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与一位古氏宗亲聊天,他介绍在成书比较迟的古氏族谱中有个说法,古氏的先祖是仲雍之子季简的二哥,季简有两个哥哥,二哥承接了古公亶父的号,是古氏的先祖,称为古旻。但是他查遍了史书与吴氏宗谱,都没有找到季简有两个哥哥的记载。我说在家谱中多出人来的情况,也是有的,后代出于某种倾向而编造的可能性比较大,比如吴氏族人中就有传闻,吴泰伯有孩子,而且是儿子,仲雍也有几个儿子,不仅如此,吴泰伯还是周文王的老师,不仅如此,吴泰伯还是姜太公的老师。这些都是猜测而己。即无史料依据,又无考古依据。
关于吴泰伯与仲雍,从逻辑上看,古公亶父认为季历的儿子姬昌贤能,希望姬昌继承王位,按中国传统说法,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小孩到了七岁,就可以看出他这一辈子的出息了。所以,古公亶父认为姬昌贤能的时候,姬昌可能己经七岁了。而做为三弟的季历,他小孩己经七岁了,那么做为大哥二哥的泰伯仲雍,肯定己经结婚生子了,更何况泰伯仲雍还是有王位继承权的王子,娶妻生子,应该是肯定有的事,考虑到古代王室成员的生活条件,性交频率,避孕措施等因素,肯定不止一个孩子。只不过,头几胎是女儿的情况,是有可能会存在的。(我家的二伯父与四伯父就都是头两胎都女儿,第三胎才是儿子,所以我的堂姐妹比堂兄弟多。)但是连续几胎都是女儿的概率是极低的。
不过这位古氏宗亲认为,如果泰伯有儿子而且没有带出来的话,按古代嫡长子制,泰伯走了,泰伯儿子将会继承王位,而轮不到季历来继承王位。所以我觉得,即使泰伯有儿子的话,当泰伯仲雍以采药为名离开岐山之时,也会带上儿子一起去采药,让儿子见识大自然的名义带儿子走出岐山。
另外,说吴泰伯是姬昌的老师,泰伯教过姬昌的学问,周文王姬昌的学问是吴泰伯教的,姜太公的学问也是吴泰伯教的,这从逻辑上就过于牵强了。因为,如果古公亶父看中姬昌,泰伯要离开岐之时,姬昌是七岁左右,那么七岁的小孩能学什么呢,只能学学甲骨文的识字和拿看青铜刀器在龟壳上刻字的拿刀手法而己。而在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中,姜太公己经七十岁了,这时姬昌的儿子周武王是三十四岁左右,所以估计姜太公的年龄应该比周文王姬昌大十几岁左右,也就是说,如果吴泰伯能教姜太公什么的话,可以教给姜太公更多些的东西。但是如果是这样,那么姜太公应该与周王室成员很熟悉,不会是到了后来,周武王才在河边偶遇“直钩钓鱼 愿者上钩”的姜太公,周武王与姜太公应该是老熟人才对。
所以说,如果要合理推测的话,就如同以前的贴子( /Article/art/lunwen/201401/16727.html )所说,古公亶父认为姬昌很贤能,但吴泰伯不完全赞同这个看法,也许吴泰伯认为姬昌是很聪明,但姬昌是做学问的材料,不是做国王的材料,后来的历史事实也证明吴泰伯的看法是对的,因为姬昌后来被纣王抓进囚牢里,这个事件,对于姬昌来说,不是一个负责任的国王的表现。而吴泰伯虽然与古公亶父的看法不同,但吴泰伯出于孝道,顺应了父亲的心愿,带上弟子(弟弟仲雍与自己的儿子),离开岐山,让出王位。之后,到了陕西吴山,吴泰伯把儿子留在陕西吴山,带着仲雍奔向长江中下游地区,以便在立国之后,把王位交给仲雍,而不把王位交给自己的儿子,以做为把二弟仲雍带离王室的温柔乡,走进江湖,在野外饱受餐风露宿之苦的补偿,以尽做为大哥的悌道。
