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方便!欢迎您用QQ登录华夏吴氏网 会员区*发表文章   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用户登录 我要投稿

 | 首页 | 资讯 | 图库 | 社区 | 祝福 | 故事 | 企业 | 书籍 | 网建 | 纪念馆 | 手机站 | 
您现在的位置: 吴氏网 >> 资讯 >> 文籍 >> 论文 >> 正文
鸿山与梅里 虎丘与阊门
作者:OK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2-6           ★★★

 

 

有人说,周朝几百个诸侯国,都是分封而建,唯独吴国是吴泰伯先建国而后受封的,周朝几百个诸侯国,国名都是周王室敕封的,唯独吴国的国号是吴泰伯自己命名的。这个说法大体上是对的。因为在先秦时期,除了商朝与周朝是靠战争而自我创建的之外,只有吴国是自我创建的。虽然越国不是周王室所封,越国从夏朝开始就被封,但也不是自建的,也是受封而建,而且,越国的国名是来自于何处,史上没有记载。

 

可见吴国与吴泰伯在中国历史中的独特位置。

 

吴泰伯有如此崇高的地位,历代对吴泰伯的祭祀应当是绵绵不绝而且是非常隆重的。在春秋吴国自然不用说,家庙国庙是相同的一庙。吴国东向伐越,南向迁都,到夫差时期,泰伯庙应该是在吴国的都城---现在的苏州。

 

吴楚柏举之战的时候,越王允常趁机进攻苏州,可能越军没有攻入城内,吴王阖闾的弟弟夫概从楚国回兵吴都,越军撤走。这次吴越战火,苏州泰伯庙应未有受损。夫差黄池会盟的时候,越王勾践趁机进攻苏州,可能越军己经攻入城内,夫差回兵吴都,越军撤走,这次吴越战火,苏州泰伯庙可能受损。几年后,夫差失国,苏州泰伯庙可能被完全毁损。直到东汉时期,郡守麋豹建苏州泰伯庙于阊门之外(苏州城外),并由吴氏家族人员开始重新祭祀吴泰伯。到了唐宋之间的五代十国时期,吴越王钱镠将苏州泰伯庙移至苏州城内,也就是现在的苏州泰伯庙的位置(苏州阊门一带,2005年的时候,还是苏州庙桥农贸市场所在地,此处与春秋霸主吴王阖闾的陵墓---苏州著名景点---虎丘,相距不到十里)。

 

关于无锡泰伯庙,据称是始于魏晋时期的《吴地记》记载,无锡梅里有泰伯庙,在泰伯渎旁边,与此同时,鸿山也有泰伯庙。明朝初年,无锡城内也新建有一座泰伯庙。到明朝中期,无锡知县重修无锡梅里泰伯庙(也在泰伯渎旁,与原来魏晋时期传承下来的泰伯庙的位置稍有移动)。后在太平天国时期,泰伯庙除大殿之外,都被太平军焚毁。这也是现在的无锡梅里泰伯庙的位置。民国期间,曾有大型的祭祀活动。

 

不管是无锡的泰伯庙,还是苏州的泰伯庙,只是表达了吴地人民对吴泰伯的一种敬佩。二者不同的是,苏州的泰伯庙一直是由吴氏宗族人士守护祭祀,这不说东汉时期开始的祭祀,还是到了明朝,都是这样,起码从清朝时期开始,是这样。因为人们发现了泰伯传人以及祖传家谱。苏州泰伯庙看守者后代吴女士的家谱的第一卷开篇,是康熙四十四年圣祖仁皇帝(即康熙)南巡时,钦赐给泰伯庙御笔亲书的“至德无名”四个大字。随后,为乾隆在乾隆十六年二月南巡时在泰伯庙御笔亲书的“三让高踪”字迹。这些记录的纸张均为印有红色祥云盘龙的皇家用纸。

 






 

 

虽然皇帝的题词并不稀奇,而且乾隆康熙不是专程来祭扫泰伯庙的,只是路过题词而已,清朝这两个皇帝的题词在全中国可以称得上泛滥。但是,清代两位颇有作为的皇帝在相隔46年中先后两次南巡驻跸苏州,并先后两次为苏州泰伯庙题匾,这反映了清代苏州的城市地位;也反映了汉代时就建成的苏州泰伯庙的地位。

 

不过康熙在吴三桂称帝之后,也就是在吴三桂政权被康熙镇压之后的二十七年,给吴氏泰伯庙题词,更有一层深意,其一是吴氏族人的强权己衰,对清朝不构成威胁,二是清朝皇帝对吴氏族人的笼络。

 

