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方便!欢迎您用QQ登录华夏吴氏网 会员区*发表文章   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用户登录 我要投稿

 | 首页 | 资讯 | 图库 | 社区 | 祝福 | 故事 | 企业 | 书籍 | 网建 | 纪念馆 | 手机站 | 
您现在的位置: 吴氏网 >> 资讯 >> 文籍 >> 论文 >> 正文
徐村村文化研究
作者:吴文琴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9-9         ★★★★★

徐村,是廉江市靠北的长山镇区域内一个古老的自然村。全村3000多人,对该区可谓是独一无二的大村。村中分成吴周两姓,共 9个族(9个不同香火),居住在9个居点上,纵横十里,北与广西接壤。俗话说人多咀杂,人多了自然会矛盾增多,但这里和谐共融,演绎了500年的村文明史,这是村文化的一个独特现象。村文化研究,是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它是村文明建设,村历史研究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村的发展和村族的维系,除血缘的关系以外,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村文化的“场”,她是村的思想系统,村价值观建立的重要思想理论基础。本文从徐村的村文化的解剖为起点,分析村文化对于村发展的极端重要性。

一、村人与村文化

走进乡间,我们发现,不同的村具有不同的“格”,而村的“格”繁衍出不同的村人,这是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

社会上人们习惯对于某个具体人称之为某村人,之所以出现这种称谓和村人的概念,是由于村的“格”、村的母坯复印了村人。当我们对村与村人进行比较时,就会发现彼村人与哪一村人,不管是人的性格、个性、习性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种或哪种的区别,当然如果从某个具体人来说,这种区别可能不明显,但如果从普遍性来说区别就十分明显。这一点特别是处于边沿山区或是小数民族地区,这种区别就十分明显。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到,只要出于某村人,总是不可避免地带着某村人的影子,尽管一些人由于出外谋生和工作的关系,对于个人的性格或个性,也许会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但终归无法改变村的血缘和村的烙印。我们伟大领袖毛泽东,是一位吒咤世界风云的人物,他自幼离开了湖南外出闹革命,但他的乡音乡土几十年不变。所以村的血缘和村文化的烙印对于人的生成是根深蒂固的。

之所以出现村与村,村人与村人的区别,主要是出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族的血缘因素,二是村文化“场”的因素。由于存在以上这两种因素,通过世代相传,一代一代地进行传接和繁衍,从而形成一种固有的模型。从徐村与周边村人作个比较,就不难看到这种现象的存在。

徐村与周边许多村庄相连,徐村对面的是蛇大村,村与村之间只有一条纵横不到十米的江河之隔,但如果从村人与村人进行比较,其中的差别就十分明显。蛇大村人一贯行事就不太讲规则,这在当时计划经济年代是要受人厌弃的,所以在当时的环境下,经常是工作组进驻的单位,但到了市场经济年代却是另外的一种现象。村里一百多号人,涌现出的富人特别多,许多人还在外面当了头面人物,这也许是村里人生性好强,办事富于创造性思维,不讲规则的结果。与徐村对面的坡塘村,村不算大,只有十多户人,但被人称之为秀才村,因为村里历来出的秀才文人特别多。隔离的潭必塘村,村也不算大,但村民耿直,从不在强人面前低头。而徐村人则不同,徐村是一个大村,听话,服从,从不欺行霸市,尊重人,守规矩,是村里人一个重要特点,所以成立农场以后,村里人在农场当干部的特别多,但到了市场经济年代出的富人如果按人头的比例就少得多,但违法犯罪就从来没有发生过。这就是村的母坯,村的“格”印制出来的。

随着村文化的开展,人们越来越关注着村的关联文化。所谓的文化关联,是以一致认同的习惯、象征、价值观和行为规范而产生连带关系。文化关联是在人们的日常活动中形成的,它以人们有同一的、相对稳定的活动空间,交往较为频繁密切为前提,唯其如此,才能有共同的认识、意义和价值生成,并扎根于社区和村民之中。我国历来的文化关联状况具有历史延续性,通过历史的沉积而形成具有关联性的共同文化,这是村文化的形成,徐村在自身走过的500多年的历史中,村里的9大家族两大姓共同居住了500多年,维系了这一共同的历史文化“场”,这是村人共同文化维系造成的。