以孝悌之道解释泰伯仲雍的现象,可以得到合理解释,从而可以反驳两种对泰伯有贬低倾向的说法。
一种说法是,泰伯离开岐山是为避祸,因为父亲古公亶父的意思是把王位交给姬昌,泰伯仲雍的存在,就成了拌脚石,是拌脚石,就迟早会被人搬掉的。所以,如果把古公亶父让泰伯出走的行为,看成是“遣将不如激将,激将不如悲奖”的战略部署,就可以理解了,因为,如以前的贴子(/Article/art/lunwen/201401/16727.html )所说,古公亶父看出了周族的文明高于殷商文明,战胜殷商没有太大问题,只是时间问题,所以派出得力干将在其它地方部署周族力量,对建立千年周朝政权是非常有益的。历史事实也是如此,如果没有后来的吴国对楚国的强烈的几乎是毁灭性的打击,周王朝的寿命可能没有八百年。只是吴国无力对付秦楚两国的合力进攻,否则周朝的寿命将会达到一千年。(注:秦与楚,相对于周来说,都是外族,不是周族)
还有一种避祸论,认为吴泰伯是看到古公亶父有攻击殷商王朝的意思,而周商两国的实力相差很大,于是,吴泰伯与古公亶父的意见不同,古公亶父就借口姬昌很贤能,以便支开吴泰伯,而吴泰伯为了避开攻击殷商而失败,最后家破人亡的灾祸与风险,就离开了岐山。但这种避祸论,难以解释泰伯带上仲雍一起走的事实。除非仲雍的看法与泰伯完全一致,也为了避祸而走。这就有点象春秋吴国末期的季札的避祸情结,季札周游列国,对各国政局做出预测,并对有关政要做出劝告,无一例外全是悲观预测以及避祸退位的论调,全是不要挑起重担的论调,全是不作为的论调。季札的这种说法做法,与泰伯后来自号勾吴创立国家勇挑重担的雄才伟略的做法,是完全不同的,是截然相反的。
另一种对吴泰伯有贬低倾向的说法是,泰伯的让王行为,并不十分高尚。因为还有比让王更高尚的事,这就如同赣吴会的良生宗长在一贴( /Article/news/new/201312/16539.html )所述的,他到江西进贤开会讨论“进贤”地名的意义。好在良生宗长在会上大谈江西向朝廷进献了很多有贤能的人。我在这个贴子的回复中,提到进贤之意,是向朝廷推荐比自己更贤能的人,而不是妒贤嫉能,千方百计挡住比自己更有才能的人的晋升之路。良生宗长回复说当时没有反应过来有这层意思。我认为,无论是良生宗长真的是一时没的反应过来,还是假装没反应过来,而只在会上谈江西贡献人才的事,这都是良生宗长的大智慧,因为这样,就可以避免了现场的尴尬与不和谐。因为主会者请吴氏宗长讨论这事,有可能是出于贬低泰伯之意,说泰伯让王举动不如进贤的举动,如果泰伯主动说姬昌很贤能而提出让位给姬昌,而不是古公亶父提出,那么泰伯就更高尚更贤德了。但是泰伯没有进贤之举,只有让位之行,是不够高尚的,当然,主会者的这种意思,有可能存在,也有可能不存在。
对这种说法的反驳,也很简单,就是如上所说,泰伯不认为姬昌是当国王的材料,而历史也证明了泰伯的判断,所以就谈不上什么进贤之事了。
至于那位古氏宗亲的介绍,我想起很久以前我在我的百度博客中发的一个贴子,网址是http://hi.baidu.com/mingdi_wu/item/2ffae048d1a14095823ae144
我的百度博客的主页网址是 http://hi.baidu.com/mingdi_wu
那贴子的题目是古旻,是我在网上搜索到了一些文字归纳了一下,形成了一个贴子。
内容如下
古旻
旻(发音为mín),意为天,天空;特指秋季的天,秋天.