时值今日,满清被推翻,清廷敕封的苏州泰伯庙的世袭之制,至民国时,肯定不被承认。苏州泰伯庙的两匾失之已久,今人无以一窥当日两位皇帝“御笔”题匾的模样。但两位皇帝的御笔题词的笔迹,还在苏州泰伯庙传人的家谱中。

 

有人比较了苏州泰伯庙吴氏家谱中的御批笔迹与现今无锡泰伯庙的悬匾中的字迹,今无锡泰伯庙已悬挂有“至德无名”、“三让高踪”匾,与家谱中记载的“至德无名”、“三让高踪”文字,两相对照会发现:一是关于此二匾渊源的说明清代两位皇帝“驻跸苏州行宫,钦赐匾额”的文字已统统删却,匾上未留下任何痕迹。二是关于此二匾书写者的说明“康熙御笔”、“乾隆御笔”亦被删,代之的是匾额中的各一枚方形图章隐然标示为“康熙御笔”、“乾隆御笔”的“御玺”。三是康熙匾“至德无名”四字未有大动;而乾隆匾“三让高踪”的四字中,有两处明显改动:这两处是:其一、“讓”字的“言”旁,改成今日简体的边旁“讠”,而另一半的“襄”字则未改动,但半行半草的字体与乾隆工整的楷书,大为迥异;其二、“踪”字改为了“蹤”字。

 

 

现今的苏州泰伯庙改造工程,属苏州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综合整治保护利用工程指挥部的工程,投资达1.2亿元,按照古图《至德庙图》全景,还原清代鼎盛时期原貌。现在的泰伯庙四周以五峰园弄、阊门内下塘街河、五峰园、官宰弄为界,建筑分东、西两路。

 

东路为泰伯庙主路,功能为祭祀泰伯,轴线上自南向北依次布置双柱牌坊、至德桥、至德坊、仪门、至德殿、御书楼,两侧依次布置东西巷门、东西角门、碑亭、两庑、恩庆堂、育德堂等建筑;

 

西路北边为至德书院,依次为门厅、前厅、后厅、书院楼;而西路南边依着中市河的辅房则恢复两路两进传统沿河民居,体现出江南独有的水乡风貌。

 

修复后的泰伯庙将作为祭祀祠堂。20127月泰伯庙二期整治修复工程正式启动,201212月底,完成主体建设。

 

 

 

 

所以,有人认为,苏州的泰伯庙理解为吴氏家祠更好,因为它在明清时期并不享受苏州官方的编银祭享,而无锡梅里泰伯庙是享受官方编银的官祠,地位明显高于苏州泰伯庙。

 

关于祭祀,中国传统祭祖之形式中,有庙祭与墓祭两种。庙祭指的是在祖庙或者家庙中,按岁时年月祭祀祖先或先人的神主牌位;墓祭则是定期到祖先或先人所安葬之地行祭祀之礼。从传统牌位祭祀的角度出发,虽然没有了作为祭祀对象的墓,但是牌位有着与墓地同样的对象化意义,且更传统,更儒家。

 

庙祭制度在《礼记·王制》中有明确规定:“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而三。士一庙,庶人祭于寝。” 《王制》记载的是周朝制度。周朝从天子到大夫都拥有庙宇,按其身份之高下,庙祭对象有所区别。由于“礼不下庶人”的观念,庶人只能在卧室中祭祀父母。不得祭祀父母以上的先祖。

 

有宋一代,祭祖之风气早已不按照《礼记》所规定之章法行事了。民间效法官员士大夫,纷纷建立起属于宗族的家庙供奉祖宗。北宋程颐一反礼制,主张取消民间祭祖的代数限制,至南宋朱熹依照俗礼正式肯定并提倡祠堂祭祖,标志了庙祭制度在民间的正式形成。

 

传统墓祭行为起源很早,至宋朝,墓祭之风更盛。有不少儒者反对墓祭活动,乃至否认上古的墓祭历史。东汉蔡邕《独断》一书曰:“古不墓祭,秦始皇起寝于墓侧,汉因而不改。”汉魏儒者认为,秦以前无墓祭行为,而是依照《礼记》所立,以庙祭为主。至秦始皇方才在陵墓旁建庙寝,直到汉明帝定期率百官举行上陵仪式开始,才算真正的墓祭之始。

 

为支持“古不墓祭”的说法,亦即为支持庙祭,诸儒从各自认同的角度作了不少的解释。首当其冲的就是灵魂不死说。《礼记·檀弓下》曰:“骨肉归复于土,命也;若魂气,则无不之也。”这是延陵季子的理解,得到了孔子的褒奖。一般儒者都认为,魂魄乃是精神与肉体的之精华,有魄而能成其体,有魂而能成其神。死后体魄无知埋入土中,然而灵魂有知随处飘散,祭祀时依附于木质的神主。所以,祭祀的对象不是体魄,而是灵魂,神主藏在庙中,故必须在庙中祭祀,不当在墓边祭祀无知者。祭祀无知者而不祭祀有知者,就是一种不孝。不墓祭而祭于庙是合乎礼制的,是真正的孝。这一行孝的哲学根据就是灵魂不死说。

