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方便!欢迎您用QQ登录华夏吴氏网 会员区*发表文章   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用户登录 我要投稿

 | 首页 | 资讯 | 图库 | 社区 | 祝福 | 商城 | 企业 | 书籍 | 网建 | 纪念馆 | 手机站 | 
您现在的位置: 华夏吴氏网 >> 资讯 >> 文籍 >> 论文 >> 正文
泰伯的方法论
作者:吴鸣镝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11-29           ★★★
 

泰伯的方法论

 

周太王古公亶父的长子吴泰伯三次推让王位的事迹,自周朝建立之后,就在华夏地区广泛流传,而且是流传于各诸侯国从上到下的各个阶层,经历西周与东周的春秋战国时期,到了孔子的时代,春秋吴国己经崛起,孔子对吴泰伯的三让行为,给予了与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而服侍于殷”的行为同样高度的评论---至德。

然而一生郁郁不得志也不得“道”的孔子,似乎无法窥探奠基了丰功伟绩的吴泰伯与周文王是不是得到了“道”,无法评价二人是不是“至道”,只能评其二人为至德。

近年来,深圳吴文化交流会的宗亲在一起探讨泰伯精神的时候,挖掘了泰伯精神的更深一层含义----孝。“君子坦荡荡 泰伯兴孝让”,本网站以前的旧贴有证《笑谈写诗》 /Article/art/suibi/201209/13829.html  《诗两首 电影三部》 /Article/art/suibi/201212/14366.html)

然而孝与让,只是说明了吴泰伯的情怀,并没有说明吴泰伯如何实现他的情怀,也就是说没有说明吴泰伯如何做到了“酬心”,本来,“酬心”一词是人们对吴泰伯之二弟仲雍的第二十代孙季札的评价,称其为“挂剑酬心”,而司马迁称其徐墓挂剑包括推让王位只是“慕义”,也许司马迁的评价更准确。然而,如果能考察到了吴泰伯如何了却自己的情怀(酬心),则可以了解到吴泰伯的“道”,吴泰伯以他的“道行”来实现了他的情怀。

根据历史记载,吴泰伯为推让王位,首先是使用诈术,以“衡山采药”为名,以此夹带着谎言的借口,离开歧山,离开政治中心,避让王位。然而诈术并未成功,人们还是希望吴泰伯来继承王位。所以,这时的吴泰伯只能放弃夹带着一丝一毫的谎言,一步又一步地展示他的完全的诚意,历史记载,吴泰伯首先是带着二弟仲雍远赴荆蛮,从黄河中游到达两千里之外的长江下游南岸,以此表达推让王位的诚意,其次,吴泰伯与二弟仲雍纹身断发,以示不够文明,所以不可以用为君王,以此表达推让王位的诚意,第三,吴泰伯与其二弟仲雍自号句吴,自立国主,以此表达推让周国王位的诚意。

吴泰伯以其一个又一个实际行动,一步一步地展示着他的诚意与诚恳,一步一步地展示着他的真诚与赤诚。这就是吴泰伯的处事方式,这就是吴泰伯心中的方法,这就是吴泰伯的方法论,这就是吴泰伯的“道”与“道行”。

自古以来,一些人高喊着“忠”,大喊着“诚”,其本质目的无非是让“忠诚的人”的行为,使“被忠诚的人”放心,而且是彻底的放心。所以,诚的核心是“放心”二字,而吴泰伯的一步又一步的行为,是让远在歧山的周朝政治中心人物一次又一次地彻底放心,从而,吴泰伯的一个又一个的行为举措,是彻底的诚恳,而不是刚开始之时所夹带的一丝丝谎言诈术的善意,不夹带其它一丝丝杂质。

可见,吴泰伯的“道”,吴泰伯的“术”,吴泰伯的“行”,只围绕着一个“诚”字而展开,从而实现了他的情怀,这不仅仅是季札的所谓的酬心(以酬季札自己的诚心,季札的所谓的慕义,其实只得到了吴泰伯的精神的浅层皮毛,没有得到泰伯精神的真正内核,夹带的杂质太多,所以最后输得很惨,事情最后搞得很糟,所以司马迁对季札的评价,只是才不过是博览,德不过是慕义。因为季札之作为,只仅仅是针对他自己的内心,而不是别人的内心),而是实实在在地使他人放心。不仅仅是使自己放心。