古公亶父娶太姜,育有三个儿子:泰伯、仲雍、季历,三子皆贤,互敬友爱,相继成家立室。
时仲雍育有二子:长曰昂、次曰旻。
季历则娶挚任氏女子太任为妻,至季秋之月甲子,当太任临产时,有一红色小鸟衔丹书飞来,停放于太任产房门上,其书曰:“敬胜怠者吉,怠胜敬者灭;义胜欲者从,欲胜义者凶。凡事不强则枉,不敬则不正;枉者废灭,敬者万世。以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十世;以不仁得之, 以仁守之, 其量十世;以不仁得之,以不仁守之,不及其世。”(见《尚书;帝命验》)
因姬昌(周文王)出生之时有此“圣瑞”,古公对这个孙子另眼相看,宠爱有加,并传言“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意欲把王位将来传与姬昌。但当时氏族的传统继位方式,是由嫡长子继承,而姬昌之父排行最小,无资格继位。古公亶父既不愿违背这一氏族规约,又为自己不能依心意传位而十分苦恼,闷闷寡欢,积郁成疾。
泰伯、仲雍自幼受母亲太姜的教育,知书识礼,善解父意,于是兄弟商议,决定让贤。至商朝武乙年间(一说是在祖甲二十八年即公元1161年),泰伯仲雍趁父亲古公病危之际,借口外出采药于衡山而不返。外出之时倘若携妻带子就会惊动宫中之人,也就达不到让王之目的。于是强忍抛妻弃子之痛,而潜奔江南荆蛮之地,断发纹身,不回岐周,以让幼弟季历继承王位。泰伯与仲雍在江南无锡市一带建立吴国,兄弟俩相继为吴王。仲雍又娶万妃而生下第三子简,史书称为季简(吴氏先祖)。
从仲雍,季历所生之子名字中,昂,旻,昌,简,均带曰字旁,与现在取名字择偏旁部首之情相似。再从仲雍在江南无锡一带所生儿子“季简”这个名字中的“季”就可看出兄弟排行第四者曰季。(昂,旻,昌,简,均带曰字旁,而姬,古,吴,周,都带口字,分别是把口字放在下面,上面,里面。有趣。)
仲雍既去江南,而遗留在歧周的长子昂,周武王有天下时,受封于雍城(今陕西省凤翔县一带),次子旻为纪念祖父古公亶父,遂以古为姓,称古旻。古旻与周文王姬昌是堂兄弟,姬昌任西伯侯时,古旻跟随他左右,任上士,以功加升为大夫。
--------------------------------------------------------------------------------
尚书帝命验云:
季秋之月甲子,赤爵衔丹书入于酆,止于昌户。其书云:‘敬胜怠者吉,怠胜敬者灭,义胜欲者从,欲胜义者凶。凡事不强则枉,不敬则不正。枉者废灭,敬者万世。以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百世。以不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十世。以不仁得之,不仁守之,不及其世’。”此盖圣瑞。
太伯奔吴,所居城在苏州北五十里常州无锡县界梅里村,其城及頉见存。
而云“亡荆蛮”者,楚灭越,其地属楚,秦灭楚,其地属秦,秦讳“楚”,改曰“荆”,故通号吴越之地为荆。及北人书史加云“蛮”,势之然也。
--------------------------------------------------------------------------------
在中国的历史上,周朝三位开国先君的夫人,都以母仪天下的德范,辅佐和教化了开万世太平的数位君王。她们是夫君的良佐,是胎教的良范,他们是以女德化育千秋百代的周初「三太」:太姜、太任和太姒三位贤妃。
【太姜的贞顺之德】
太姜是周朝先祖太王的夫人、王季的母亲。太王就是人们所熟悉的「古公亶(dǎn)父」。古公广积善行、以仁厚待人,得到了人民的拥护。他不忍心看到人
们受到外族的侵略,所以就决定要迁徙。百姓们扶老携幼,纷纷追随他迁居到岐下。太王带领人民建设家园,定立了官员制度,人们作诗作乐来歌颂他的德政。
太王的夫人太姜,是有邰(tái)氏的女儿,她的容貌非常地端庄美丽,性情贞静柔顺。太姜生了太伯、仲雍和王季三个好儿子,她能够以身作则教导儿子,使他们从小到大,在品德行为上都没有过失。太王钟爱王季的儿子姬昌,太伯和仲雍为了让位给弟弟王季,就逃到荆蛮之地,这成为了历史上兄弟礼让友爱的千秋佳话。这一切无不归功于母亲太姜,对儿子的良好的教育。
太姜是丈夫贤明的辅佐,太王所办的大事,包括迁徙岐下,都和夫人太姜商量。太姜以「贞顺」的女德,成为丈夫最得力的左膀右臂,是周朝创业垂统之时的一名贤德的妇人。
【太任端良的胎教】
