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泰伯精神--底线与担当
据闻,当年国民党内有人声称,周朝有八百年,我们国民党建立的国家要有一千年。毛泽东在长征中有一首诗词,其中有一句--今日长缨在手,何日缚住苍龙。意思是蒋介石是那条代表封建专制的龙。而蒋介石本人至死不退位,死后把位子传给蒋经国(虽然中间隔着一个总统严家淦,如同新加坡李光耀把位子传给儿子,中间隔着一个总理吴作栋),也是用终身制与世袭制来表征着这是一个封建王朝。这是一种很常见的心态,武侠小说里乡野之中江湖之上经常听到的口号就是:一统江湖,千秋万代。就连德国的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纳粹党)的口号也是要建立千秋帝国。
所以,当年古公亶父率领族人到达陕西歧山的时候(有人认为他们是从古埃及辗转来到陕西歧山),看到己经在中原延续了几百年的商殷王朝的时候,古公亶父看到商殷文明还不如周文明,自然会看到取而代之,建立千秋帝国的可能性与可行性。一般人的梦想只是梦想,而古公亶父为他的梦想,也许会着手进行准备。泰伯仲雍的远离歧山的行动,也许就是古公亶父的千秋帝国战略准备的一部分。
理由有二,一是因为中国人都有叶落归根的想法,如果古公亶父要使用派遣的方式将自己的一部分族人以远征的方式送到远方,这支远征军不见得会扎根于远方,他们还有返回歧山老根据地的念头。所以,遣将不如激将,激将不如悲将,如果派出的人以大慈悲的心理而远赴他乡,不再返回,那么这支力量将永远扎根在远方,做为古公亶父一统江山并保卫江山的战略部署,将是行之有效的办法,所以古公亶父借口第三个儿子季历的儿子姬旦很贤能,暗示希望由姬旦来得到王位,使得泰伯仲雍以慈悲孝道为心理基础,而展开远离歧山的举动。第二个理由是,古公亶父第三个儿子的儿子姬旦,从其历史事实来看,是一位做学问的人--演绎易经,并非一位称职的国王,因为姬旦竟然被纣王逮捕关押了好几年的时间,这不是一位称职的国王的表现。由此可见,古公亶父当年是把自己两个最得力最能干的儿子伯泰仲雍派到远方做最重要的事,而消灭殷商的事,在古公亶父看来,难度并不大,因为自己部族的文明要优于殷商文明,古公亶父有足够的信心取而代之,而且不需要自己的部族中最能干最得力的人来完成这件事。历史事实表明,也确实是这么回事,姬旦的儿子周武王姬发在牧野之战,一仗而胜,消灭商纣,赢得胜利,并没有费什么周折就成功了。
而且,春秋末期,吴楚柏举之战,吴国军队五战入郢之时,正值周王室因为内乱,而由王子朝将周王室国家图书馆内的大量书籍包括图书管理人员(包括编写道德经的老子)统统运往楚国,这些典籍是国家与民族的文明命脉的象征,吴国军队做为周王朝直系后裔的武装力量,理应获得这批典籍而保卫周王朝的文明象征不落入他族(比如楚民族)的手中。但是其中出现了异数,谁也没有料到,楚国申包胥在秦庭之外大哭七天,而致秦国出兵,破坏了当年古公亶父的战略部署。古公亶父只差这一点点,就完全地完成了他的战略理想。
古公亶父的战略部署是以泰伯仲雍的坚不可摧的孝悌之道与雄心雄才做为基础的,所以,泰伯仲雍的精神内核,是由避让王位为表面形式而包裹着的孝悌与雄伟,其中坚不可摧的孝悌之道,是泰伯仲雍所坚守的底线,而泰伯仲雍的雄心雄才,是实现古公亶父战略部署的基础,古公亶父知道泰伯仲雍会坚守这个底线,古公亶父也知道泰伯仲雍会施展他们的雄心雄才自发完成古公亶父的战略部署,担负起这个战略部署的责任。由此可见,泰伯仲雍的精神,实际上是---底线与担当。
在坚持底线的前提下敢于担当并且能够担当,这是泰伯的真正的精神品质,只是这种精神品质,被谦让王位与开拓蛮荒的表面形式所包裹起来掩盖起来了。做为泰伯仲雍后裔,在高唱谦让与开拓之颂歌的同时,更要彰显泰伯仲雍底线与担当的精神内核,这不完全是重塑泰伯精神,而是还原泰伯精神的本来面目。
这种底线与担当的精神,也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大家都知道,现代社会尤其是现代中国,做事没有底线与不肯承当责任的现象比较普遍,不择手段与不顾一切成为某些人包括所谓成功人士包括执政人士的行为方式,在这种状态下,泰伯的精神内核显得尤为可贵。如果泰伯不以孝道为底线,来实现他的雄心与雄才的担当,泰伯可以用他的雄才而不择手段地掌握周王室政权而后消灭商殷王朝,以施他的雄心,如果泰伯不以雄心与雄才为基础,而只是以坚守孝道为底线,他只需逃到远方隐姓埋名即可,无需再以他的雄心与雄才建立一个新的政权,并给自己的政权起了个名称---自号勾吴。