这里需要再次强调的是文化关联之所以能起到整合作用,是因为它能将人们纳入到同一“文化场景”之中。当不同的经济阶层、年龄层次、文化水平、不同的姓氏人家处于同一文化场景、文化平台之中时,他们之间才有共同的语境,行动时才会认可、顾及到文化网络的张力。否则,即使人们生活于同一社区,他们也不是处在同一个文化空间场域内,从而可能会出现“同村异梦”。而这种文化场景是人们在长时期交往、沟通中建构起来的。交往的频繁,“重复博奕”,使得社区成了“熟人社会”,在这里人们的信息充分对称,“社会资本”雄厚。村文化“场”,是现代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方向。

在乡下不同的村,由于村文化的不同,乡规和村的训制的不同,所以打造了不同的村文化,所以村人的生长,是在这一文化氛围的酿造下成长起来的,是村的“格”和村的母坯锻造了村人的主要土壤和条件。

二、徐村人与徐村文化

徐村的村文化正如其他村文化一样,带有浓厚的村特点。徐村的村文化是在徐村这一土地上经过500多年的历史变迁和世代的传接而形成的,是一个传统乡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物。其主要的特点是:

(一)徐村村文化的核心是“和谐”、“共融”,并由此为中心演绎了500年村文明的历史,是村文化的主要组织基础。“取象于钱,外圆内方”这是我国的优良传统文化。“圆”,就是处理事情,调节矛盾讲究的艺术和技巧,圆可以减少阻力,代表着顺畅,如果无原则地争个你高我低,必然大伤和气;相反,如果待人和若春风,时常换位思考,用微笑去面对分歧,就会取得尊重与信任。“方”,是人格的独立,原则性的独立性,是自我价值的完善实现,是对美好理想的不懈追求。利用“方”、“园”协调村与社会,村与村之间,人们之间的关系,做到棱角分明,把村的建设建立在踏实稳重,执着坚定的和谐基础上,从而建立和谐协调的村秩序,是徐村村文化的组织基础。

(二)徐村的全村3000多人,分成吴周两姓,共 9个族(9个不同香火),居住在9个居点上,纵横近十里,周吴两姓穿梭而居。在我们中国,传统历史上的村斗、族斗、姓氏斗从不止息,从而演绎了我国民族连源不断的斗争历史,特别是徐村与周边的村洛连接不足十里,历来村与村之间因山岭水土的纷争不断。但据查,徐村自建村的500多年历史中,从末出现过大村欺小村,大族欺小族的现象,并有过小村人欺负到大村人的头上的事情,有的人说,如果得罪了徐村人,是受不起的,但徐村人历来以忍让而出了名的,从而得到了别人的尊重。村里流传着这样一个顺口流:共饮一井水,共处一村庄,攸攸五百年,何必分你我?村里有一条不成文的乡规,就是周吴两姓不准通婚,其意是近亲不婚的意思。过去曾有一对男女青年,由于久处生情,所以闹出了爱情的风波,结果遭到了周吴两姓共同的惩罚。从此再也末发生过周吴两姓通婚的事实,这是演绎了我国古代的“抚九族以仁,接大臣以礼”的文化思想,形成了“安危同力,盛衰一心,远近相持,亲疏两用”村文明的文化表现。通过共同“文化场”的酿造,所以村里形成了尊亲,敬老爱友成风。村里的100多户人家,均有村民宗亲的表现,村里年事最高的,往往被视为最崇敬的人家。这是村人的“共融”、 “和谐”文化酿造出来的。

(二)崇尚英雄主义是徐村村文化的基本思想,是徐村人共同的村文化现象。从现代的角度看,崇尚流行音乐,现代影视节目等,是现代人追求的文化,这点徐村人也没有少关注过。但在过去的历史中,徐村人的共同文化活动是木偶剧。据传,木偶戏在村里已流传了数百年的历史,而木偶戏大多是以古代英雄为中心刻划而成,如古代英雄中的狄青、杨家将、岳飞等,这些妇孺皆知的英雄,村里人不但会讲,会唱,而且成为村里对塑造年青一代的好教材。正因为崇尚英雄是村文化的一面旗帜,所以一代一代的年轻人的成长,与传统故事中的英雄人物事迹的 陶是密不可分的。这就打造了村民们刚正不苛,遇强不弱的性格。过去村里有一位叫做大什么将的,才高八斗,威猛魁梧,一呼憾百里,有一次一位自称强人的,动着放水的“挑”要欺负他,他一努之下,把哪人手上的工具打飞到十里之外。在村史的教育中少不了这一教材。许多出外谋生的青年之所以出现许多坚持正义,拒恶扶弱现象,这与村文化教育不可少的。