周朝以仁厚立国,母亲、后妃的德行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太姜的儿媳太任,是挚任氏的二女儿,是王季的夫人、周文王的母亲。太任生性端正严谨、庄重诚敬,凡事合乎仁义道德才会去做。
太任的夫君王季具有父亲的仁德风范,以仁义来治国,因而各地诸侯都很拥戴他。王季的事业,得力于太任的辅佐。太任非常仰慕婆婆太姜的美德,她主持后宫立身端正,使得宫廷上下有着一派肃穆祥和的正气。
太任怀孕的时候,眼不看邪曲不正的场景,耳不听淫逸无礼的声音,口不讲傲慢自大的言语。睡从不歪着身子睡,坐也不偏斜着坐,站不曾跛着脚站。不吃气味不正的食物,切割不正的食物不吃,摆放不正的席子不坐。所以文王生下来就非常地聪明,圣德卓著,太任教他一,他就识得百。君子赞叹说,这都是太任的胎教做得好。
据《尚书》记载,文王姬昌出生后不久,有一只「赤雀」,嘴里衔着丹书,飞到了文王的屋子里。丹书上说:「敬胜怠者吉,怠胜敬者灭,义胜欲者从,欲胜义者凶。凡事不强则枉,不敬则不正。枉者废灭,敬者万世。以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百世。以不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十世。以不仁得之,以不仁守之,不及其世。」这是文王出生时的瑞兆。由于他自幼就与众不同,因而深得祖父太王的疼爱,最终继承了王业的大统。
太任明了感通万物「肖化」的道理,注重胎教的作用,小心自己的言行举止,从而生下了文王。因此女子怀孕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所想和所做的。言语行为与善相应,就感得良善的孩子,与恶相应,就感召不善的孩子。儿女的性情容貌和万物相像的,都是母亲与万物相感的结果。
文王能够成为圣德的先君,奠定周朝八百年不衰的基业,这确实是母亲太任给予端良母教的结果。
【优美的《关雎》之诗】
《诗经·关雎》是周朝人赞颂文王及夫人太姒的一首诗。说明只有像太姒这样娴静贞洁的好女子,才得以匹配君子。诗文描述了君子专心致志、一心一意地在追求淑女,历经追求不到之时的忧伤,与求得之后的喜悦。戴震在《诗经补注》中说:此诗阐明了夫妇伦常的重要性,通过歌咏吟唱,能使人了解夫妇之伦的正道。
这首诗的原文是这样的:「关关雎(jū)鸠(jiū),在河之洲。窈(yǎo)窕(tiǎo)淑女,君子好逑(qiú)。参(cēn)差(cī)荇(xìng)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wù)寐(mèi)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mào)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据《毛诗》注解说:「雎鸠」是南方的一种水鸟,这种鸟雌雄有固定的配偶,挚情而又有别。用以比喻君子和淑女,彼此仰慕其美德,而又不贪恋其美色。行事谨慎因而居处幽深,如同关雎雌雄有别,无不和谐。这样才能够风化天下,而成为世人的楷模和榜样。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后妃有关雎这样的美德,是幽静娴雅、贞节专一的好女子,是君子最适合的好伴侣。
「荇菜」是生长在湖泊池塘中的一种水生植物,它鲜嫩的部分可以食用,是用以祭祀的供品。后妃具有娴静幽深的关雎之德,祖先也才欢喜接受她的祭祀,所以能够承担采摘荇菜、准备供品,以承事宗庙的家庭重任。「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娴静贞洁的好女子,君子是朝也思暮也想,这种追求有着节制而又和谐的中和之美。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琴和瑟都是一种乐器,「琴」具有防止邪思淫欲、导正人心的效用,「瑟」具有克制欲望、启发心性美德的作用。所以君子以和谐美好的琴瑟之音,与淑女共享。
综上所述,《关雎》之义赞颂的是后妃之德。君子爱贤进贤,喜爱她的文静娴雅,仰慕她的美德善行,而不贪求美色,没有不善的妄念。那么这首诗所赞颂的这位好女子太姒,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呢?