也许,吴泰伯的精神传统,在春秋吴国得到了很好的继承,比如,伍子胥逃难到吴国之时,分别遇到一位划船的老翁与一位洗衣的村妇,伍子胥一再央求他们为伍子胥保密,不要让人知道他逃亡的行踪,而这位老翁与这位村妇,在伍子胥第二次要求保密的时候,立刻选择投水自尽,以此表示“我答应了的事,一定会做到”,不惜以死来证明这一点,不惜以自己的死亡来保证你的放心,尽管这二位与伍子胥素不相识,只是一诺值千金,而且以自己的行为,彻底地践行与绝对保障实现自己的诺言。

而吴泰伯之所以选择纹身断发自号句吴,而不是自杀来使周朝政治中心人物放心,只是因为吴泰伯的孝心之故,如果吴泰伯自我毁容或者自杀,只能使父母伤心,只能使周朝政治中心人物心中有了阴影,而吴泰伯的纹身断发与自号句吴,足以让周朝政治中心人物放心,而且没有其它任何不良心理负担。

这种使他人彻底放心的精神,就是诚意与诚恳的核心,也就是吴泰伯一生的行为措施所遵循的核心---诚。

据报道,以前日本一家机构做过一项调查,广泛发出问卷,让日本民众选择一个他们自己认为最好的一个字,以考察在民众中,哪个字是最美好的字,哪个品行是最美好的品行,最后的结果是,最美好的字是“诚”,而不是“善”,也不是“美”。这也许是目前的日本强大的根本原由,因为有以诚为尚的民意为基础,这是最扎实的基础。

慈悲善良,感恩戴德,并不是人间最美好的事物,美轮美奂,也不是人间最美好的事物,人间最美好的事物,是诚心诚意。如同现在有的人在感恩节所说的:感恩?嘴上抹蜜,不如打开天窗迎接阳光,阳光透明才是真正的大公无私,而不是借口隐私与方便,而摭摭掩掩。嘴上抹蜜,不如诚心诚意。没有光明正大光明磊落,一切高喊所谓正能量的美妙言辞,只是如鲁迅所言的“封建礼教的冠冕堂皇的字里行间充满着吃人二字”。

实际上,儒家并非不知道诚的重要性,儒家经典《大学》之中就有名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取得准确的认知之后,诚意是最首先最重要的一项,除此无以修身平天下,除此无以正心治家国。

然而孔子并没有意识到吴泰伯的三让之举,正是以“诚”为中心的方法论(道)的展开,孔子只知道说,吴泰伯抛弃荣华、富贵、权力、地位,算是有德,而且指其“至德”,并不知道吴泰伯心中的诚,才是吴泰伯的道,而且是至道。也许,孔子的意境与境界,并没有达到这个高度,所以无法理解吴泰伯的“诚与道”,所以,即无法理解与指出吴泰伯的道,也无法取得吴泰伯的丰功伟绩与伟大奠基。

佛说一切唯心造,这里的心,指的是诚心,吴泰伯有足够的诚,所以就可以造出周与吴的两片天,周王可以顶一片天,吴王也可以顶一片天。

由此可见,孔子指出泰伯的让,而不提泰伯的孝,可能是因为儒家的所谓的孝,指的是一些诸如“父母在 不远游”之类的教条,而不敢提泰伯之孝,以为泰伯违背了孝行,不提孝字,是为泰伯而隐而讳言。而孔子指出泰伯的让,而不提泰伯的诚,那是儒家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认为纹身断发是因为吴泰伯的入乡随俗便于行事,而自号句吴,是因为吴泰伯的称王称霸的官瘾。完全不知道吴泰伯心中所含的行事之道----诚与示诚---让周朝政治中心人物放心安心。吴泰伯的一切行为,都是围绕着这个中心而实施----让人放心,让人安心。吴泰伯的这种“道”,是那些到处宣扬虚伪的礼教而望求得一官半职的孔儒们所发现不了的,他们用尽了浑身的黑暗,也看不出泰伯是仅仅出于赤诚而做出了泰伯的一切举措。

两千多年以来,霸占了话语体系的儒家,掩盖了吴泰伯这种“以诚为先”的真正的宝贵精神品质。如今,吴氏宗亲弘扬泰伯精神,宣传吴氏文化,理应高举泰伯至诚之精神,理应弘扬泰伯至道之方法,深刻了解与理解以及继承吴泰伯的方法论----以诚为中心,展开一切人生事务,不惜于纹身断发,大方地自号句吴。以诚为中心,之后的解放思想,突破禁区,开拓进取,也就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