(三)徐村人在远古时期就出现了贸易经商的习惯,可以说在山村,贸易经商之风最早吹进了本村。据传在明清时期村里就开始了兴办陶瓷厂的历史,直至解放初期,村里就办起了8个陶瓷生产厂,从事这一职业的达到数百人,被远近人称之为陶瓷村。由于村里人多地少,许多人被迫出外打工谋生,学到这一工艺后,回到本村便带头办起了陶瓷厂,从此越做越大,本地远近的许多陶瓷师傅都是师出徐村。按照当时的生活水平,远近村民家用的家俱,除极少木造的以外,基本是陶瓷用品,就连装衣服也使用瓷缸,包括粮食储藏、住的瓦面、围墙、做饭用的煲、坐的凳子等,都离不开陶瓷。所以家用陶瓷在本地成为一种普遍的用品。陶瓷工业的出现,引发了陶瓷商业文化最早注入徐村。陶瓷品种的名称也是传承着古代文化。秦始皇统一中国时,统一中国的度、量、衡,当时谷米计算单位是“斗”,如一斗米,就是现代的十斤米,一斗谷,就是现代的十斤谷。而村里生产的陶瓷启用的名字,也采用了古代的名字,如用以装载死人骨的缸,取名为“金斗”,用以煲饭菜的煲,叫做“荡斗”煲、“二荡斗”煲等。

陶瓷用品除了实用性外,已注意了美感和美的文化设计,产品的造工从粗糙到精细;产品从单一到系列;造型从实用到豪华,出现的是商品文化的开拓和投入,体现了一定的商品文化,这是当时商品文化发展的体现。

陶瓷生产的兴起,加快了村商品文化的引入,引领了村民商品意识的增强,在当时贫困的情况下,许多人离乡别井到了外国谋生,一个结火到外开展了长途贩运商品的专业队伍出现了,这就是商品文化对村民的注入。所以随着改革开放的出现,徐村人首先第一个走出了村门,到社会上进行闯荡,从而富了村人。

(四)徐村的500年星风雨夜,不仅书写了村的经济发展,而且书写了村文明建设的历史。在乡下人们都有着沿江而居的习惯,这是因为江能给人们带来清凉,带来富庶,带来风调雨顺,丰衣足食,更是能够带来村庄优美的自然环境。于是沿江而下,倚山旁水,五里十里一村洛,一村一姓氏的现象。走进徐村,倚山旁水而居住一百多户人家,甲沙江边上的一片茂密榕树怀抱下的一个硕大开阔地,便是一座村人神往的官堂庙,通常村里开展的大型活动便是在这里举行。甲沙江与官堂庙形成的一个丁字型,把村里 “十景一江”的文明景点联结了起来,形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村里的十景一江,有的是自然形成,有的是村民们500年历史的血汗凝固而成。如官堂庙、雷王庙、祁福坛、陶瓷城、金城地、秧树下、星鱼潭等,一个个景点,就是一部如画的史诗,留下的是一串如诗的故事。

倾注了村人世代心血的官堂庙,在几棵巨榕怀抱下,是一片硕大的开阔地。在这里遮天蔽日,百鸟归巢,四季沐浴着如浴的春风。巨榕下是一块块略显平坦的巨大石板,每当天热时份,村里人都喜欢到这里洒息乘凉。那时村里人每年都开展祁福拜神的活动,如举行庙会、木偶戏和歌舞演出都是在这里举行。每当此时,村里人倾巢出动,哪锣鼓喧天发出的震憾声,把方园几十里的人都吸引到了这里,把官堂庙围得水泄不通。村的背面的一棵150多年的槔木树,前几年部份枝叶出现了枯黄,村文明建设小组一声令下,全村3000多人开展了捐资救古树的热潮,不到十天的功夫,所需的十多万元的捐资就送到村文明办的手里,不管外出的还是留居在村里的,无一例外地投入到捐资的行列。为了纪念古树,树旁还特意立起了一个凉亭,专供村里人和外来客人欣赏古树和乘凉之用。从这点可以看到村里的“十景一江”,是村里一代又一代人对村文明建设的传承和开拓。村里的每一个景点、每一个村里活动,都凝聚着村人世世代代的心迹,从而使村人在这样的村文化氛围的“格”下成长起的,从而雕刻了村文化的文化“场”。

