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方便!欢迎您用QQ登录华夏吴氏网 会员区*发表文章   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用户登录 我要投稿

 | 首页 | 资讯 | 图库 | 社区 | 祝福 | 故事 | 企业 | 书籍 | 网建 | 纪念馆 | 手机站 | 
您现在的位置: 吴氏网 >> 资讯 >> 文籍 >> 随笔 >> 正文
古今学者对如胜谱系的评述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转载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9-18         ★★★★★

古今学者对如胜谱系和无锡15  

《吴氏大统宗谱》(简称《锡谱》)的评述  

第一次修  吴如胜主修  

麋豹  《如胜吴公修辑世系序》摘录:  

永兴戊午岁,豹恭膺皇命来守吴郡。敕建泰伯庙于阊门外,访子孙正脉源流主祀。泰伯四十一世孙如胜,以家藏世系进奏,帝览而制曰:“贤哉吴泰伯,庆泽弥流长”,遂命太尉黄琼等,议如胜次子允承为奉祀侯,永主庙祀。如胜思祖庙告成而宗谱尚阙,於是纂集之,而命序于余。余按谱牒,由泰伯、仲雍四传而周章,受封显姓,以吴承姬;十五传而季札,复以逊国封于延陵。自后为王、为公、为侯、为相、为将帅、为郡牧者,不啻数百人……东汉永兴二年三月(黄琼:顺帝朝尚书仆射,后拜太尉,官至司空;不阿附梁冀,奏克贪渎,海内翕然望,为毛泽东生前号召党内干部学习的历史人物之一。)  

第二次修  吴若远主修  

于志宁《伯高吴公重修世谱系》摘录:  

光禄大夫、赞皇县开国男吴公,追本厥始,自委溯源,由四十一世祖东汉灌阳县如胜所修之牒,上摭史册所载, 参以诸吴宗系,质诸家老相传之语,总为一帙图。其传绪推广丝络连属百世,纤悉详究,精别雠校,一据以实。以余言为可征,属笔序之……唐贞观二十三年七月三日(于志宁:唐初高祖、太宗、高宗三朝大臣,史学家,刚正不阿。按:考唐地名灌阳乃传抄之讹,应是灈阳。)  

附:《唐开国男吴若远陈献本支系谱表状》摘录:  

唐太宗贞观二年五月一日……臣若远,奉敕陈献先代本支谱系。吴氏之先,爰自周之泰伯,仲雍来君荆蛮,传至于后,子孙以国为氏,今去一千五百余年,始由四十一世祖东汉灌阳侯如胜,追厥本原所修家谱。今复叅以诸宗系绪,自如胜次子允承拜奉祀侯命主泰伯庙祀。允承生偳袭封奉祀侯,生太傅熊庆,熊庆生奉祖侯康年,康年生嗣贤侯英延……奎生承休,承休生若远。其余旁支,官爵俱载前世系中。伏惟陛下修定四海氏族,分别贵贱,臣若远忝预文臣,钦承顾问,谨修谱牒,投献阙廷,伏迄特命所司勘验。臣若远具奏并谱牒一帙随进以闻。(录自浙江义乌吴宅吴氏宗谱)  

   

第三次修   吴兢主修  

吴兢《子千吴公续修世谱序》摘录:  

家国钟自苍姬,文献袭从泰伯……迨夫季札兴让遂邑延陵,延芮鼎城奄域……象泽云台伯高威振山南,食唐世禄……作者谓圣固弗敢当,述者谓明斯亦何让,于是乞沐薇垣效勤竹简……使姬姓二十四世之本支于兹,有征吴氏百千万年之气脉。由今可续,虽非国珍,盖亦家宝。呜呼,莫为于前,虽美弗彰,深有威于前哲;莫为于后,虽盛弗传,敢致望于后人。  唐开元十有二年甲子岁季春望日。  

(按:考唐,同名吴兢者五人。本系吴兢确是吴若远孙,唐太宗外孙、驸马吴世伟次子,其官职是长垣县尹,非史学家之吴兢。)  

第四次修   吴应诚主修……  

张栻 《应诚吴公重修族谱序》摘录:  

……吴氏谱牒肇自泰伯仲雍,封吴子孙以国为姓,立传千百年,阅世八十。别驾吴公应诚,慨然欲统其宗……是故辑修谱书,以收其族,心甚盛也,事甚美也……谱书之举亦惟宗其宗而无冒他人之宗,祖其祖而无舍自出之祖,斯免不仁不智之讥矣……宋淳熙六年春正之古。  

(按:张栻,道学大师,累官吏部侍郎,官至右文殿修撰提举武夷山冲佑观。)  