泰伯的道,泰伯的方法论,泰伯的诚与以诚为中心而涉猎各类禁区的一切行为,正是泰伯仲雍后裔吴氏宗亲所要传承的核心内容。而不是孔儒所列举的吴泰伯的表面行为以及皮毛之举----所谓的三让,所谓的至德。孔儒因为他们自己的境界与局限性,而在此误人不浅。而后世的所谓的帝王赐号嘉谥,更是不足挂齿,他们将泰伯季札当作枪使,有他们的目的,这是各代帝王的诈术,如今时代,吴氏宗亲完全没有必要再跟在他们后面起哄,完全没有必要宣传这个而让人们再上他们的诈术的当。何况人们也不会上当,除了极少数心智不全的人,人们其实从来没有上过他们的当。

上次我在微信群里说要写一篇《吴氏宗亲与儒家文化》的网文,后来因为准备深吴庆典的杂务以及世吴四恳会的赴会,而没有时间写出来。现在有时间,可以一并谈一谈,讨论讨论。  

虽然吴泰伯以诚为道,以诚为方法之论(方法论),以诚为其处世哲学与行事哲学,但是刚开始的时候,泰伯仲雍也以夹带着诈伪的成份的行为来行诚意与善意,即是以衡山采药为借口,以此谎言而行实事,而后来,泰伯仲雍完全放弃了所有的诈伪成份,一心一意一步一步地言行合一地展示着真诚赤诚,而获完全成功---让周朝政治中心人物完全放心而无任何心理负担。

然而,后世的仲雍后裔,从历史记载来看,只是在仿照着依照着泰伯仲雍最初的不成功的方式(诈伪之言行举措)来行事,比如吴广起义之前的鱼腹藏书与篝火狐鸣,比如吴章的狗血泼门(汉代大儒吴章为反对王莽作乱,而使人暗中以狗血涂在皇宫大门之上,以此提醒人们王莽的各种诈骗,事发之后被王莽政权处以腰折),还有兵圣吴起,即然是使用兵法,而兵法的本质是兵不厌诈,所以吴起在百战百胜的作战中所使用的诈术必定是层出不穷。而吴人原是狩猎族群,狩猎过程对猎物所施种种诈术,更是家常便饭,本来,吴字与虞字不分,而虞的虍字头,本意是猎户披着老虎的皮来打猎,披着虎皮的人,与披着羊皮的狼,当然同样的是诈术的一种。与孔儒提出的各种虚伪口号没有任何不同。

实际上,,在春秋战国秦汉时期所涌现的各个吴氏名人,都与孔儒所倡的相不同,兵圣吴起被儒门所排斥,湖北的绮里季吴实是在不崇尚儒教的秦国任职,衡山王长沙王吴芮是在崇尚道家的楚国兴起,而且吴广与吴章的作为,与所谓的“子不语乱力怪神”格格不入,吴章虽名为大儒,但从其事迹来看,吴章只是才华横溢,博闻强记,对儒家经典了如指掌而己,但在内心并不认同儒家的字面上的主张。不仅如此,后世的吴氏名人,比如善画佛道神仙的吴道子以及擅长神话故事的吴承恩,同样与所谓的“子不语乱力怪神”格格不入,而且写出《儒林外史的》吴敬梓,更是对儒家中人充满着嘲讽。

这些情况似乎显示吴氏宗亲的杰出人物历来与孔儒势力相左。这也许是由于吴氏宗亲中的眼尖者,发现了儒门中的底根,从而手中握有真相,而对剔除了儒家人物的合理见解却大肆宣扬其扼杀人性抹杀天性的部分的这种儒教,充满着蔑视。而且直到目前,儒教宣传仍然如此,比如现在的孔子学院以及各种国学讲座讲坛,都不提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的书在封建时代常被纳入禁书,而孟子的这句话实际等同于“人权大于主权,国君算个屁”,从而让那些在现代宣传国学儒教以混口饭吃的人,对此噤若寒蝉,唯恐避之不及。

另外,吴门对儒家是如此,而儒家当初对吴门又是如何?历史记载,孔子与季札的交集,是孔子观摹季札对季札之子的葬礼,以及传说中的孔子手书“乌乎有吴延陵君子之墓”的十字碑,也许是在吴国灭亡之后,孔儒把所有的孔子对季札的评论与言论都删除得一干二净。而孔儒与吴国的交集,是孔子的弟子子贡,利用吴王夫差急于展示吴国的优越性的心理而产生的穷兵黩武的行为,设计耗尽吴国国力,从而保全了鲁国,成全了越国,消弱了齐国,消灭了吴国。然而在越王勾践消灭了吴国,占领了齐国的琅琊之后,孔子希望在此时己经包括了吴地的越国地区施行儒教的时候,却被越王勾践所拒绝,这与孔子在其它诸侯国所得到的际遇完全相同。当然,吴国的灭亡,说明失国的吴王夫差的行为完全与建国的泰伯精神相反,泰伯立国的精神本质是让周朝政治中心人物放心,而夫差的攻略行为以及在攻略行为中的蛮横风格,却是让其它的国家非常地不放心,让其它国家的人深怀恐惧,陷入恐怖之中,毫无希望可言,这也许是夫差失国的根本原因。