在乡下大凡风景名盛,都是村文明建设的发源地,而村文明建设又都是与传统文化分不开的。徐村就是其中的一个。

三、现代文化与村文化

当我们对乡间进行考察,发现村与村之间的文化差异性比较明显。而处于山区与平原地区,交通不发达地区与交通发达地区的村文化差异较大,越是偏僻的山区,传统文化越是突出,村民与村民之间的差距就较大,越是平原地区和现代文化传播较快地区,村文化的差异就越小。所以对于村文化建设与现代文明的建设的关系,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在经济发达地区,由于现代文明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所以村文化建设大都是以现代文化作为基础,加上村规村约而构成了村文化的特色显得个性化不突出的现象。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如何定位村文化与村文明建设,如何保持村文化的“场”和村文化的特色性,这是一个极待研究的问题。对此我认为:

一是坚持族长制对于建立村文化建设的“场”起到重要的组织保证作用。族长制在我国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而到了现代才变成了村长制。而村长制较之过去的族长制更多地体现了政治化的趋向,给路人的印象是村长与村民基本是处于立之中,没有族长制那样更能体现村民和族人的意志。而现代的族长较之过去必须具有性质的不同。现代的族长,必须具有能够把现代文明融入到村文明的建设中,通过修改补充以提高村文化的质量,从而巩固村文化的“场”;具有大公无私,胸怀袒荡,乐于为村民着想的思想和作风;年事较高,德高望重,深受村民的爱戴;能够最大限度地把握好村民的思想,积极营造一种宽松和团结向上的氛围,在最大限度地团结村民中发挥出轴心作用。族长的产生必须体现村民的意志,通过民主选举产生。

二是发动村民续写自已的村史,这对于延续村文明和村文化起到较好的传续作用和连接作用。村史是对于村里的年轻一代进行传统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忘记了过去,就等于中断了村的延续与发展,现代人不知道自已的前人,前人开发出的思想和传统成果得不到传承,村建设就会断层,就会在跌跌撞撞中发展。从社会上看,现在许多村史体现不了村历史发展的真实,有的光从人口的增长上进行记载,特别是在国家的重大变动中村的变迁、村的发展和村人所发挥的作用,缺乏必要的史料和史实,使人读起来感到乏味。对于村里较有影响的历史人物缺乏具体的纪述,所以起不到对后人的激励和教导作用。徐村也有过自已的村史,过后还与广西的相关边沿地区的族人进行过族史的编写工作,这对于族的发展提供了一些基本的线索,但由于没有进行必要的查证和核实,许多动人的村史史料没有进行必要挖掘,所以基本上是人口的变迁史而不是村史。而要真正写出一部能够体现本村的发展史,必须放到历史的题材范畴中进行定位,从写历史的角度写自已的村史。

三是要把村文化建设成为村的文化 “场”,家规制、族训制就十分必要。一个较有影响力的家规和族训制,是经过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历史,经过世代的延续修改而成为对村民、家人训化的力量,是历史题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现代企业对于全员需要训化,才能形成自已的特色和风格,而要使村形成自已的特色,对村民进行教育,就少不了家规、村训制和族训制。在我国历史上大凡一个有名望的家族,都必定有一部结构严密的,执行力强的家规、村训制和族训制。

在我国历史上有影响力的朱子家规就认为:人所以成为人,在于通过家庭和学校的教养,通过自我的修养,不断剔除“野兽”的劣性,保留几分“天使”的可爱,使自己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活生生的人。可见家规,村训制对于人的成长是何等的重要性。

历史有较大影响力的何氏家规,其家规的其主要内容有:孝亲敬长之规;尊师亲友之规;鞠育教养之规;读书写字之规;出外进退之规;待人接物之规;饮食服御之规;量度权衡之规;撑持门户之规;保守自家之规等。基本上从生活、作风、待人、管财、管家、长辈、外事作了全面的规定,并通过世袭的承传得到了深化和发展。又如岳家军,杨家将的家规、家训制也是远近闻名的。一个闻名的家训制,并得到了世代延续,这就构成了历史名人、英雄出土的土壤和条件。所以一部好的族训制和家规是村文化“场”形成的必不可少的土壤和条件。

【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 广东省廉江市徐村吴家族人,现著有哲学、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等专著十多部。邮箱:WWQ4807@126.com;QQ:517254214.电话:15302814655】

 

文章录入:游客    责任编辑:gohwu 

 我要投稿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吴氏网二维码免责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有来自本站特约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有部分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图文,在此发布作品、留言、评论等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互联网规则。作品中 所涉及的思想、内容、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 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发表评论
    昵 称: 验证码:
    评 分:
    内 容:
    0/1000)

    提示:Alt+S快速发表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服务专用QQ :116539779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101565648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7-2014 China Mrs.Wu,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152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