刘基(即明代“开国文臣第一”的刘伯温):  

延陵吴氏之后有柳源先生者,文行超卓,有声于时。尝因其四十二世祖灌阳侯(按:该谱以古公亶父为一世祖)所修世谱及后世重修表,上自周太王以及其身有七十余世矣……吾友宋景濂(按:即宋濂,为吴谱第5次修作序)先生已为之序,复求予言以识之后……今吴氏自始迄今二千余载,而世长能继先志,续修谱牒,而其世次历历不爽,且以附其生平行事之概,俾观者油然兴起其尊祖敬宗之心……(摘自湖北广济、江西瑞昌等吴谱)  

吴朝辅(明万历年间学者):  

吴氏谱牒,自东汉灌阳侯时有之。(摘自《高田三修宗谱序》)  

朱凤毛(清光绪年间浙江寿昌儒学教谕):  

自唐迄今,序序卓卓者,如于志宁、欧阳永叔、宋子京、王忠文言之详矣,余复何言。(摘自义乌15次修吴谱)  

叶熙(前清拔贡,四川某地知县):  

而延陵吴氏之谱,则谓创修于东汉灌阳侯如胜。考诸浙东各族谱,其体制之确立,无非推本于欧苏;是灌阳侯之创,不但吴氏一姓可以数典不忘,即谓为私家人有谱之先声也可。且吴氏谱牒有慈溪桂钺之源流考、袁燫之支派序及裔孙士芳之正讹,自泰伯、季札相传至今百数十世,齿连鳞接,循流可溯。(摘自民国二十九年义乌吴谱17修序)  

梁启超(近代著名思想家、史学家):  

延陵吴氏之谱,据于志宁序,谓剏修者实为东汉灌阳侯如胜,其信否虽不敢知,然以《隋书》所载,褚氏、江氏、廋氏、裴氏、虞氏、曹氏、明氏之家传、家记、世录等,其撰人多出自魏晋之际,然则吴谱传自汉末,其事盖非不可能。又据明弘治间桂越(钺)之序,则                                       述旧谱,自灌阳侯以下世次一无所紊,其佚名者则其名而著其代,其支派之迁徙,皆朗然如列眉,非代所受之而能知是耶!吴氏自泰伯以来,以北人而首殖民于南服,姬宗受封命氏数十,及周之衰则零落殆尽,而吴乃绵历数千年,至今为名宗,大江以南,血统之纯,世泽之远,未有能与吴氏抗颜行者。(摘自义乌吴谱1925216次修邀约梁氏所撰序)  

吴泽(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著名教授):  

无锡不仅是吴氏的发祥地,也是纂修《中华吴氏大统宗谱》的基地,吴氏宗谱历史上先后纂修达15次之多……1946年锡邑成立吴氏宗族委员会,……集会群议纂修大统宗谱。消息传出,各省宗亲闻风而动,先后有湘、鄂、皖、浙、闽、粤、桂、滇、黔、苏11省来归,汇集印谱抄本三百余支,如水汇源,盛况空前……幸东汉永兴二年,吴如胜修辑宗谱以世表进帝览……从此到1951年无锡已续修15次,确是一件不易的大事,经历时间这么久,世系已超过110多代,一个泱泱大族,能留有周详的族谱,不仅给我宗族,也给我中华民族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摘自《统谱》卷首.序七)  

(按:无锡梅村泰伯庙和惠山至德祠,于抗日战争时锡城沦陷后被日寇侵占八年;抗战胜利后,均由当时政府接管。吴氏族人有鉴于收回泰伯庙和至德祠的管辖权之需要,特组织“吴氏宗族委员会”,作为向当时政府申办交涉的一个民间团体。此即为1946年锡邑成立“吴氏宗族委员会”的任务、目的及其经过,而并无“集会群议纂修大统宗谱”这一任务。吴伟勋由于当时任无锡西兴镇镇长的原因,被挂名于“吴氏宗族委员会”内九名监察委员中的第八位,不是常务委员,更不是执行委员。  

1948年春,吴邦周、吴文轩等倡议纂修大统宗谱,成立《吴氏全国大统宗谱》局,至1951年冬,历时4年结束。吴伟勋未参加编委,也没有担任过谱局的任何职务,故他对是届修谱历经之艰难曲折,毫无切身体验。  详明记载请见15次修《吴氏大统宗谱》第一册《吴氏全国大统宗谱创始序》和第二册《吴氏宗族委员会成立记》及《公元1950岁次庚寅创修全国大统宗谱题名录》。)  

王鹤鸣(上海图书馆原党委书记、馆长、教授、谱学专家):  

