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山抱水史大宗祠
吴立梅
千祥大路史大宗祠是东阳市域惟一的史姓宗祠。
史氏因官得姓,始于周文王长子伯邑考之子周太史名佚者。东汉建武中,史佚裔孙史崇佐光武帝中兴被封溧阳侯,遂居江苏溧阳。史崇之三十世孙惟则、怀则兄弟宋初徙居嘉兴。惟则之子史成、史简转徙四明。史简之玄孙弥恩“博涉经史,雅爱山水,有先民遗逸之风,偕一僧选胜来东,卜禹山之麓而家焉。”时在1197年。弥恩四子明智“厌荆水奔腾,乃迁于通瓯孔道塔岭南之大路”,为东阳大路史氏始祖。
大路史氏自宋末定居,人口日孳,迨至上世纪20年代,遂有建造宗祠之举。——这比族谱之修晚了五百八十来年。在未有宗祠之前,其功能由厅承担,供奉祖宗牌位。因厅局促不能满足族人祭祀之需,史久富(1899~1961)等遂鸠工庀材,创建宗祠。又因落籍东阳以来,即单独做谱,未与宁波祖源地合谱,乃自命“大宗”,宗祠也自然而然命名为“史大宗祠”。
大路村在千祥西南6公里,三联镇南3公里,环山抱水,环境清幽。史大宗祠坐落于大路村西侧,坐南朝北,前有巨樟蓊郁,后有涧水西流,左为纵横阡陌,右则扑地闾阎。宗祠为旧时所谓“水口”所在,四周竹木葱茏苍翠,右前方有池塘,塘前有本保殿,右后方有始建于光绪丙子年的回龙桥,过桥有秀水庙,宗祠左后侧有字纸亭,亭后为樟太水碓。
宗祠有五楹三进两厢一戏台,依地势层层而上。下进为廊房门楼,正中大门上悬有“史大宗祠”横匾,两侧有边门,平常多由此出入。宗祠之东西两侧还各有两大门。
门楼与中进之间的天井建有戏台。此戏台为四柱单檐歇山顶建筑,飞檐翘角,雕镂精细,彩绣辉煌。柱子采自千祥龙坞,上圆下方,每根重2吨。石柱上之牛腿分别描绘“闻太师回朝”和“三英战吕布”,据传为两班木雕师傅斗技之作。台顶为八角楼斜面拢音,斜角呈60°,上绘“天官赐福”及“八洞神仙”,出自族人“羊”的手笔,人物生动,栩栩如生。此戏台颇具艺术价值,惜乎宗祠改为大会堂时被拆。
中进比下进高一台阶,为宗祠的主体建筑,梁柱粗大。朱红大梁上有狮子滚绣球彩绘,正中有“五世衍芳”直匾。柱上有黑底金字楹联。
上进比中进高两个台阶。正中有“神厨”供奉祖先牌位,神厨上方有白底黑字的“如在”匾,取孔子“祭如在”之意。神厨之下,过去用来放“寿材”。神厨东西两侧,各有一些匾额,解放初用作构筑“民兵室”及做房门之用了。
宗祠是祖先灵位的安厝地,也是尊祖敬宗的连结点。逢年过节,大常有专人打扫整理,张灯结彩,准备祭具祭品。大年初一,全村男女老幼穿上节日盛装,齐集宗祠祭祖。祭祖仪式肃穆隆重。三位穿礼服戴礼帽的宗人主祭,中有一人高声“喝祭”。祭礼开始,鞭炮震耳,鼓乐齐鸣,热闹非常。祭毕,与祭族人,各得馒头一对,男丁自30岁开始每增10岁加一对。小学毕业生加一对,初中生加两对,以示对年长者与读书人的尊重。
宗祠为村子最大的公共场所,凡有大的聚会,多在宗祠进行。这里也是文体活动中心。大路有花台班和婺剧团,排练演出离不开戏台。大路素有习武传统,秋收秋种一结束,这里就成为罗汉班习拳练棒之所。
宗祠更是书香绵延之地。旧时塾所设在上进。1946年,成为三源乡小学所在地,容纳东源坑、西源坑和三宝坑三个坑源的学子。不久,三源乡政府也将办公地点设在厢房。解放后,一度成为“民主乡校”的校址,后来又变为“民主中心小学”的校址,目前是“大路小学”的所在。八十年来,史大宗祠琅琅书声不绝。
资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