 

朱熹主张魄也与魂一样能感格,认为魂魄都能感格,所以他既主张庙祭也认可墓祭

 

曹丕为自己建寿陵时颁诏曰:“夫葬也者,藏也,欲人之不得见也。骨无痛痒之知,冢非栖神之宅,礼不墓祭,欲存亡之不黩也。”丧乱以来两汉之墓没有不被盗掘的,古之尸骸没有不被焚烧的,如此亵渎死者实为可怕。所以他的寿陵没有封土没有植树,效法上古“不封不树”的习俗,让人认不出那是陵墓,以此让死者安息。以此坚决不主张墓祭。

 

有儒者认为,不墓祭正是一种帝王气象的表现。“古者不墓祭,时享存乎庙主。王者以四海为家,若魂气则无不之也。” 展现了一种包容广大的帝王气象,四海为家的豪迈情怀,非普通人的胸襟可比拟。

 

也有认为,在自己父母墓前,抑制不住内心思念之情,又想到《周官》有墓祭的行文,乃妥协了之前不敢哭墓且受制于礼制的想法。他的前后变化,乃出自于孝道者也。 朱熹也承认墓祭违背了义理。但是主张废除墓祭的话,似乎在感情上又有点难以释怀,朱熹之《家礼》主张随俗而定,正是出于此点。一些出门在外或远离家乡几年至数十年的人,回归故里,无论何时都要到坟上烧纸祭祀,谓之“谈先祭祖”。有些在外赚钱的富户,为荣光耀祖,显扬父母,不惜花费几百、几千辆银子,重修祖坟,重新安葬祖先,请满堂僧道超度亡灵,还要大宴宾客,其声势显赫,令乡邻羡叹。

 

关于祭祀,有祭天神,用燔烧的方式,在古人看来,天神在上,非燔柴不足以达之,燔祭时烟气升腾,直达高空,容易被天神接受。有祭地神,用灌注的方式。把用来祭祀地神的血和酒灌注于地,以达地神。还有沉积的方式祭水神。古书中有帝尧沉璧于洛水以祭洛神的记载。

 

纵观吴国历史,从泰伯奔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之者千余家,而有立国开始,到季子慕义与夫差行义,而致失国为止,吴国以义立国,以义失国,而后吴氏族人得姓以吴。现今吴氏族人祭祖,从无锡当局在鸿山七次官祭开始,到2013年的半官祭半家祭,到现在吴氏族人开始真正的家祭,都在鸿山泰伯墓举办。2014年世界吴氏宗亲总会也将在泰伯墓举办家祭活动。

 

以古代传统来看,无论官祭还是家祭,都是墓祭不如庙祭,都是以庙祭为主,只有秦始皇与汉明帝才兴于墓祭。而且对于吴氏族人来说,无锡鸿山泰伯墓并非一定是真的泰伯墓,泰伯墓的碑更是明朝时期才修立,中国人最忌晦的是拜错了坟、跪错了坟,所以不宜进行墓祭,更不宜在家祭中用于墓祭。所以,2014年以后的吴氏族人的祭祀典礼,最适宜的方式是庙祭。

 

而按照传统,无锡梅里泰伯庙,是历来官祭的场所,而作为家祭活动,比较适合于在苏州泰伯庙开展,因为苏州泰伯庙有家祭的传统,理应承接下来。更何况,现在苏州泰伯庙的修缮己近完成,也准备开始迎接吴氏族人的家祭活动。

 

所以,本人在此建议,到了明年,苏州泰伯庙己完全完工,那个时候,世界吴氏宗亲会或世界至德宗亲会以及全国各地的吴氏宗亲会,可以与苏州政府联系协商,吴氏族人可以在苏州泰伯庙举行隆重的泰伯家祭大典,以祭祀泰伯在天之灵,禀承泰伯谦让与开拓、孝悌与担当的精神内核,为吴氏族人兴旺发达努力做出贡献,为吴氏族人能够为人类做出更大更多更好的大事而努力。

 

 

 

 

 

 

 

 

 

 

文章录入:OK    责任编辑:OK 

 我要投稿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吴氏网二维码免责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有来自本站特约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有部分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图文,在此发布作品、留言、评论等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互联网规则。作品中 所涉及的思想、内容、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 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发表评论
    昵 称: 验证码:
    评 分:
    内 容:
    0/1000)

    提示:Alt+S快速发表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服务专用QQ :116539779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101565648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7-2014 China Mrs.Wu,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15218号