无锡梅里是吴泰伯的发祥地,吴氏族谱是我国较早的历史资料,在东汉永兴二年由泰伯41世裔孙如胜,把先祖传下来的世系图呈献桓帝御览,就诰命《三让吴泰伯世系图》讃:“贤哉吴泰伯,庆泽弥流长”。从此,吴氏族谱就有了坚实的基础,以后续有纂修达15次,能够这样长期地延续下来,在我国也是少见的。而第15次所修谱已在公元1951年出版,也是比较近的。当时,于抗日战争胜利后,欲纂修完整的大统宗谱,由吴氏宗族委员会在报上发布告示,号召全国,举纲列目,后各省风闻相应来归者共11省,汇集印谱抄本三百余支……(摘自《统谱》卷首.序三)  

李吉(山西省社会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原中国家谱资料研究中心主任,无锡祠堂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  

据我所知,吴中、苏南一带修谱之风极盛……有许多名人家谱……其中1951年纂修的《吴氏全国大统宗谱》,以西周吴太伯为始祖,下分503支,几乎遍及苏南各县及苏北盐城地区,共计40册,可谓洋洋大观。(摘自无锡祠堂文化研究会和无锡谱牒文化研究会联合邀请李吉先生所作讲座《祠堂文化博览馆  吴中历史微缩版》  20081027   

吕锡生(江南大学教授):  

1951年的15次修《锡谱》,在我国历史上绵延1800多年,不失为我国古老的宗谱之一……作为《锡山延陵宗谱》,被尊之谓《吴氏大统宗谱》,不仅尊之有理,且统之有根,是非之莫属之事……这是由于吴氏以国为姓,泰伯奔吴,建都梅里,死葬鸿山……这样一块自己祖先发祥地所修的吴氏宗谱,是不会有人争统的,而且每当修谱之际,全国各地吴氏子孙都不远数千里访祖寻根到无锡,要求作为分支上谱。这样,其修建分支之多,是其他宗谱所无法比拟的……古老的家谱宗谱,其所序世系虽未能如孔子宗谱那样正确无误,但比之其它家谱则是较为真实可靠的……他们不需要再借助其他名人为之点缀,相反第10次重修时,还作《延陵吴氏宗谱辨》对‘乱拉名人之谱’的黄茅所辑《徽州吴氏宗谱》作了严厉的批评,指斥赝谱的劣迹……(摘自《简报》第9期)  

吴泽鲲(《统谱》原编辑成员):  

我认为范本一定要有,有了范本可以进行对照比较。条件是早期古谱,越古越好。因为她更接近历史,记载下来的资料可靠性大。到现在为止,从全国各地来谱四百余部中,没有发现比泰伯老祖宗的发祥地无锡的《大统谱》更早的了……作为吴姓最早的古籍,历经沧桑,有幸得以保存至今,我们不应把他当作无锡一个地方的谱,而应把他当作我们吴姓全体裔孙共有的传家宝,应倍加珍惜……(摘自《简报》第9期)  

吴展明(贵州三穗市政府史志办副研究员,三穗市第一中学原党总支书记,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毕业,《统谱》现任编辑):  

从序言这类宝贵的历史文献来看,如果说东汉麋豹为泰伯41世孙吴如胜世次作了权威定位的话,那么唐初监修国史官于志宁(588-665)则进一步肯定当时山南防御观察使吴若远(字伯高)所修的“追本厥始,自委溯源,由四十一世祖东汉灌阳侯如胜所修之牒,上摭史册所载, 参以诸吴宗系,质诸家老相传之语,总为一帙图”的吴谱,不仅起到承上接下的作用,而且是一部“纤悉详究,精别雠校,一据以实”的信谱。故自那以后,从三修到1951年祖地无锡编纂出版的15修《锡谱》,均以麋豹序和于志宁序的论述作基调,每次修谱都有序言,序言与谱中内容吻合,一脉相承,古今贯通,这在中国谱牒史上实属罕见……如果我们能挤点时间,读一读麋豹、于志宁、刘伯温、梁启超等人的序言,对于为什么要以《锡谱》作为编修《统谱》底本决定的认识和理解,恐怕是大有裨益的。(摘自《无锡谱牒研究;吴氏专辑》中《浅谈“一说为主,诸说并存” 》文)  

 

文章录入:吴大成    责任编辑:gohwu 

 我要投稿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吴氏网二维码免责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有来自本站特约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有部分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图文,在此发布作品、留言、评论等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互联网规则。作品中 所涉及的思想、内容、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 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发表评论
    昵 称: 验证码:
    评 分:
    内 容:
    0/1000)

    提示:Alt+S快速发表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服务专用QQ :116539779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101565648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7-2014 China Mrs.Wu,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152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