而后世的不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所谓的禅让王位,虽然层出不穷,屡见不鲜,其实只是各种沽名钓誉以及偷懒享乐或者迫不得己的行为,包括后世评价尧舜禅让的所谓的内幕是尧幽囚,舜野死的等等,(前段时间本网站的相关贴子有:立国三百年 大理十让王 /Article/art/Shuba/201507/19965.html  中国历史 之 让王大全 /Article/art/Shuba/201507/19931.html),无一例外都缺乏一个字“诚”,赤诚的诚。最后结局也是无一例外是一团糟,而不是春秋吴国的辉煌。

可见,后世的吴氏宗亲,包括现在的当代的吴氏宗亲,所继承的所传承的,只是泰伯精神的皮毛,只是泰伯在刚开始之时所行的不成功的举措(借口衡山采药之诈行,这种诈术行径,使周朝政治中心人物并不敢彻底采信泰伯仲雍的行为),以为这样很聪明,能成功而成本低,而没有得到泰伯精神的精髓---光明磊落,诚心诚意,真诚赤诚。泰伯仲雍正是以这种光明磊落的言行,光明正大地、明明白白地、坦然坦诚地表示不继承王位,然后以一个又一个的实际行动,来笃实来这个诚意,来巩固这种诚恳。而后取得成功。

现在,吴氏宗亲,所要继承的泰伯精神,所要继承与弘扬的泰伯的核心精神,一个字是“诚”,两个字是“诚意”,四个字是“诚恳赤诚”,而不是孔儒之鼠目所倡以及各代帝王诈伪之举而所言所赐的那些东西。吴思所说的“他们宣讲谎言,我们伪装相信”(统治者宣讲谎言,老百姓伪装相信,虽然统治者知道老百姓是在伪装相信,老百姓也知道自己的伪装相信己经被统治者识破,但双方还是要继续宣讲谎言以及伪装相信,这就是真实的历史,如同有人在网上在群里遇到某些人散布网络恐怖气氛比如莫谈国事之类的言辞之时所说的:现在害怕网警的,与当年做汉奸的,都有同样的情怀,那就是都是出于恐惧与胆怯,而在网上散布诸如莫谈国事之类的恐怖气氛的人,也有可能是认为可以仗势欺人,认为既然可以仗势,那就是可以欺人,认为既然是弱肉,那就是可以强食,这与当年的汉奸毫无二致,这也是同样是历史事实,所以现在的中国人应该很容易理解为何当年的中国汉奸那么地多),这个时代应该要成为过去,吴氏宗亲所要弘扬的是人性中最美好的事物---诚,这是泰伯的精神内核,这是泰伯立世行事之道。这是泰伯成功的人生哲学与方法论。泰伯仲雍后裔需要放弃的是虽然泰伯仲雍所使用过但证明是失败了的方式方法---夹带着谎言诈伪的善意美意,而是继承与弘扬泰伯成功哲学----赤诚真诚,为此不惜代价,为此不惜大方地攫取一切并占取俗世所认为的美好---荣华富贵权力地位,江山的获取、王位的得失,无足挂齿,只为了心中对亲族的赤诚。

这也许是在当今时代,吴氏宗亲研讨泰伯精神所得到的又一深层的内含,这不是靠虚伪的矫情与骚傲的漫骂所能得到的。从儒家所强调的让,到人性之中自然的孝,再到核心的深层精神内含----诚。一步一步地,不断地深入认识泰伯,挖掘泰伯精神,从而逐步摆脱以前的恶势力加载的层层掩盖与曲解(华丽的外表下所包裹的腐朽的东西),从而能够逐步接近真相与真理,也就是《易经》中所言的“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最朴实的内容,返朴而后归真。

 

欢迎吴氏宗亲继续讨论,以挖掘泰伯精神,以发展吴氏文化,为人类的文明与社会的健康而贡献微薄之力。

 

文章录入:OK    责任编辑:OK 

 我要投稿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吴氏网二维码免责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有来自本站特约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有部分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图文,在此发布作品、留言、评论等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互联网规则。作品中 所涉及的思想、内容、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 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发表评论
    昵 称: 验证码:
    评 分:
    内 容:
    0/1000)

    提示:Alt+S快速发表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服务专用QQ :116539779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101565648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7-2014 China Mrs.Wu,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152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