【太姒:徽音的承传】
周文王的夫人太姒,是有莘国姒姓的女儿,是周武王和周公旦的母亲。太姒仁爱和顺而又深明大义,在娘家时,每天都专心致志地做女子应做的工作。她的生活很俭朴,用度十分节省,对她的女老师更是恭敬。
文王十分仰慕太姒的美德,亲自到渭水去迎娶她。渭水没有桥,文王把舟和舟连起来,造了一座浮桥,把太姒接到了彼岸,体现了他真挚的深情。
太姒成为文王的夫人之后,性情仍然没有改变。她非常仰慕祖母太姜和婆婆太任的德音,继承了婆婆完美的德行。她早晚勤勤勉勉,很尽妇道。她遵守媳妇应尽的礼数,做得一点过失都没有,还用相当的时间回家探望和安慰父母,每次都事先让女先生去转告文王。太姒能够以妇礼妇道教化天下,被人们尊称为「文母」,文王治外,而文母治内。
太姒的夫君文王姬昌,人称「西伯」,他秉承先祖的遗风,以仁德治国,敬老爱幼,对贤者谦虚礼敬,为了接待他们,自己常常都顾不上吃饭,很多贤德的士人都来归附他。历史上有名的长者伯夷、叔齐,听说文王对老人很敬重,也特地前来归顺于他。
虞国和芮国的国君争夺土地,争夺了很久都没有结果,于是就想去找文王来主持公道。他们来到周国边境,看到农夫相互让田,路人相互让路。来到城镇,看到男女分开走路,头发斑白的老人不负重上路(表示尊老)。来到朝廷,看到士人礼让大夫,大夫礼让卿相。于是就很惭愧地说:「我们所争的,正是周朝人所羞耻的。像我们这样的小人,怎么能来践踏君子的厅堂呢?」于是他们把土地全都让了出来。这一美谈,体现了周文王不言而教的深远影响。
文王的夫人太姒共生了十个儿子,包括讨伐商纣的周武王,以及巩固了周朝基业的周公旦。太姒教育孩子十分成功,使他们从小到大,都没有做过邪僻不正的事情。儿子长大之后,文王继续教导他们,从而成就了武王、周公的圣德。
周朝人曾经写诗来赞颂太姒的贤德:「思齐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太姒继承了太姜和太任的美德,以妇道来化导天下,成就了文武周公的旷世伟业。周朝王室母仪天下的德范,确实是超今迈古、万世流芳。
--------------------------------------------------------------------------------
敬胜怠者吉,怠胜敬者灭;
恭敬上天而不懈怠者吉祥,怠慢上天而不恭敬者灭亡;
义胜欲者从,欲胜义者凶。
奉行道义而克制私欲者天下从之,满足私欲而抛弃道义者终无善果。
凡事不强则枉,不敬则不正;
任何事情,不努力为之则会枉费心机,不恭敬上天则不能获得正果;
枉者废灭,敬者万世。
枉费心机者最终要灭亡,恭敬上天者则能流传万世。
以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百世;
以仁义取天下,以仁义守天下,则可传之百世;
以不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十世;
以暴力取天下,而以仁义守天下,则可传之十世;
以不仁得之,以不仁守之,不及其世。
以暴力取天下,又以暴力守天下,则会一世而亡。
--------------------------------------------------------------------------------
太王--古公亶(dǎn)父
太王的夫人太姜(有邰tái氏的女儿 现在的邰氏名人即2005cctv春晚 《千手观音》主演邰丽华)---泰伯仲雍季历的妈
