千多人;由外商马姓的大资本家办的大德生茶庄,资金特别雄厚,是其他茶庄资金总数的二倍以上,大大搞活了崇阳经济;由杨荣昌办的杨家茶庄,每到收茶季节,除坐家开称收购外,还在高枧、大源、腊树牌、大竹源等地分别设有收购站,其挑运茶叶来店者,比肩接踵成群结队;由黄桂员、黄炎炳两父子办的永玉茶庄,既做青茶、红茶、又压茶砖。红茶、青茶销上海及东南沿海各地,茶砖销蒙古、苏联,每次水运,少则十几船,多则三十多船,大有“百舸竞发”和“舳舻千里”之势。尤其在拣茶的日子里,四境男女老少如潮水般涌进大沙坪镇。每个茶庄,少的七、八百人,多的一千多人,平均每天人流在四千以上。不仅茶庄门被挤破了,连其他各商户铺门前也密密麻麻地挤满了人,路上行人碰鼻,街上水泄不通,到处是人山人海,遍地都是欢声笑语,热闹非凡,诚非任何节日所可比拟。
素有“崇阳米市”之称的大沙坪镇,共有四十多家米行。其中最大的米行有陈宏盛米行,同顺米行、乾大米行、杨晋泰米行。何义生米行,世代相传、历史悠久,大约一百多年。当时大米的收购量远远超过了茶叶的收购量,因为收购茶叶是有季节性,而收购大米则是常年累日。平均每天上市大米约在一千至二干挑以上;农历六月新谷登场,其上市挑数更多,满街遍地都摆放满了白花花的大米。我舅父傅鑫源老人曾在同顺米行当先生时,戊辰年(民国十七年即1928年)的某天,由他发桩,即给出售大米者付款,总共得到抹去小数点以后零头钱计二十串,折合光洋三元多。因为他从胡爱莲老板那里领取的钱数是按收购大米总数计算的。又己巳年(民国十八年即1929年)的某天,也是由我舅父负责收购大米。当时有规定:凡出售大米者每百斤必须按百分之五的比例打“行佣”(即付米行手续费)。那一天,同顺米行所收取的行佣计大米八十四石(每石一百五十斤),总计当天所收购大米一千六百八十石。由以上两例类推,即使把数字减少到一半,全镇那么多米行,一天该收多少可想而知。
汉口的外国商人,见大沙坪镇是崇阳县最大集散市场,机不可失,唯利是图,及时打入了大沙坪镇市场。全镇共有三个煤油洋行:一个叫正大洋行,是英同人办的,商标为“鹰牌”,一个叫福记洋行,是美国人办的,商标为“美孚”一个叫德士股洋行,是德国人办的,商标为“铁锚”。这三个洋行,专营煤油批发,不零售,煤油批发起点为十对,一对为两白铁箱,一箱为六加仑,每加仑合4.546市升,另外还有大资本家、大商人马德斋(山西人)在大沙坪镇办了一个盐局。盐局规模大,共修了十个盐库,每个盐库定存食盐一百引,每引六百斤,同样专营批发,不零售。批发起点为五引以上。煤油和食盐与汉口的批发价额差不多,纵高也无几。为了节省运费,通城、修水、临湘几个邻县的大小商家都来大沙坪镇批发煤油和食盐。
全镇以批发为主,并兼营零售的匹头、百货、杂货大商店共四十多家(零售商店未计算在内),最大的要算信昌祥商店,店员和雇工共达五十多人,老板叫魏祥志,资金雄厚,又有政治背景,为大沙坪镇商业巨擘(bò大拇指)。他企图争占市场,垄断经济,也和同顺商店一样,曾在离大沙坪镇仅三华里的码头上设一分店,各项货物与大沙坪镇的价格一样,未多加半文运费,这样大大方便了堰市、沙堆、麦市、通城及修水的广大顾客。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由麦市迁至大沙坪镇的协成商店,仅次于信昌祥商店和同顺商店,拥资光洋五万元,平均日生约两千元左右。这个大商店是由通城著名富户葛龙林、刘益吾、胡桂生三个股东合办的,以批发盐、铁为主,雇请店员共二十余人,另外还请了极有“交际手腕”的罗江亭为常驻汉口“水客”,可谓盛极一时!
除茶庄、米行、洋行、盐局及各大商号外,全镇有二十多家副食业,其中张维新副食业,是从汉口请来的名师,其糕点色、香、味、脆均扬名全县;四十多家豆腐业,其中汪佑林、周利福等豆腐业,除本人参加劳动外,常年还雇请了一至二个帮工;有二十多家槽坊,其大曲酒驰名武汉;三十多家屠宰业,其中李瑞祖、刘正兴、周明长等屠宰业,平时每天分别杀五、六头猪,年节各家要杀几十头;三十多家客栈,其中吴义和客栈规模较大,每晚可住宿一百多人,汪同兴客栈设备讲究,一般只住宿官商;二十多家熟食业,其中张寿林、余老板两家熟食业,生意最好,从早到晚顾客盈门,座无虚席。另外不论白天晚上,肩挑的担子边叫喊边击小锣,卖圆宵、面条、包面者,从上街到下街来往穿梭络绎不绝。
大米、茶叶及其他农副产品之运出,煤油、食盐及其他各种货物的运进,主要依靠水运。当时大沙坪共有三家船行:杨家船行是由杨尧生办的,柳家船行是由柳桂生办的,下街船行是由员外爹(绰号)办的。三家船行共拥有木帆船近百艘,大的载重两吨,小的载重一吨,还有竹筏百多架,或从大沙坪镇运货物出境,或从武汉载货物回来,这些船主及其雇请的撑篙手常年披星戴月,乘风破浪,不畏险阻,往来于陆溪口。全镇共有五个船码头:东码头、盐码头、上码头、半边街码头,还有通城大商号陈宏盛专用码头(木船只能从汉口到达大沙坪镇,再往上必改用竹筏。陈宏盛在大沙坪镇设有货物堆积站)。当时全镇只有一个码头工会,共有一百多个码头工人。每天上下货物极感人手少,尚需雇请大批临时工。每个码头车水马龙,人山人海,笑声、歌声夹着劳动的号子声,如同一幅热烈的劳动场面景观。
但是事物的盛衰必随着各种不同条件而变化。自本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崇赵(崇阳至蒲圻赵李桥)、武长(武昌至长沙)公路通车以后,货物的运输由车运代替了水运,大沙坪镇的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商业逐步萎缩。特别是一九三八年崇阳沦陷后,大沙坪镇先后两次遭到日寇的严重破坏,商家四处逃散。一九四五年抗日胜利后,本应该百废待兴,可由于元气丧失殆尽,故商业极难恢复。一九四九年崇阳得到了解放,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大沙坪镇的商业不断得到发展,生机勃勃,方兴未艾,仅次于白霓镇和天城镇,其前途无法估量。
(《崇阳文史资料·第八辑》1990年10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