纵观泰伯仲雍所创立的吴国的历史,尤其是春秋时期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泰伯仲雍的后裔,都禀承着泰伯仲雍的精神内核而立邦持国,只是到了吴国末期,泰伯的底线精神渐消,而泰伯的雄心雄才之精神仍然在禀承着。所以看到,泰伯仲雍的后裔,吴国王室的成员,很多人雄心勃发,吴王僚,公子光,吴夫概,个个施展雄才,争相称王,尤其夫差更是发扬泰伯的雄心雄才而以称霸扬威为主要目标,只是吴王僚,公子光,吴夫概的行为没有以兄弟悌道为底线。而他们的父辈---诸樊、余祭、余昧,也都是登上王位,逞雄争战,哪怕是过把瘾就死---诸樊、余祭、余昧为了使四弟季札早登王位而在行事方式上常做自杀性举动---以大行孝道与悌道为精神内核。
实际上,吴王寿梦以季札贤能为由,要季札继承王位,这可能是吴王寿梦悟透了当年古公亶父要立季历之子继承王位的真谛---要泰伯仲雍开拓远方,所以,很有可能吴王寿梦也同样以季札继承王位为借口,让季札的三个哥哥诸樊、余祭、余昧象当年的泰伯和仲雍那样,带着他们的族人,远离吴国,到现在的皖南、闽南、赣南、湘南地区这些当年还是蛮荒之地的地方去开拓疆土,完成寿梦的战略部署。可惜的是,诸樊、余祭、余昧没有领会到父亲吴王寿梦的真实意图,不是以另开疆土称王称雄以实现他们的雄心,而是以过把瘾就死的方式,在吴国称王并以身殉国的方式而让出王位。这是吴王寿梦所没能料到的。
这种可能性的理由,也很简单,大家可以看看,季札是不是和当年的姬旦那样,也不是当国王的料,季札与姬旦一样,都是很有学问,很有预见性,而且季札还有实现自己心中初衷的坚强意志,但他们都不是非常具有当国王的品质,这一点,现在的人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来,吴王寿梦当然也不会看不出来,但是吴王寿梦仍然要表示由季札继承王位,其动机很可能与当初的古公亶父是一样的,将自己部族中的最能干最得力的人,派到远方去,做战略部署。而且从当时的国际局势看,也是如此,楚国正在向楚国的南方扩张,如果吴国不再以非常方式在远方做出布局,吴国将很难超过楚国的步伐。
吴国失国之后,吴国王室后裔,仍然禀承着泰伯雄心雄才的精神内核,不断向着卓越而努力,吴起、吴广、吴芮、吴汉、以及吴国王室后裔的外孙--孙权,都是这样的事例,吴广称王,吴芮称王,孙权称帝,吴起完全有实力象陈国田完后裔在齐国篡位那样地称王,吴汉曾被刘秀称为“隐然一敌国也”,而且吴汉领大批兵马向刘秀投奔时,刘秀还心中惊恐---有如此多的兵马,为何还投奔我而不是自己独树一帜。只是这些人,他们或多或少地渐渐失去了泰伯的底线精神,比如,吴起为求功名,曾发誓不得功名决不返乡,即使他的母亲去世,他也不返乡奔丧。
总之,做为泰伯仲雍的后裔,吴氏族人,不仅要禀承泰伯仲雍谦让开拓的让王开拓的外部表现精神,更要禀承泰伯仲雍以孝悌为底线的雄心与雄才之敢于担当的精神,在大力宏扬谦让开拓的精神同时,更要大力宏扬底线与担当的精神。这才是吴氏族人纪念泰伯仲雍的意义所在。
吴氏族人,尤其是泰伯仲雍的长子后裔,包括吴王诸樊阖闾夫差的后裔,做事做人,坚持底线原则,敢做敢当,能做能当,以雄心获取雄才,以雄才实现雄心,就是对泰伯仲雍吴氏先祖的最好的纪念与传承。
而做为季札,虽然以雄心雄才敢于担当的精神品质略显不足,但季札学识精通,对实现自己的初衷有坚强的意愿--推让王位与徐墓挂剑即是这种精神的证明,所以,季札的精神内核是学识与自由,季札后裔能坚持这两点,也是对季札公的最好的纪念与传承---努力学习,坚持自由。
附一:吴氏阖闾后裔族人的行事特征之一---以心理战打开缺口,再以实力战扩大缺口,最后取得全线胜利。公子光在鸡父之战,在失去余皇大舟之后,为夺回余皇大舟,即采用这个方式,取得胜利,鸡父之战成为百年吴楚战争的转折点,鸡父之战之后,吴国逐渐取得战争的优势。而吴广的篝火狐鸣鱼腹藏书,同样是以心理战打开缺口,而后扩大战果,取得成功。而吴汉的父亲吴章以动物的血涂于政府大门之上,同样是试图以心理战的方式取得成果,只是最后失败了。
附二,从历史文献中,人们注意到,吴起与吴芮,做为统治阶级的上层人物,他们有名但没有字,而吴广做为社会的底层与下层人物,他却有名也有字,而且吴广是吴氏族人的名人当中,第一个有名有字的人物。其原因可能是,吴广生活在中原地区,文化程度比较发达,一般的下层人物都有自己的名和字,而且,古人对于男子,到了二十岁的时候要取字,可见,吴广起义之时,一定是在二十岁以上。而吴起出身于富商之家,商人在当时的社会,地位是比较低下的(虽然很有钱),而吴芮是生活在当时还比较蛮荒之地--鄱阳湖一带,所以也只有名没有字,不过从这一点也可以猜测,吴芮的父亲吴申,并不一定是楚国的大官,一是因为楚国历史上并无有关吴申的记载,二是因为如果吴申是高级官员,那么他必定是很有文化的人,一个很人文化的人,不可能不给吴芮取名时再起个字。吴芮有名没字,说明吴芮的父亲不是很有文化的人,如同吴起的父亲,虽然很有钱,但不一定是个很有文化的地位比较高的人。
鸣镝 于农历甲午年大年初一 安徽安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