季历的夫人太任---周文王的妈
文王的夫人太姒(音为si 与似同音)---周武王周公旦的妈
--------------------------------------------------------------------------------
从仲雍,季历所生之子名字中
昂,旻,昌,简,均带曰字旁
另外
姬,古,吴,周,都带口字
--------------------------------------------------------------------------------
文王的夫人姓姒
勾践的爸爸姓姒
文王与勾践的经历也类似---被囚之后又被放走了,与刘邦父子也类似(父子二人都在项羽手中而后又都放掉了)。他们三人各自的对头---纣王夫差项羽也很类似。见此贴http://tieba.baidu.com/f?kz=310573383
--------------------------------------------------------------------------------
周家母仪,太王有太姜, 王季有太妊,文王有太姒;
三代亡国,夏桀以妹喜, 商纣以妲已,周幽以褒姒。
--------------------------------------------------------------------------------
炎帝、黄帝开始,最为科学。从《国语》中得知,
炎帝随母居于姜水,得姓为“姜”;
黄帝随母居于姬水,得姓为“姬”。
黄帝13姓:姜、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嬛、依;
祝融八姓:己、董、彭、秃、妘、曹、斟、芈(己姓见前)
合计为 20姓
尧姓“伊祁”,是“从母所居为姓也”
舜姓,他母亲“握登”生他于姚墟,姓“姚”。其后陈胡公别为妫姓
夏禹,他母亲修己吞食了薏苡而生育了他,姓“苡”(即“姒”)。
商的始族契,姓“子”,他母亲是有娀氏的女儿,叫简狄,也是帝喾的第二个妃子。有一天,她和其他两个女子同到水边洗澡,忽然看到一只黑色的鸟生下一个蛋,简狄就捡起来把它吃了,结果因此而怀孕,生下的孩子,便取名叫“契”。那个蛋,古文称作“卵”,也就是“子”,因此契是“子”姓。
周,周部族的始祖叫后稷,姬姓,名弃,为姜嫄所生。姜嫄姓有邰氏,为炎帝之后,嫁给帝喾。相传,有邰姑娘姜嫄,未出嫁前,生活在有邰氏部落(在今陕西省武功境内)里。有一天,她与同伴到野外去玩,看到田野上有一个巨大的脚印,姜嫄出于好奇心,将自己的脚踩上去比大小,谁知这一踩就心有所动。回去以后就怀孕了,生了一个男孩。这个孩子生下来就没有父亲,她怕人笑话,就把他丢弃在小巷里。令人惊异的是,动物们见了这个小孩,都备加爱护,绕道而行。姜嫄又把他丢弃到结冰的河上,成群的飞鸟都来围在这小孩的周围,用羽毛为他保暖。姜嫄见这小孩大难不死,意识到他将来一定会有出息,于是就改变主意把他抱回家抚养。因为开始就把他遗弃,所以就给他取个名字叫弃。弃从小就喜欢种植各种植物,长大以后成了种庄稼的能手。后来帝尧任命他为农官后稷。在他的管理下,天下农业连年丰收。帝尧很高兴,就封他为有邰氏的国君,邰就是弃的后人。按照传说惯例,人们把弃视为灶稷神(即庄稼神)。弃的后代,就用国名邰作为自己的姓氏,故邰氏后人奉后稷为邰姓的得姓始祖。
伯翳佐禹治水,赐姓赢氏,伯翳之后为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